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六一风神”是北宋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六一风神”涵盖了欧阳修的内在精神以及涵养,而词一向是用以说情,那么欧阳修的词作,必然也在某些程度上体现着“六一风神”的内在精神以及外在特点。因此“六一风神”不可能只有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在其词中也必定有所呈现,以下便从其核心内涵、结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方面作探析,藉以探索“六一风神”在欧阳修词作呈现的状况。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一、 真挚情感的内在核心

“六一风神”的内在核心是一种感叹淋漓的情感表现,这种情感的表现在欧阳修的词作中,也有相当多的体现,例如下面这首《临江仙》: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这首词是因遇见当年一起进士及第的朋友,而引发了内心无限感触的赠别述怀之作。上片前两句写两人相逢,进而回忆起十年前两人进士及第时的风光,后三句则又将自己“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的身世融入其中,而发出“空负曲江花”的感叹,辜负了当初踏上仕途的心愿和期望;下片则又回到现实,“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说明了相隔遥远,见面困难,最后三句则借景寓情,在“孤城”、“寒日”、“红树远连霞”的衬托下,这种离情的凄清孤寂更是显露无遗。

这首词甚能体现“六一风神”中那种感叹淋漓的特点,而这主要来自于欧阳修将抚今追昔、俯仰盛衰、沈吟哀乐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中,也因此才令人有慨叹之感。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例如另外一首《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首词是惜春怀旧之作,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春,西京留守推官任上,写偕友旧地同游的感受。上片前两句写对春天的依恋,祈求能留住春天的良辰美景,第三至五句点出了时间地点,也说明了这份依恋是来自于当时“游遍芳丛”之情,下片接续着对上片词的那分依恋之情,首二句“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感叹人生苦短,而聚散却匆匆,而最后三句,则以时间上的推进,象征情感上的递进,明写花一年比一年好,实则强调情感一年比一年更加的深。

“六一风神”的核心内涵,是在“历叙交游”的回忆中,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进而产生了“感叹淋漓”的情感,这首词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核心内涵,藉由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无限留恋,表达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沈喟叹,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从狭义的定义来看“六一风神”的核心内涵,便是将这种抚今追昔的感叹融入自己的身世之中,这点从上述两首词中即可印证,这种感叹淋漓的特征,在《圣无忧》(世路风波险)、《采桑子》、《玉楼春》、《玉楼春》(两翁相遇逢佳节)以及《浪淘沙》(五岭麦秋残)等词中,也有同样的呈现。然而,如果我们不将这种感叹淋漓的情感,局限于“历叙交游,而俯仰身世”所产生的范畴里,而单从感叹淋漓的情感本质来看,那么欧阳修的大部分词作几乎都呈现这种感叹淋漓的核心内涵,而且情感表现相当地真挚,与他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主张以及形象截然不同。

例如下列一首《木兰花》: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词写思妇离愁,上片前两句即写出思妇之愁是因为伊人远离,因此触目所及皆为凄凉,第三四句“渐行渐远渐无书”则以三个“渐”字迭用,明写两人渐行渐远,实则暗写情似已断,那种悲苦之情,逐步跌落逼近,却无处可问可诉,下片首二句以景写情,回应了上片首二句,以秋景衬托了悲苦心境,最后两句则欲从梦中寻求,但梦中却难以寻觅,而寒灯也绝情地熄灭了,暗示伊人的远去,实则也是绝情的永别,

这首词以递进手法步步推进,形成层深的效果,词中的每一句,都蕴含无限感慨,而使人有凄凉哀怨之感。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例如《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历来受到高度赞赏,其主要内容在写女子深闺独守的苦闷心情,上片的首句以外景的凄凉衬托心境的凄楚,三个深字便把这层苦闷推至不见底的深处,二、三句又以杨柳、堆烟、帘幕等外在景物,包围了这深不见底的愁绪,使得愁上加愁整个心境彷佛压着巨石般的沉重;下片首句点出了时间点,但却是女子心境的最佳写照,不仅是在三月暮,雨横风狂更加深了这种凄惨之状,于是想将门关上,却“无计留春住”,连一丝希望也留不住。最后两句则写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凄绝心境,花不只不语,又被吹向远方,整首词的慨叹、无奈心情层层递进,在尾句达到了高点。

