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下嫁多爾袞,清代幾乎沒此傳聞,為何近代卻成“歷史懸案”?

在關於清朝的歷史中,一直有這麼一種宮闈秘聞:當年孝莊皇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此事雖然清朝官方歷史是不可能承認的,但現在傳言非常廣,遠遠超過了一般野史雜聞的範疇,那麼,這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此事的背景和清初政壇有關,當一代雄主多爾袞去世後,新興的滿洲政權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權力危機,理論上皇太極長子豪格應該成為繼承人,但多爾袞和其弟多鐸掌有正白旗與鑲白旗,共有65個牛彔,佔八旗全部210個牛彔的31%,足以和豪格分庭抗禮,當時滿洲政權大一統格局還沒有穩固,傳統的諸王分權制度還有很大慣性。

孝莊下嫁多爾袞,清代幾乎沒此傳聞,為何近代卻成“歷史懸案”?

但是,多爾袞的實力也沒有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所以他自己不繼位,但利用豪格軟弱的弱點,直接將其踢走(很巧合的是皇太極逝世,生前並未指定太子,豪格被下獄除爵,在幽禁中自殺,後來才被平反),扶持皇太極九子福臨入承大統,這就是順治帝,當時福臨年僅六歲,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並實際掌權。

這顯然是非常危險的,多爾袞距帝位僅僅一步之遙,多爾袞攝政時期, 滿清入關,完成了其政權擴張的最後一步。順治帝對他的稱呼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1645年)最後演變成“皇父攝政王”(1649年),多爾袞一度權勢熏天。

但是,多爾袞一直都沒稱帝,後於1650年12月31日因病去世,僅僅38歲,順治帝追尊多爾袞為皇帝,廟號“成宗”,全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簡稱“義皇帝”。但兩個月後,順治帝因多爾袞當年獨斷專行且迫害其兄豪格,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斬其頭骨,又接連處罰其黨羽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直到乾隆時才恢復多爾袞的睿親王封號並“追諡曰忠,補入玉牒”,下令為他修復墳塋。

孝莊下嫁多爾袞,清代幾乎沒此傳聞,為何近代卻成“歷史懸案”?

這一系列政局變幻其實沒啥奇怪的,但是,為什麼多爾袞沒有直接稱帝呢?坊間一直有說法是因為“孝莊皇太后”為了穩住多爾袞,親自下嫁。

這件事靠不靠譜呢?先簡單介紹一下孝莊,孝莊不是滿洲人,她是蒙古人,因滿蒙聯姻,1625年嫁給大汗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福晉,之後她還升了順治皇帝,孝莊是清前期著名政治家,先後輔佐了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代君主,而這其中,最危險的莫過於多爾袞時期,當時順治年幼,多爾袞則實力雄厚,孤兒寡母難以抗衡。

然而,多爾袞沒有稱帝,而當皇帝的是福臨,這其中孝莊靈活巧妙的手段相當關鍵,至於她把自己也搭進去了,這最初是來自於明朝遺臣張煌言的一首詩《建夷宮詞》,裡面有一句: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

孝莊下嫁多爾袞,清代幾乎沒此傳聞,為何近代卻成“歷史懸案”?

此外,還有一些證據,比如多爾袞尊稱為“皇父攝政王”,後來清算多爾袞的罪狀有一條“又親到皇宮內院”,孝莊死後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這都有些神秘色彩。

但是,這些證據都不實錘,首先關於張煌言的詩,這當然不是什麼嚴謹的歷史證據,而且就算是,這也只是孤證,加之張煌言本人反清態度很堅決,抹黑清朝皇室也有可能;至於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這個一方面他當時權勢熏天,有時候僭越禮法很正常,加之多爾袞和孝莊當時身份特殊,有時候商量商量國家大事也有可能;至於不與皇太極合葬,孝莊的說法是“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這邏輯也很正常;至於多爾袞被稱為皇父,這可能單純是尊稱,也可能是單純的翻譯問題,在蒙文敕諭中,多爾袞的封號從執政王變成合罕的父王,又變成執政的合罕的父王,由於翻譯問題父王此詞被錯譯為漢文上的皇父,而“稱尊長為父”是女真人的習俗。

孝莊下嫁多爾袞,清代幾乎沒此傳聞,為何近代卻成“歷史懸案”?

關於張煌言的詩到底是怎麼回事,有這麼一種說法:順 治七 年正月,多爾袞逼死肅親 王豪格,奪其福晉為妃,在《 清實錄 》裡有明文記載,張煌言詩作於順治七年,是否道聽途 說,張冠李戴,亦未可知。

如果糾結這個問題,有一個事情就很難解釋:憑什麼孝莊下嫁多爾袞,就能穩住多爾袞不讓他稱帝呢?難道孝莊想拉攏多爾袞,多爾袞就從了?這顯然很怪異。那很多後世電視劇中的解釋是:孝莊和多爾袞本來就有感情,所以是一對苦命鴛鴦,所以多爾袞不愛江山愛美人了。那孝莊和多爾袞的愛情故事,有這麼回事嗎?這個事情更是沒有任何證據。而且,即使真的如此,是否就到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程度,這可能性屬實不高,而且,孝莊本人也沒有證據說她就是美人,所謂“滿蒙第一美人”是後來的噱頭。

所以,這件事是目前史學證據很不穩固,絕大部分史家都不認為是事實,但是同樣也沒有什麼證據能完全推翻。至於為何現在說法這麼多,那是民國時期編的一堆野史小說的緣故。

作者:雲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