康熙为何偏偏选择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历时87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有殿、堂、楼、馆、亭糖、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其面积大约是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座园林面积的五分之四、群峰环绕,谷壑纵横。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山庄的围墙高3米,宽1.5米,长达10公里,有小长城之称。墙上筑有垛口,可供巡逻和作战之用。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不单纯是为了皇帝的享乐,还有其他政治原因。


康熙为何偏偏选择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清朝为东北黑水流域的半耕半猎民族出身,弓马娴熟,以骑兵为盛,多次击败马上民族蒙古。他们并不像以步兵为主的汉族王朝那样惧怕北方骑兵,因此对修长城防御北方不感兴趣。但拉蒙古费族是清朝的一贯政策,在清军人关时,清朝就是在蒙古 出兵协助作战的情况下,才战胜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军队,从而建立了清王朝。

清朝在北京站稳脚跟后,边远地区的民族首领开始定期到北京觐见清皇帝。但当时的蒙古王公惧怕关内的传染病天花,不想到北京觐见。一番考量之下,康熙决定在塞外修建行宫,以便于接见蒙古人和其他边地使臣。为了不让对方轻视自己,塞外行猎正是展示清朝成风的一个好方法,同时也能锻练一下清宗室子弟。于是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便开始修建。宫殿区的建筑虽然格守“天子身居九重”之制,但不用黄琉璃瓦,代之以灰瓦盖顶青砖砌墙,使官殿区的建筑与整个山庄的建筑风格相一致,古朴淡雅、简洁。

当时一位名为柳得恭的朝鲜使者曾写道:“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实质是为了巩固边疆,对少数民族实行一整套怀柔笼络政策。这里明明是皇帝施展权术的地方,可是却取名‘避暑山庄',似乎是一个富于闲情逸致的环境,好像一层薄薄的轻纱,掩盖了政治统治的实质,可见康熙用心之良苦。”

清朝的康熙、乾隆时期,清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很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伴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的外八庙也相继建造起来,以适应不同边疆民族的信仰需要。外八庙,其名称分别为: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


康熙为何偏偏选择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在避暑山庄苑景区北建成 文津阁,用于藏书和传播文化。文津阁藏有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一套。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共计36304册,用6750个木制书函和128个木制书架贮书。


康熙为何偏偏选择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1820年,清嘉庆帝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成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之后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也日渐败落,渐渐失去了政治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