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串起声音的“昨天”与“明天”

喜马拉雅:串起声音的“昨天”与“明天”

作者 | 石老师

出品 | 子弹财经

阿根廷文学家、翻译家赫尔博斯曾说:“如果这世界真有天堂,那么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让“天堂”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即便是曾被挡在门外的盲人朋友。

“423听书节”期间,喜马拉雅宣布与中国盲协合作,建设供盲人免费收听的有声图书馆。贾乃亮、薇娅、莫文蔚、余秋雨和李开复等名人,南方日报、南风窗、外滩画报及财新视听等上百家媒体机构已确认参与有声图书馆建设。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还签约26家出版社,拿出超10亿津贴,上线白先勇、东野圭吾和莫言等大批名作家作品有声书,邀请余秋雨、李开复和郝景芳等名人直播……喜马拉雅把声音做成了一门大生意,将“423听书节”打造成文化消费领域的一道盛宴。

喜马拉雅:串起声音的“昨天”与“明天”

有声图书馆和火爆的声音经济我们看到了声音的“昨天”与“明天”。“昨天”是指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声音是人们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明天”是指数字化赋予了声音新可能,让听书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

1、一次回望:声音重回“昨天”

与写书相比,人类更擅长“讲故事”。人类历史初期,文化传承更多靠听觉而非视觉。历史上最早的一批“作家”可能都是歌手。比如,欧洲有根据游吟诗人传唱的荷马史诗,中国有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口头传唱的《格萨(斯)尔》等等。

后来,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使得易携带、易保存的书籍取代声音,成为文明的主要载体。从最初的竹简书、帛书、莎草纸书到动物皮书、纸质书,书籍的面貌几经改变。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更是实现了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的三级跳。颠覆性的跳跃式发展背后,有技术的变迁,也有代表性、领军性企业的推动。

纸质书时代,以商务印书馆为典型代表。1897年创办于上海,在“倡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指引下,商务印书馆的双语辞典《英华大辞典》、现代语文辞书《辞源》等等经典作品创下多项中国第一,出版的中小学教材、西方名著、现代名家著作、史学名著和期刊等作品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也是纸质书时代的价值楷模,与北京大学一同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电子书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亚马逊及其电子书阅读器Kindle。虽然1971年就产生了电子书,但直到2007年Kindle问世,将电子书从美国传播到全世界,才真正迎来爆发。电子书影响、改变着全世界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传统出版业的出版、分发及消费模式。

如今,电子书几乎成为各大出版商标配,纷纷增设电子出版部门,出版行业真正进入数字化出版、发行时代。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4.65本,电子书阅读2.84本,占比高达6成。

在电子书蓬勃发展的同时,有声书也悄悄崛起,带领人们走进另一个新时代。

有声书时代,以喜马拉雅为典型代表。它创立于2012年,短短8年,激活用户超过6亿,吸引超过1000万主播,成为有声经济当之无愧的领先者。在移动互联网带来信息冗余及行为碎片化之后,视觉疲劳成为大多数人的常态,听觉这种伴听性的需求重新崛起,成为新趋势,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有三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

在有声书发展过程中,喜马拉雅一手培育市场、用户,一手联合出版社,推动上游内容有声化,最终凭借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成熟的主播培养体系及完善的内容版权壁垒,成为国内内容消费第一平台。

有声书的出现既是新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回归,毕竟在人类文明传承的初期,声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相比文字,声音本身带有丰富的情感与信息,天然更适合知识传播、文明传承,在被书籍取代后,声音的独特价值被掩盖。

可存储、可携带且随时随地可播放的互联网音频重新推开声音的大门,让我们再次用声音认识世界。网络作家月关就认为,我们也曾用听的方式共读,吟唱一首诗,或者聚在一个空间读书分享。科技的进步把一小部分人才有可能做的事情,服务给大众。

