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週末,跟著老梁逛許昌】

第139站:元東村(七娘冢)

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老家許昌

文·圖‖梁耀國

聽孫寶憲老師說,黃臺寨南邊有個七娘冢村。後來,村人嫌這個名字不雅氣,恰好該村坐落於孝山崗之上,於是改名叫孝莊。如今,七娘冢仍在,是個古蹟,你若有興趣的話不妨去瞅瞅。

摟草打兔子——捎帶手的活兒,我豈有不去之理。

告別熱心的孫老師,我依他指示的大致方位去尋找。據他講,不過永登高速橋涵,七娘冢就在左側孝山崗的半坡上。(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下鏈接欣賞:從南陽滔河遷居許昌蔣李集的移民新村,你瞭解多少?

因為免收通行費,高速公路上的車一輛接一輛,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我站在離橋涵不遠的地方,一邊看周圍的景緻,一邊等過往的路人。等了半天,終於等到一輛工具車,我果斷將其攔下。司機是個小夥子,膚白麵嫩,像個高中生。我問他七娘冢的位置,他說他也不知道。

正值大晌午頭,工具車絕塵而去後,再無路人從身旁經過。無奈,我騎上車子,順著一條通往崗脊的小路,跑了一個來回,也沒找到七娘冢。

高速公路南邊就是元東村。如其在這兒乾耗著,倒不如進村打聽一下。

從孝山崗到元東,一路下坡,不用蹬車,滑著就到了,可省勁。遺憾的是,騎到村當中,一個老鄉也沒碰到。

一座青磚砌的水塔,一座灰頭土臉的亭子,一圈水泥慶的護欄,說明它們和我一樣,儀容儀表都帶著歲月的痕跡,都快成了即將進博物館的老傢伙。我像遇到了同齡人,覺得很是親切。

水塔的東邊,是元東村村委會。水塔的南邊,有座磚壘的六角形建築,上面這樣寫道:

大口井簡介

該井於1973年在農業學大寨的革命大潮中,根據我村山崗地區十年九旱的特點,在崔莊革委會(現元東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成立水利專業隊150人開挖此井。此井寬30米,長35米,井深25米,水深10米,共計挖土石方45000餘立方米。挖井過程中,水利隊眾志成城,群策群力,自制爬坡器、土炸藥、鐵鏟,憑藉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沖天幹勁,於1974年竣工,1975年回填水泥塊。

1976年黨支部為了解決群眾的吃水問題建立水塔,鋪設自來水管道,共架高渠2500餘米,乾旱之年灌溉面積達800——1000畝,使此井造福群眾,至今仍被群眾譽為“幸福塘”。

元東村委員會制

下圖:大口井簡介。

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為了更詳細地瞭解“幸福塘”的開挖經過,我攔住了閒悠的楊老漢。他說,“幸福塘”的西北角原有一口老井,村裡人世代吃那口井裡的水。最關鍵的是,即使大旱之年,井裡的水照樣可旺,自他記事起,井一次也沒幹過,所以才把塘址選在了它的東面。

我們這兒是崗地,土層很薄,只有幾米厚,往下是砂礓石,再下面則是堅硬無比的石頭。當時,有兩大難,一是挖,二是運。挖出石頭後,先打炮眼,再填炸藥,炸一層清一層,再打再填再炸。石塊死沉,從幾十米深的坑底怎麼運出來,也是個不小的問題。最後,在西北角開了個斜坡,水利隊鼓搗出一臺爬坡器,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而且也節省了體力。

下圖:幸福塘、亭子和水塔。

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水塘挖成後,架一臺水泵抽抽不完,要是架兩臺二十四小時連續抽,也會見底。如果見底,你會看到泉眼一個挨一個,突突往外冒水,一夜功夫,水能冒幾米深。第二天,不耽誤抽水澆地。

建水塔既方便群眾吃水,也可實現自流灌溉。塘裡的水先抽到水塔上,依照“水往低處流”的原理,通過磚砌的水渠,流到田間地頭,進而使望天收的坡地變成水澆地,使糧食產量得以大幅提高。

下圖:幸福塘取水口。

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當我問及七娘冢在什麼地方時,楊老漢說你過去涵洞,有條往東的小公路,翻過崗,下去就能看到,在孝莊西南角麥地裡。我問關於七娘冢有啥傳說?老漢笑言道,聽老輩人說七娘是王爺的七房娘娘,武藝高強。一次跟人打仗,對方是個男將,眼看打不過她,突然把褲子脫了。七娘受不了這樣的羞辱,自尋短見後被王爺埋到了這裡。

說來也巧,就在這時,另一老漢路過我們身邊,他插話說,還有一個說法,過去那裡有七座娘娘墳,故得名七娘冢。我追問道現在還有幾座墳,那老漢答,就剩一座,其他都給平了。我問他啥時候平的,他說他也不知道,都是聽說的。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下圖:麥田裡的七娘冢。

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楊老漢說,孝莊和元東是一個大隊,因為莊小,只有幾十戶人家,一個生產隊。

作為故事的講述人,我本想給他拍照留念,他一聽扭頭就走,只拍下他匆匆離去的背影。我跑了很多地方,還是頭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在孝莊村邊,我雖然找到了七娘冢,卻沒打聽出來更多的故事,這應該算是一點小小的遺憾吧。

下圖:匆匆而去的楊老漢。

許昌七娘冢,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嗎?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