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會引起哪些新疾病


 

  

乙肝病毒會引起哪些新疾病

過去,人們一般都認為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性病毒,只能引起肝臟疾病,並不侵犯其他器官組織。可是,近幾年來的研究發現,在肝外的很多器官組織中,也能檢測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sAg、HbcAg、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它們以免疫複合物的形式沉積於肝外的器官組織中,在臨床上可以引起很多疾病。這些疾病主要是:

  一、腎、胰、膽、心臟等器官的炎症

  乙型肝炎病毒侵犯腎、胰、膽、心臟等器官時可引起腎小球腎炎、急性胰腺炎、膽管炎、膽囊炎、心肌病和粒細胞缺乏症等疾病。還有人認為乙型肝炎病毒很可能在艾滋病病因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關節疼痛

  在急性乙型肝炎前期,約有20%-40%的患者會發生關節痛,但這種症狀往往被忽視。這種關節痛的臨床特點是起病突然,關節長期強直,嚴重者伴有肌肉痛。在此類患者中,80%以上的人為近端指間關節受累,約有30%的患者為膝關節受累,且多為對稱性,其表現頗像風溼性關節炎急性發作。這種關節疼痛症狀一般可持續20天左右。

  三、皮膚病變

  乙肝患者的皮膚病變常出現在膝關節症狀出現後不久。有半數的乙肝病人可出現紅斑、丘疹或淤斑,最後發展成為血管神經性水腫或伴有發熱,形成血清病樣綜合徵。而丘疹性皮炎常出現於肝炎發病前。成人丘疹的直徑約為5-10毫米,兒童為1-2毫米,常呈濾泡狀排列,並且容易剝脫,手部和足背的皮疹易融合。另外,乙肝患者的四肢和麵部還常出現單一皮疹,但黏膜及軀幹部位的皮疹少見。此類患者在急性期局部淋巴結腫大明顯,同時伴有肝脾腫大。

  四、血液病變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改變和骨髓再生障礙。開始時其白細胞、血小板和淋巴細胞均會出現減少,以後會相繼出現淋巴細胞及巨幼紅細胞的相對增多,並伴有紅細胞壽命縮短等現象。被確診為肝炎後,患者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且男多於女。此病進展較快,患者宜早期進行骨髓移植。

  五、動脈炎

  乙型肝炎病毒可侵犯患者的動脈血管而發生結節性多動脈炎。此病的特點是起病時有發熱現象,表現為多發性關節炎、肌肉痛、蕁麻疹或其他皮疹,同時存在著進行性多發性神經炎、高血壓、嗜酸性壞死等症狀,另外,該病患者的血管周圍還有細胞浸潤。約有1/3患者的病情發展較快,預後差。大多數此類患者常與慢性遷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動性肝炎一起形成雙重炎症。

  六、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癥

  此病是指含有兩種以上免疫球蛋白(通常是IgG、IgM)的冷凝球蛋白血癥。該病患者常有典型的三聯徵:乏力、紫癜、關節痛。此症與結節性多動脈炎不同的是,患者無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而且腹部和神經症狀少見,但可有各部位的脈管炎,而且這種典型的脈管炎特別易侵犯腎臟。

  七、腦炎和神經炎

  乙型肝炎病毒侵犯患者的神經系統時易併發腦膜腦炎,同時還可引起多發性神經根炎或多發性神經炎,且伴有上升麻痺及細胞蛋白分離,即格林-巴利綜合徵。

  近幾年的新發現提醒人們:在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同時,要注意有無其他器官組織受到損害。在診治其他疾病時,也要考慮到是否與肝炎病毒的感染有關,以防因誤診或漏診而貽誤治療。

 █肝炎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應選擇哪些食物

 

  慢性肝炎合併糖尿病的患者一日三餐該吃些什麼?專家認為,此類患者除了應限制甜食及食物的數量之外,還應注意食物的多樣化,做到飲食的均衡。不宜吃的食物應儘量少吃或不吃。那麼,哪些食物是肝炎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宜吃或不宜吃的呢?