2、一次前瞻:孕育“明天”的数字化新机遇

同电子书一样,有声书的趋势同样不可逆转。从宏观视角看,《泰晤士报》以德勤年度技术和媒体趋势预测报告为消息源报道:全球有声书市场2020年将增长25%,达到近40亿英镑(约合363亿元人民币),销量有望超过电子书。而且5G时代,随着万物互联、智能家居的普及,声音多场景的属性将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微观视角看,艾瑞2019年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图书市场纸电同步销售的品种占比约为35%,还有较大成长空间。即使喜马拉雅作为领先者,已将张爱玲、刘慈欣及东野圭吾等名家作品有声化,但整体数量也能数得过来,相比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有声书的出版发行还是一座尚待发掘的宝藏。

光明的趋势之下,有声书正融入更多生活场景、更多人群,听书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喜马拉雅联合新华社发布有声阅读趋势报告显示,从60后到95后,都是有声书的覆盖人群;不管是通勤路上,还是旅游途中,听书都已成为一种陪伴,一种习惯;从0点到24点,不论早上上班,还是晚上睡前,都有人在听书……可见,听书正在变成一种全民性、全天候及全场景的生活方式。

这种新生活方式背后是出版行业方兴未艾的数字化趋势。在数字化浪潮中,电子书曾经几乎是出版数字化的唯一路径,然而技术的发展,让声音可存储、可携带且可分享,为出版行业数字化开辟了另一条新道路。

喜马拉雅:串起声音的“昨天”与“明天”

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音频平台,正在上游生产和下游消费环节,构建一条数字化通路。

在生产环节,喜马拉雅与上游出版机构密切合作,推动有声书、电子书和纸质书同步出版,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及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432听书节”期间,喜马拉雅与中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磨铁图书、果麦文化、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和中原传媒集团等26家大型出版社及集团签署战略合作,这应该是国内出版行业在数字音频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集结。

与上游内容源头合作,并不仅仅是为了构建竞争壁垒,而是包含与上游一同践行数字化转型的一揽子方案。比如,它会联合出版社发音频产品,开发出版物;还会对出版类顶级IP多元开发,增加明星导读等增值产品;推动精品有声内容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出版;举办线上线下互动,帮助作家和出版社获得海量曝光,扩大影响力;共同发掘和扶持潜力作家等等。

这些合作将帮助传统出版主体借助新技术、新渠道,发展新业务,实现营收来源、经营模式的整体转变。

在消费环节,喜马拉雅已经在过往的几年时间里,将通过“123狂欢节”“423听书节”等等市场活动,以及持续推新的优质内容,在内容消费领域培育了用户与市场,让内容消费成为一种习惯。目前,喜马拉雅付费会员数增速很迅猛。

喜马拉雅:串起声音的“昨天”与“明天”

在手机端之外,喜马拉雅布局智能音箱产品,与众多车企合作发力车载场景等,融入更多消费者生活,为出版社、主播及内容创作者等打造了超过6亿用户的在线消费新通道。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声书等线上新经济逆势上升。2020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的有声阅读人数呈爆发式增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3%,总收听时长增长近100%。

不仅仅是规模变大,还有消费质量的提升。喜马拉雅的算法团队基于音频内容的传播特点针对搜索及推荐算法进行系统性的研发,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和搜索,以及其他各种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产生数据,然后再基于年龄、性别、地域和职业等维度建立用户兴趣图谱。

基于这些庞大且数据化的消费行为,喜马拉雅可回溯至上游,推动上游生产、发行模式的变革。去年7月,喜马拉雅与天地出版社联合推出首部纸声同步图书《汴京之围》,双方基于消费大数据,在产品研发策划、运营推广和销售发行全产业链进行创新与协同,实现包括作者、出版社和互联网平台在内的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与共享共赢。

3、结语

声音的“昨天”是人类传承文明的载体,今天这种作用正在回归。声音的“明天”是一门大生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孕育着产业数字化的新机遇。喜马拉雅选择声音赛道是幸运的,正如其“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的使命所描述的,以声音为媒介,串联起无穷尽的人类智慧,喜马拉雅未来的想象空间也接近无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