从上面两首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首词的词语中蕴含着慨叹万千的愁绪,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虽然并非是因“历叙交游,而俯仰身世”所引起,但是这种呜咽感叹之情却是显而易见的。相似的情感呈现,还可以见于欧阳修的其他词作篇章,如《踏莎行》(候馆梅残)写的是女子因伊人远行,心中期待落空的悲叹心情、《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写的是与好友惜别,将慨叹之情寄于豪兴之中、《玉楼春》(春山敛眉低歌讪)则以感慨的笔触写尽愁肠寸断的相思之苦,诸如此类情感的呈现,在欧阳修的词作中不胜枚举。

因此,“六一风神”中这种感叹淋漓的核心内涵,在欧阳修的词作中,便是一种情感真挚而浓厚的体现。

二、 跌宕抑扬的结构主轴

欧阳修“六一风神”的形式特点中,“抑扬迭宕”是形成“六一风神”内在核心呈现的原因之一,而这种“抑扬迭宕”的特色主要来自于一种“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说了又说,说而不说”的技巧运用,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得散文呈现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效果,进而呈现出抑扬跌宕的特色。在欧阳修的词作中,也有这样的体现,例如《醉蓬莱》: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罗。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

这是一首艳词,叙述一个十分曲折生动的情节过程。上片一开始以男子的视角叙写佳人“羞容敛翠”、“素腰袅娜”的美丽轻盈,两情相悦之后相约在“红药阑边”幽会。“语声低颤”透露了佳人内心的娇羞、紧张、期待与渴望之情。然而女子毕竟是心细而有所顾忌的,为了防止被娘猜破,便约定装作若无其事地回去,并约定夜晚时,在“庭花影下”再度相聚。这首词将幽会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时而轻松,时而紧张,而词中又带有当下未能如愿的些许遗憾。

在文章中,由于篇幅较长,因此这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技法较容易发挥,但由于词的字句少而短,加上欧阳修时代的词仍以小令为主,因此这种技巧基本上在词的运用上,便是一种抑扬对比的呈现方式来凸显这种“抑扬迭宕”的特色。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例如《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

这首词是欧阳修离开洛阳所做的惜别词,整首词所采用的方式是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上片前两句以“樽前拟把归期说”那种期待的喜悦心情,与“未语春容先惨咽”的悲伤情绪作对比,后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无关风与月”则回应了“惨咽”之因,正因为心中有情,即使无风月等外在景物的触发,仍能引人无限慨叹;下片“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则回应了上片前两句,情感承上而下,诉说着情之深,哀痛之极,最后末二句则急转振起,看似豪宕的意兴,实则却隐含着沉重的悲慨。

这首词采用的是“先抑后扬”的对比之法,感性中夹带着理性的提炼,情感看似直率豪放,但却是十分沉郁慨叹。

例如另外一首《朝中措》: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首句以景导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一句写晴空之下,山色却在有无之中,这是因为作者心中已经充满离情的氛围,又怎能看清眼前物呢?第三、四句则陷入回忆里,进而感叹时光飞逝之快,隐约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情绪至此是压抑的;下片则回到了送别的主题,但是却又脱离了一般的送别词的窠臼,以一种豪情收尾,寄寓了人生感慨。

此词“层层转折,浑灏流传,如丸走板,一气呵成”,这说明了“六一风神”中那种“纡余委备,往返百折”的特点,而上下片的抑扬对比,也形成了“抑扬迭宕”的特色。这种抑扬跌宕的结构形式,在欧阳修的词作中多有体现,例如《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采用先扬后抑的外在景物氛围对比,反复咏叹,而达到无限感叹之情;《圣无忧》(世路风波险)则采用昔今对比方式,抒发对“世路风波险”的慨叹之意,诸如此类,都可以视为“六一风神”体现在其词作结构方面的特点。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三、 外景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一风神”的体现,还来自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欧阳修的词作塑造了丰富而多样的人物形象。

