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串起聲音的“昨天”與“明天”

喜馬拉雅:串起聲音的“昨天”與“明天”

作者 | 石老師

出品 | 子彈財經

阿根廷文學家、翻譯家赫爾博斯曾說:“如果這世界真有天堂,那麼天堂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讓“天堂”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即便是曾被擋在門外的盲人朋友。

“423聽書節”期間,喜馬拉雅宣佈與中國盲協合作,建設供盲人免費收聽的有聲圖書館。賈乃亮、薇婭、莫文蔚、餘秋雨和李開復等名人,南方日報、南風窗、外灘畫報及財新視聽等上百家媒體機構已確認參與有聲圖書館建設。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還簽約26家出版社,拿出超10億津貼,上線白先勇、東野圭吾和莫言等大批名作家作品有聲書,邀請餘秋雨、李開復和郝景芳等名人直播……喜馬拉雅把聲音做成了一門大生意,將“423聽書節”打造成文化消費領域的一道盛宴。

喜馬拉雅:串起聲音的“昨天”與“明天”

有聲圖書館和火爆的聲音經濟我們看到了聲音的“昨天”與“明天”。“昨天”是指人類文明的最初階段,聲音是人們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主要載體;“明天”是指數字化賦予了聲音新可能,讓聽書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生活方式。

1、一次回望:聲音重回“昨天”

與寫書相比,人類更擅長“講故事”。人類歷史初期,文化傳承更多靠聽覺而非視覺。歷史上最早的一批“作家”可能都是歌手。比如,歐洲有根據遊吟詩人傳唱的荷馬史詩,中國有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口頭傳唱的《格薩(斯)爾》等等。

後來,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使得易攜帶、易保存的書籍取代聲音,成為文明的主要載體。從最初的竹簡書、帛書、莎草紙書到動物皮書、紙質書,書籍的面貌幾經改變。尤其是最近幾十年,更是實現了紙質書、電子書和有聲書的三級跳。顛覆性的跳躍式發展背後,有技術的變遷,也有代表性、領軍性企業的推動。

紙質書時代,以商務印書館為典型代表。1897年創辦於上海,在“倡明教育,開啟民智”的宗旨指引下,商務印書館的雙語辭典《英華大辭典》、現代語文辭書《辭源》等等經典作品創下多項中國第一,出版的中小學教材、西方名著、現代名家著作、史學名著和期刊等作品對中國現代的文化與教育事業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商務印書館是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也是紙質書時代的價值楷模,與北京大學一同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

電子書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亞馬遜及其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雖然1971年就產生了電子書,但直到2007年Kindle問世,將電子書從美國傳播到全世界,才真正迎來爆發。電子書影響、改變著全世界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及傳統出版業的出版、分發及消費模式。

如今,電子書幾乎成為各大出版商標配,紛紛增設電子出版部門,出版行業真正進入數字化出版、發行時代。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4.65本,電子書閱讀2.84本,佔比高達6成。

在電子書蓬勃發展的同時,有聲書也悄悄崛起,帶領人們走進另一個新時代。

有聲書時代,以喜馬拉雅為典型代表。它創立於2012年,短短8年,激活用戶超過6億,吸引超過1000萬主播,成為有聲經濟當之無愧的領先者。在移動互聯網帶來信息冗餘及行為碎片化之後,視覺疲勞成為大多數人的常態,聽覺這種伴聽性的需求重新崛起,成為新趨勢,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有三成以上國民有聽書習慣。

在有聲書發展過程中,喜馬拉雅一手培育市場、用戶,一手聯合出版社,推動上游內容有聲化,最終憑藉規模龐大的用戶群體,成熟的主播培養體系及完善的內容版權壁壘,成為國內內容消費第一平臺。

有聲書的出現既是新技術發展的結果,也是對歷史的一種迴歸,畢竟在人類文明傳承的初期,聲音是佔據主導地位的。相比文字,聲音本身帶有豐富的情感與信息,天然更適合知識傳播、文明傳承,在被書籍取代後,聲音的獨特價值被掩蓋。

可存儲、可攜帶且隨時隨地可播放的互聯網音頻重新推開聲音的大門,讓我們再次用聲音認識世界。網絡作家月關就認為,我們也曾用聽的方式共讀,吟唱一首詩,或者聚在一個空間讀書分享。科技的進步把一小部分人才有可能做的事情,服務給大眾。

