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餘秀華的詩是什麼體?為什麼?

瀋陽莆商


餘秀華的詩詞,網上爭議不斷,更多的是她頭上的標籤;“腦癱”、“農婦”、“婚姻”某種程度上成就了餘秀華。讀了幾首餘秀華的詩,我認為她的詩是;“自成一體”。

什麼是詩詞,詩“言志”,詞“抒情”。詩詞基本概括以下四點;

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由收集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率時農夫,千耦其耕 其耕澤澤”。(千對農人在耕地 田頭翻耕鬆土壤。),

還有耳熟能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詩人海子現代詩;“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都是集中反映生活,再對社會生活提煉。

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

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毛澤東《沁園春雪》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類詩詞都是典型的詠物言志詩。

三、豐富的想象

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詩人展開了合理的想像,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圖景:婦女們拿著裁尺、剪刀為親人趕製衣物。

徐志摩《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鄭愁予現代詩;“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四、語言的音樂美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清·倉央嘉措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皎潔的月亮。

年輕姑娘的面容,

漸漸浮現心上。

黃昏去會情人,

黎明大雪飛揚。

餘秀華的詩有生活氣息,但缺乏美感;

“風聲四起,一個人的模樣出現得蹩腳

房子幾十年不變一下,柴禾背風向陽”

“我們走過菜園,走過田埂,向北,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溝裡,它搖著尾巴

我伸手過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乾淨”

這是記錄生活中狀態,將看到的事件記錄下來,如寫無修飾的日記。

也有一些生活的感悟妙句,大多是嘶吼。詩句語言直白,粗糙,少了韻律回味,比如那首她的代表作;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其實,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無非是

兩具肉體碰撞的力,無非是這力催開的花朵”

“磨眼裡喂進三月,桃花,一頁風流”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有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詩歌語言特別要求富有音樂性,包括節奏、音調、韻律等,音樂美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詩句節奏鮮明、音調和諧,符合一定韻律,吟誦動聽感人,具有音樂美。

餘秀華的詩是記錄生活,對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感悟和嘶吼。之所以為人所追捧,是人們需要勵志的偶像,這也是時代的產物。縱觀她的詩詞,畢竟缺乏詩詞所具有凝練語言,動聽的美感。


霜含柿子鮮


什麼體都不是,其詩就是色情描繪而已!如果她願意,我想跟餘大詩文比較下:散文,現代詩,古詩詞。色情詩除外。


日冉海天


餘秀華的詩是什麼體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嚴格意義上的詩歌體栽有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角詩。這四大詩體不失詩歌的要素即要有語言凝鍊、意象、節奏之美。無論敘事或抒情,詩歌讓人讀起來都應該是朗朗上口的。

當代詩壇由於許多人急功近利,詩歌已被炒作得四不像,大有二三字,一句話便是一首詩的,直白的只剩下“賊白″,只可玩味,不可審美。

而餘秀華的詩則多數又是語言冗長的,直白的直接去喊愛朱威廉、李健,直接去挖李白色解。朱威廉媒體直播間裡朗頌餘秀華的詩,幾乎像在讀冗繁的散文,缺乏朗頌之朗聲之頌音,便就沒了韻律節奏賦予詩歌的靈動。就有人覺得餘秀華讓詩壇充滿了古老的“鄭風″之勢。就有人以歷史為鑑,尊孔聖以學“放鄭聲″,批餘秀華謂之為正詩壇之風氣,眾說紛紜,呈一現象。

餘秀華的詩,以性愛、情愛與個體掙扎為主要描寫,自成一體,尚無法定論用什麼名稱冠之。

餘秀華現象帶動了詩歌界的探索,這是她和當代許多新新詩作者的功勞。有讚美,就會有批判。祝願她接受正反兩方面的啟發,寫出更多更好的詩作,呈現給大眾日臻完善的詩歌新體,引領中國詩壇積極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