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中活泼娇憨而幸福喜悦的少妇,《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愁苦孤独的少妇,《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中活泼可人的采莲少女,《醉蓬莱》(见羞容敛翠)中羞涩动人的女子,这些都是欧阳修专门写女子的词,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在一些词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欧阳修本人的形象,如《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以及《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中是一位情感真挚而难舍友谊的形象,《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中则是一位豪气万千的醉翁形象,又如歌咏西湖大自然的《采桑子》组词,呈现而出的,就是一位闲淡旷达的老人形象。

总之,在欧阳修的词作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多元而立体的。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六一风神”体现在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刻画基本上比较少从外表体态着手,绝大部分是从外在景物、事物层层递进,或者以对照的方式,进而达到人物形象鲜明的效果,最著名的词作,当属《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成功,并非藉由外貌或体态上的描写而成,而完全是藉由外在景物的描写推砌以及环境气氛的推进,层层递进,进而塑造出一个深闺独守的怨妇形象,技巧可谓高超。这种以外在环境、景物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成功地塑造出人物形象,是欧阳修词作中“六一风神”体现的惯用技法,相似的方式,例如另外一首《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仍以爱情为主题,但是却是相当白话,颇有民间歌谣的味道。上片回忆去年的欢悦,花市灯好、月明等景物,象征爱情的幸福美满,下片前二句仍以相同的事物为题材,但却不见去年人,进而“泪湿春衫袖”。

整首词采用先抑后扬的对比方式写出主题,以去年的美满衬托出今年的离散,感叹物是人非,仍不脱“六一风神”的核心内涵,人物形象也是从外在景物的对比,将去年的欢愉至今年的落寞层层推进,而成功塑造出女子痴情、失恋的痛苦形象。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除了以景物刻画人物形象之外,欧阳修的词作还善于用人物的动作或者外部表情进一步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达到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例如《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首词是写思君的痛苦,上片第一句以景开始,透露心中的凄清,第二到四句,则是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原欲打起精神装扮自己,因此“呵手试梅妆”,但却因所爱的人已经远离,心中充满离恨,所以不知不觉将眉“画作远山长”,这三句将女子相思离愁的心里写得极为立体化,下片二句“思往事,惜流芳”则落入回忆中,心中不免又感伤起来,感叹青春就这样流逝,最后三句又是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心中即使悲伤,却仍得强颜欢笑,这也难怪是最断人肠的折磨。整首词透过人物的外在动作和表情,写内心微妙的情绪变化,成功的塑造出复杂心理的人物形象。

四、 深致感叹的语言句式

“六一风神”的内在核心,是感叹淋漓的情感呈现,形之于语言,便是真挚情感的语言特色。换句话说欧阳修词作的“六一风神”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便是这种深致感叹的语言呈现。

欧阳修散文的“六一风神”在语言的呈现,除了来自于感叹词以及虚词的运用之外,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则是语言本身就具有这种感叹淋漓的真挚情感结构。在散文中,感叹词以及虚词的运用较为容易,但在词方面,欧阳修的词作,并未有感叹词以及虚词的使用状况,这主要是词本身特殊的结构问题,加上欧阳修的词作又大部分是以小令为主,所以这两者的运用甚为不易。

但是读者在阅读欧阳修的词作之后,却也能感受到他的词作呈现如散文中特有的“六一风神”特征,这来自于他的词作中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这种深致感叹的语言情感存在,例如下列的《蝶恋花》: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这首词又可见于柳永的《乐章集》,依照这种层深的技巧使用,是欧阳修惯用的技巧;再者,这首词在有意无意之间,呈现出一种感慨的情感层面,这也是欧阳修所特有的情感模式,因此,

这首词的上片首句“独倚危楼风细细”,便以“独”、“细细”强调孤独与萧瑟之意,情感主要是藉由景物的衬托,第二句说明了离愁是因远望天际,实则点明是由思君而起,“望极”则强调离愁的无穷尽,“黯黯”两字又使人感受到孤独的无奈感,下句“草色山光残照里”又以暗色的景物强化那分离愁,“残照”二字,除了点名时间为黄昏外,更有一种不圆满的感慨意味存在;下片前二句看似欲振作奋发,但第三句“强饮还无味”推翻了这个想法,若非有千愁万绪的感慨,又怎会饮而无味呢?最后二句“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说明了为情折磨心不悔,字里行间透露无限慨叹之意,也将这分愁绪推到高点。这首词的语言中,句句带有感慨之意,便是因为这种极富情感的语言运用方式,整首词才有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呈现。