2、一次前瞻:孕育“明天”的數字化新機遇

同電子書一樣,有聲書的趨勢同樣不可逆轉。從宏觀視角看,《泰晤士報》以德勤年度技術和媒體趨勢預測報告為消息源報道:全球有聲書市場2020年將增長25%,達到近40億英鎊(約合363億元人民幣),銷量有望超過電子書。而且5G時代,隨著萬物互聯、智能家居的普及,聲音多場景的屬性將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從微觀視角看,艾瑞2019年中國圖書市場報告顯示,圖書市場紙電同步銷售的品種佔比約為35%,還有較大成長空間。即使喜馬拉雅作為領先者,已將張愛玲、劉慈欣及東野圭吾等名家作品有聲化,但整體數量也能數得過來,相比浩如煙海的經典名著,有聲書的出版發行還是一座尚待發掘的寶藏。

光明的趨勢之下,有聲書正融入更多生活場景、更多人群,聽書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喜馬拉雅聯合新華社發佈有聲閱讀趨勢報告顯示,從60後到95後,都是有聲書的覆蓋人群;不管是通勤路上,還是旅遊途中,聽書都已成為一種陪伴,一種習慣;從0點到24點,不論早上上班,還是晚上睡前,都有人在聽書……可見,聽書正在變成一種全民性、全天候及全場景的生活方式。

這種新生活方式背後是出版行業方興未艾的數字化趨勢。在數字化浪潮中,電子書曾經幾乎是出版數字化的唯一路徑,然而技術的發展,讓聲音可存儲、可攜帶且可分享,為出版行業數字化開闢了另一條新道路。

喜馬拉雅:串起聲音的“昨天”與“明天”

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音頻平臺,正在上游生產和下游消費環節,構建一條數字化通路。

在生產環節,喜馬拉雅與上游出版機構密切合作,推動有聲書、電子書和紙質書同步出版,滿足用戶多元需求及出版機構的數字化轉型。“432聽書節”期間,喜馬拉雅與中信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磨鐵圖書、果麥文化、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和中原傳媒集團等26家大型出版社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這應該是國內出版行業在數字音頻領域最大規模的一次集結。

與上游內容源頭合作,並不僅僅是為了構建競爭壁壘,而是包含與上游一同踐行數字化轉型的一攬子方案。比如,它會聯合出版社發音頻產品,開發出版物;還會對出版類頂級IP多元開發,增加明星導讀等增值產品;推動精品有聲內容的紙質書和電子書出版;舉辦線上線下互動,幫助作家和出版社獲得海量曝光,擴大影響力;共同發掘和扶持潛力作家等等。

這些合作將幫助傳統出版主體藉助新技術、新渠道,發展新業務,實現營收來源、經營模式的整體轉變。

在消費環節,喜馬拉雅已經在過往的幾年時間裡,將通過“123狂歡節”“423聽書節”等等市場活動,以及持續推新的優質內容,在內容消費領域培育了用戶與市場,讓內容消費成為一種習慣。目前,喜馬拉雅付費會員數增速很迅猛。

喜馬拉雅:串起聲音的“昨天”與“明天”

在手機端之外,喜馬拉雅佈局智能音箱產品,與眾多車企合作發力車載場景等,融入更多消費者生活,為出版社、主播及內容創作者等打造了超過6億用戶的在線消費新通道。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有聲書等線上新經濟逆勢上升。2020年第一季度喜馬拉雅的有聲閱讀人數呈爆發式增長,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3%,總收聽時長增長近100%。

不僅僅是規模變大,還有消費質量的提升。喜馬拉雅的算法團隊基於音頻內容的傳播特點針對搜索及推薦算法進行系統性的研發,用戶的每一次點擊和搜索,以及其他各種行為,都會被記錄下來產生數據,然後再基於年齡、性別、地域和職業等維度建立用戶興趣圖譜。

基於這些龐大且數據化的消費行為,喜馬拉雅可回溯至上游,推動上游生產、發行模式的變革。去年7月,喜馬拉雅與天地出版社聯合推出首部紙聲同步圖書《汴京之圍》,雙方基於消費大數據,在產品研發策劃、運營推廣和銷售發行全產業鏈進行創新與協同,實現包括作者、出版社和互聯網平臺在內的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與共享共贏。

3、結語

聲音的“昨天”是人類傳承文明的載體,今天這種作用正在迴歸。聲音的“明天”是一門大生意,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孕育著產業數字化的新機遇。喜馬拉雅選擇聲音賽道是幸運的,正如其“用聲音分享人類智慧”的使命所描述的,以聲音為媒介,串聯起無窮盡的人類智慧,喜馬拉雅未來的想象空間也接近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