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排第一的理想

前几天,表姐家正在实习本科医生的小外甥来我家里看望我妈(他叫姨姥姥),他带着他的姨表妹来的,加上我们的几个孩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小娃也不写作业了,大娃更是谈笑风声。我这个多嘴多舌的,忍不住插嘴他们的讨论。

通过和外甥聊天,我发现:就算是看上去很努力学习的年轻人,他们依然有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很有意思,这个现象在我的青年期也是有的。

现在的家庭温饱都没有问题,然而家长的压力还是比较大,无论地富足的家庭还是普通家庭,多数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里,为什么呢?

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排第一的理想

因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适应问题,造成他们无法立即融入社会:

逃避就业——不愿意面对适应社会的恐惧感

因为无法把握外面世界,不知自己能否胜任一个社会角色,又害怕失败,不能够面对失败带来的结果。于是就一直上学好了。原本不想努力学习的,大学毕业阶段突然想要考研了。毕竟,研究生的学习还有3年学校生活可以继续。

所以很多大学生选择跟风考研,或者挂科重考。潜意识里,躲在象牙塔的舒适感,淹没了适应社会的恐惧,暂时压下这个问题,可能心里面更舒服一些。

把理想理想化

我问了一个问题给外甥:“缺乏目标,那么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外甥回答:“我认为,吃不饱饭,谈不上理想。”

这话想来没错,但是却是把人生理想理想化的一种方式。

试想,哪个社会人是每天把民生、把人类发展这些挂在嘴边上的?

而每个人却不约而同地做着很多这样的工作,每个人的努力生活,都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然而,离开了远大的理想,近小的目标就站不住脚了?不是这样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入世。造成他们把理想理想化了,他们的理想看上去是高大上的、解救人类的,却实实在在是空的、虚的、飘在半空的空想。

任何时候,实践出来的理想才是真正贴近现实的、符合长期发展预期的。

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排第一的理想

总觉得自身与“社会”是隔离的

或许是妈妈带养得太细了,孩子一方面感觉自己长大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还小。

多么奇妙的一件事情?

大学生在学校里面完全是自主处理事务,一回到家就武功全废,吃喝拉撒依靠父母。而父母亲是一边360度无死角的照顾孩子,一边又满是唠叨抱怨。

你可能会说:“抱怨啥呢?难道不能让他自己做?”

是啊,这些父母亲又不放心孩子做事的结果。于是乎一边依赖父母,一边不满父母的“巨婴”就产生了。这些年轻人不是不知道父母辛劳,但他们无法感恩,做不到帮忙搭手,多做一些事情。无所事事,便会闲极生事,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件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这不就是大小孩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事实上,社会从来都不远,一直在他们身边,只要他们能够帮助父母做好家务,承担越来越多的事务,他们的社会角色便会清晰、丰富起来,乃至于适应社会。

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排第一的理想

还没有构建好完整的三观

我为什么要活着?我为什么要上学?我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要怪大学生们吸毒、乱搞对象、乱花钱借高利贷,因为他们还没有构建好完整的三观。

虽然年龄上,他们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经典的“哲学三问”正是大学生们需要破解与思索的,获得这些答案,他们的人生目标才更加清晰,恐惧退去,自信更多。

被家庭、社会推动着茫然地就业、结婚、生子

外甥说,大学生群体里有人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有人不清楚。没有读大学直接就业的年轻人,也并不是每个都知道自己的人生路要怎么走的。

他放假回家,参加同学聚会,发现自己和一群工作、结婚、生娃的同学在一起几乎无话可说。

但究其细节,这些“社会”人又知道自己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吗?

他们的三观依然是不完整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啥就要结婚生子,只是被家庭和社会环境推动着,茫然地随波逐流,直至老去。

究竟辍学上班、结婚生子,是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似乎是,又似乎不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家庭给的,他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自己对人生的想法,就被推着走到这一步了。

这个现象,也是很多家庭负面事件的根本原因。

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排第一的理想

那么终究还是有一些年轻人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有个说法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有一些富裕人家给到孩子“逆商”教育,养育出懂得规划自己人生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特点是:

明白吃饱饭才是人生第一要务

想起“风一样的女子”森蝶,想到5岁为了生存去奔跑着收菜,11岁的她已经是一名运动健将。虽然田亮并没有让女儿负责生活来源,但带养孩子的方式一直是清晰明确的。孩子需要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努力,家长支持能支持到的,提供可以提供的环境条件与精神鼓励。

唯有为了自己的成长努力,这个人生才是自己的。任何脱离吃饱饭的理想,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想法,非常的幼稚,却是一个必经阶段。

所以理想,实在是生存需要与自我实现中间这一个阶梯的整合与攀登。

马斯洛老先生的需要层次理论,再次论证了人生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确切地明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看出,他对于个人身份定位的本事非常高。

甫未入世,先清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身份角色,是融入社会的根本需要。

守好本分,才能有所提升。

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排第一的理想

脚踏实地地获得社会的尊重

先保证自己的吃饱穿暖,再通过脚踏实地地工作来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这是正解。

大学生想要入世便获得尊重,要靠自己的勤奋去争取。

系统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予一个人好处,但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废除一个人的权利。

着眼于事,走心于人,在关系与技术层面都要经历、经验,慢慢适应社会需要。

努力在现实中实现理想

理想并非假大空,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想是切实可行的,是能够通过细化、分解、努力实践来做到的。

也是保证自己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逐步达到自我实现的方向。

适应社会,并非仅仅拿着学识去碰撞,而是要提升自身适应能力、情商指数,一边应用知识一边勤奋学习,最终达到一个“社会人”的样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早就不是一句定论了,但无论何时,以吃饱饭为人生排第一位的理想,是真切务实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