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最后却不堪一击,诸葛亮看走眼了吗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志》《华阳国志》这些史书,我们会发现,姜维是诸葛亮非常欣赏的一名将领,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寄予厚望的一名将领。但是,他并不算诸葛亮挑选的接班人。

诸葛亮当时挑选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等人。而且是和诸葛亮一样,在政务和军事上一肩挑的接班人。

不过,虽然诸葛亮并没有任命姜维为接班人,但是他对姜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把他看着是完成自己北伐事业的不二人选。而到了蜀汉后期,姜维确实已经成为整个蜀国的军事统帅(延熙十九年被拜为大将军。因败于邓艾,自贬为后将军。景耀元年再被拜为大将军)。但是,他为什么却没有实现北伐成功呢?

姜维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最后却不堪一击,诸葛亮看走眼了吗

(姜维)

​一、姜维的能力有限。

统观姜维一生作为,和魏国打了无数次仗,经统计,包括大胜两次,小胜三次,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基本上胜仗和败仗相抵。

虽然胜仗和败仗相抵,但是总体来说,蜀国是失败的。因为蜀国国力有限,而且是劳师远征。国力有限又劳师远征,你只有打胜仗,才赚得回来,否则,就是失败。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对于基数大的魏国,就算损失一万,那也不算损失。但对于基数小的蜀国来说,损失三千,那就是大损失。

既然小胜对于蜀国来说都可能是败仗,那不克和败仗对于蜀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了。

姜维能力有限,为何诸葛亮还那么看重他呢?其一,姜维是将才,不是帅才。在诸葛亮时期表现优秀,但单独统军打仗,就很成问题。其二,姜维用兵风格和诸葛亮一样,求稳,不出彩。其三,姜维对诸葛亮很忠心,得诸葛亮信任。

姜维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最后却不堪一击,诸葛亮看走眼了吗

(诸葛亮)

二、蜀国国力有限。

总体来说,在国力上,诸葛亮的后蜀国,不如刘备的前蜀国,姜维的后后蜀国,又不如诸葛亮的后蜀国。

主要的原因,是蜀国后期用兵太频繁,而且又是劳师远征,耗损非常大。大家都知道,打仗和生产是一对矛盾。打仗要靠男人,生产也主要靠男人。男人去打仗了,就不可能生产。产出就少,耗费又多,因此国力消耗太大。同时,后期军事人才凋敝。姜维手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将才,不能独挡一面。

国力不足又人才有限,姜维依靠这些打仗,很难获得好的成绩。

姜维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最后却不堪一击,诸葛亮看走眼了吗

(蒋琬)

​三、姜维的掣肘太多。

诸葛亮去世后的蜀国,没有人能达到诸葛亮那样的威信高度。一开始是蒋琬,接着是费祎,接着是姜维。他们都不具备诸葛亮那样在朝廷中和军队中的威信。要想用兵,却无法把军队及后勤军需进行有效的调配。

比如蒋琬,他想改变诸葛亮用兵秦川的策略,改为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击。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同意他的想法。尽管他为此造了不少大船,但是大家不同意,他也没法。最后又生病去世,壮志未酬。

姜维时期的掣肘更多。最大的掣肘就是宦官黄皓,还包括朝廷中的文官,他们对姜维的做法很不满,经常批评姜维穷兵黩武。因此,姜维所有的北伐,只能是零敲碎打。

诸葛亮聚全国之力,尚且不能北伐成功。姜维零敲碎打,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姜维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最后却不堪一击,诸葛亮看走眼了吗

(邓艾)

​四、姜维性格不好。

姜维与朝廷中的文官,以及宦官闹不团结,造成他用兵受多方限制,这是蜀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当邓艾带着两万军队,从阴平偷渡过来的时候,姜维本来应该派出一部分兵力回援(事实上,姜维囤积在剑阁的兵力是足够的,抽一些回援,并不受影响,《华阳国志》也专门讲到了这一点)。但是他认为,应该让朝中的那些文官吃一点苦头,所以并不回援。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朝中的那些文官,真的非常怂,诸葛瞻很快就战死,而刘禅在谯周的怂恿下,又很快投降。结果他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如果姜维与朝中文官关系好一点,蜀国显然还会往下延续不少时间。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