  一、此類患者不宜吃或應少吃的食物

  1.紅糖、白糖、葡萄糖以及含糖多的糕點、蜜餞、冰激凌、甜飲料等甜食不宜吃。

  2.含糖分較高的土豆、山藥、芋頭、藕、洋蔥、蒜苗、胡蘿蔔、鮮豌豆等應該少吃,若多吃時則需減少主食量。

  3.糖尿病患者為避免合併心血管疾病,應減少食用動物的脂肪;含油脂較多的食物如花生、核桃等也應該少吃。

  4.病情不穩定的此類病人應少吃水果。

  二、此類患者應多吃的食物

  1.大豆及其製品宜多吃。糖尿病患者在飲食限量的範圍內應儘量選用大豆製品來代替部分肉類等動物性食品。

  2.粗雜糧宜多吃。粗雜糧含有較多的微量元素、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多吃粗雜糧對改善人體的葡萄糖耐量、降低其血脂很有益處。

  3.各種蔬菜,尤其是綠葉鮮菜宜多吃。

  三、此類患者應怎樣吃水果

有些人認為水果是甜的,凡是甜食肝炎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就不能吃。其實不然,水果中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只是必須限量,並且要掌握吃水果的技巧。水果中不僅含有多種維生素,它還是果膠的主要來源。果膠在各種水果中約佔食物纖維的40%,它能溶於水,能在腸內形成膠凍,延緩葡萄糖的吸收,對控制血糖升高有明顯的作用。吃水果時要掌握好時間及水果的品種和數量。病情較輕或對糖尿病控制得較好的病人,吃水果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兩餐之間。病情較重或對糖尿病控制得不好的患者則不要多吃水果。可以吃水果的患者可根據“等值水果交換份”的標準來進行選擇。

 █慢性乙肝患者為啥要警惕消化性潰瘍

 

  肝源性潰瘍與一般的消化性潰瘍相比,治療難度大、潰瘍面癒合遲、治癒率低。因此,慢性肝病患者還應以預防此病為主,一旦出現胃部不適、胃灼熱、腹痛等症狀,應儘早做胃鏡檢查和鋇餐透視,以便及早發現肝源性潰瘍,及時進行治療。

  臨床經驗表明,慢性肝病患者特別是中年肝硬化患者,在其患病6年左右時易發生消化性潰瘍。臨床上把這種繼發於肝部實質性損害的消化性潰瘍叫做肝源性潰瘍。該病的發生不僅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改變、膽汁反流、內分泌功能失調、前列腺素缺乏、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還與慢性肝病患者的門靜脈高壓或門靜脈淤血有關。慢性肝病患者發生門靜脈高壓時,常伴有高胃泌素血癥。高胃泌素血癥可使胃酸分泌過多,使幽門括約肌的張力降低,使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使胃黏膜的屏障作用遭損,從而導致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病患者發生門靜脈淤血時,可使胃腸黏膜出現淤血性循環障礙、水腫、供血不足、缺氧,進而形成潰瘍。

  因此,慢性肝病患者應警惕肝源性潰瘍的發生,應積極治療原發病、改善肝功能,降低門靜脈的壓力。患者一旦發生肝源性潰瘍便應採取以下措施進行治療:

  1.加強對肝病的綜合治療,如進行保肝對症治療及採用靜脈輸入高滲葡萄糖、維生素C、氯化鉀等支持療法治療。

  2.服用心得安,降低門脈高壓。如果患者合併有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則不宜使用此藥。

  3.可選用法莫替丁、雷尼替丁、洛賽克等藥物進行抑酸治療,但不宜選用西米替丁治療。因為西米替丁有導致肝損傷的不良反應。

  4.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選用抗幽門螺桿菌的三聯療法進行治療。三聯療法,即用一種質子泵抑制劑或一種膠體鉍劑加上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3種抗菌藥物中的2種進行治療的方法。

  5.不宜使用對胃黏膜有損害作用的藥物進行治療,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6.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選用善得定等止血藥進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