这种带有感叹愁绪情感的语言,在欧阳修的绝大部分词作里皆有呈现,例如以述怀为主的《圣无忧》: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

这首词写与朋友分别十年后相逢的感慨,上片前两句的文字就透露出世事无常的感慨,也暗示了仕途的路险状况,第三、四句则感叹人生聚散无定,应该珍惜当下的短暂相聚,看似故作达观,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沉的痛苦,下片首二句“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又是以较为疏放达观的字句,抒写珍惜当下欢聚之乐,不以酸楚的语言作正面的描写,却以疏狂之语写尽心中愤懑忧患之情,使读者更能感受当中的苦楚。整首词的语言看似豪放,但句句却又透露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无限慨叹之意,这便是欧阳修“六一风神”在词作中语言的体现特点。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欧阳修词作的“六一风神”,在语言上的呈现,并非来自于如同文章中的“虚词”以及“感叹词”的运用,而是来自于语言本身就具有深致感叹的情感存在,虽然并非全部的词作都体现这样的特点,但在其绝大部分的词作中,这却是相当明显的。在他的述怀词中,往往藉由对往事的回忆,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在他的爱情词中,也是藉由女子对往日欢愉情形的怀念,透过景物或者动作层层递进,同样的在语言文字中也蕴藏出感叹淋漓的情思。

而在欧阳修的词作中,还有一部分是咏史的内容,如《浪淘沙》(五岭麦秋残)中,就以唐玄宗以及杨贵妃的史事为题,藉叙述千里飞骑传送荔子的史实,写帝王妃子奢侈享乐而不知节制的生活,种下了国家灾难的种子,下阕“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两句,看似对杨贵妃悲剧的同情,却蕴含了对唐玄宗的批判,进而产生一种对史实的感慨之意,这种抚今追昔,俯仰盛衰,而字里行间透露出感叹淋漓的情感特色,便是欧阳修“六一风神”的精神核心,而这种精神核心的语言体现,便是深致感叹的语言特色。

这种深致感叹的语言句式,是欧阳修绝大部分词作的语言特色之一,如《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中的“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感叹人生变化;《鹤冲天》(梅谢粉)则感叹“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中则是“夜夜空相向”的思君寂寞感叹。总之,欧阳修词作中“六一风神”的语言特色呈现,是一种深致感叹的情感所致。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总结:

欧阳修的词作表现了人生的感叹与思索,将纯粹的恋情词转变为表现恋情与人生的感叹和思索的结合,这种感叹与思索的潜在因素,便是“六一风神”中那种抚今追昔,俯仰盛衰,沈吟哀乐,并且融入自己身世的情感核心,这种情感核心表现出的,便是一种对感叹淋漓的效果,换句话说,感叹淋漓的情感,就是欧阳修词作六一风神的内在核心。

这种内在核心体现在结构方面,是一种跌宕抑扬的结构主轴,而这条结构又是藉由外景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深致感叹的语言句式两条辅线交错而成,如此一来,欧阳修的词作便呈现出了“六一风神”的内涵与特点,不仅在内涵上有着深沉感叹的情致,其形式上也是难得的艺术佳作。

“感叹淋漓的情感”——欧阳修词所蕴含的“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尽管欧阳修的词作地位在宋代并不突出,但是他在表现人生的感慨之意这方面,对后人却是有一定的影响存在,这种对人生思索而产生的感慨,便是“六一风神”的精髓,这种感慨的情感,使得宋词在继承五代词恋情题材中注入了新的气息,也因此,欧阳修的恋情词呈现出一种深婉的特点,而表现在述怀词中,便是一种疏隽的特色,深婉的特点是承继五代以来的传统,但这种特点因欧阳修“六一风神”中特有的“感叹淋漓”情感渲染,而使词境呈现一种深致的特点,而疏隽的特色是在词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感叹之情,使词跳脱传统的深婉特点,开拓了词的意境。这两种特点在欧阳修时代,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但其对后世词学的发展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冯煦以“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来肯定欧阳修的词作地位,基本上是相当适切而恰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