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相比起他的写作,太宰治的人生自带无数噱头和谈资,他天生具有娱乐大众的特质:

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族族谱里他却被除名;一生中数次自杀,其中三次是与女人一同殉情;进过精神病院,骂遍了文坛大佬,参加左翼运动却中途逃跑自首,劣迹斑斑却自比为耶稣,他的作品还被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

在太宰治诞辰110周年(2019年)之际,日本又上映了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蜷川实花导演的《人间失格:太宰治和三个女人们》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一般来说,经典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很难拍出新意,这部电影却拍得十分讨巧。

它并不是小说《人间失格》的改编,而是将太宰治这个极具话题性的作家生命最后三年的风流韵事提取,并作为主要情节展示出来,以满足观众的窥私欲望。

但电影讲的又确实是一个“人间失格”的故事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我们可以用一个极其标题党的方式来介绍这个故事:“抛妻弃子,知名作家两度出轨年轻少妇,最终殉情死于玉川河下。”

但如果这么讲,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困惑。

困惑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为什么太宰治要做这种事,和为什么女人们会喜欢这种人。

这部电影的片名,“太宰治”和“三个女人”构成了一种并列结构。我们其实可以把它分解成两个故事。

一个是作家的故事,一个是女人们的故事。


作家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是通过一群编辑的闲谈来引入这个中心人物的。

在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他的作者身份——“为了写书什么都做的出来”。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谈到太宰治,普通观众的印象大都是那部带有私小说性质的《人间失格》,和他在《二十一世纪旗手》中引用某位诗人的名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电影却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同为“无赖派”作家的坂口安吾之口,对太宰治的战后文学主题进行了两次解读。

第一是书写堕落的时代。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故事从太宰引诱纯真的落没贵族小姐太田静子开始,他以静子为蓝本,不断从她身上汲取写作的素材,并写就了当时畅销一时的名作《斜阳》。

此时的日本(电影时间线为1946年及以后),是一个刚刚经历战败、精神和物质上都满目疮痍的国家,此时也正是一个社会失序、信仰崩塌的时代

然而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耐心去描绘那样一个复杂的时代面貌。

这导致小栗旬演绎的太宰治更像是在无病呻吟,在表现创作《如是我闻》时对虚伪自满的文坛现状的愤怒时,也失去了一种情感基础。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对于失去时代土壤的“太宰治”,观众也很难理解他为何痛苦,为何堕落。

不禁感叹一下这里实在太浪费小栗旬的演技了。

第二是解剖堕落的自我。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被太宰治所吸引的还有一个人。那时的他才刚刚得到川端康成的青眼赏识,在文坛上更是藉藉无名。

在《斜阳》发表后,21岁的三岛由纪夫前去见太宰,并对他说出了那句十分有名的话,“我讨厌你的文学”。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这条轶闻被广为流传并津津乐道的原因,是随后太宰治的回答:“既然你来了,所以还是喜欢的吧。”电影里也还原了这段轶闻。

谈到太宰时,三岛曾这样写,“在他的文学中,许多文学青年发现自己的肖像画而感到喜悦,在这同一个地点上,我却慌忙地背过脸去。”

正由于他们内在的一致性,通过三岛由纪夫这位作家来审视太宰治的堕落再合适不过。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在史实里,这段轶闻其实发生在《斜阳》创作发表的半年前,电影将之移到发表之后,其实有着另一个目的。

在这场戏里,面对三岛的谴责,他掐着自己的喉咙当场展示自己的丑态,众人也像配合小丑演出一般,惶恐上前阻拦。

而当他因肺结核咳出血来,暴露真实的自己时,众人却捂着嘴惊恐后退。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这一场戏,正对应了《斜阳》中的这句话:

“我假装说谎,人们便说我是个骗子。我装作一副有钱人的样子,人们就说我是富豪。我表现得很冷淡,人们就说我是个冷漠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忍不住发出呻吟时,人们却说我是在伪装痛苦,无病呻吟。”

当众自杀正是他欺骗旁人、伪装自我的一场表演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正如太宰曾对他的老师井伏鳟二说的,死是他最轻蔑的东西。死亡之于太宰本人无意义。

所以为了达到一种反讽,他不断地写到死亡,于是在旁人眼中,他死亡的意义在于不断被见证,并逐渐变成娱乐媒体的饵料。

众人落入了他的圈套,围在一起猜测着他会如何死去。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而三岛对他的愤怒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自甘堕落,还在于他认清了社会的丑陋现状却无意建立新的理想和价值,反而用他的种种丑态继续欺骗、或者说娱乐着大众。

在小说《人间失格》里,这种精神病态体现得尤为明显。

但在电影《人间失格》里,对这一精神层面的探究是缺失的。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作家的故事,在影片里呈现为一些历史人物的碎片,它传递的仍然是大众对太宰治其人的单调印象,或者说是导演蜷川实花对他们的扁平化展现。


女人们的故事

女人们的故事,毫无疑问,讲得更好,更精彩。

它是从一个读者角度来讲的,也是从一个作者(导演)角度来讲的。

在女人们的故事中,“太宰治”变作一个表达的道具。以这个作家为媒介,讲述的是她们的欲望,她们的理想,和她们的爱与恋、恨与怕。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太田静子。

太田静子是战后无数落魄苦闷的贵族女性之一,也是《斜阳》里堕落时代的象征。

电影中的静子,有着对文学的向往,对成名的渴望,以及对玛利亚(母亲)的憧憬。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她是《斜阳》中所写“抛弃了社会的女人”——不忌讳出现在太宰的妻子面前,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不被世俗承认的“恋爱”。

她是被引诱的一方,但也是引诱的一方。这一系列行为,让她在某种程度上掌控了主导权:她得到了所有想要的东西,孩子、名气和永恒的生命。

她与太宰治的关系,更接近文学创作上的“战友”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山崎富荣。

山崎富荣与太宰也不是单纯的情人关系,更多的或许仍旧是相互利用。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她对太宰的情感不像静子那样带着功利性,反而是纯粹以至于扭曲的。

她相信太宰对死的欲望,所以利用这样一种“欲望”绑架了太宰来完成她的欲望,也就是对独一无二的“爱”的渴望。

美知子。

电影塑造的美知子的形象要更复杂一些。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她爱的并不是太宰治,而是一个名为“津岛修治”的丈夫。

每次丈夫喝得烂醉回到家时,她总会接纳和妥协,面对他的撒娇无赖,也总是包容他。就连他的堕落和自我毁灭倾向,她也只是默默接受。

而丈夫对她的抱怨,是她从来不看自己的作品。

美知子看似就是《维庸之妻》里男人眼中那个完美的贤妻良母。通过默默承担这一切,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家庭。

然而当某一天,丈夫吐着血回来后,她终于决定接受他的作家身份,把他赶出这个家庭,逼着他去创作最后的堕落之书。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太宰治”的死亡,究竟是他自己的意愿,还是他们两人共同完成的,电影没有明确点出来。

但在电影的结尾处,美知子看完遗书后如释重负的笑容,他们最终还是理解了对方。

影片中的这种女性叙事和女性视角,可以说是这部电影除小栗旬之外最大的亮点。

另一方面,导演蜷川实花也充分发挥了她所擅长的视觉系摄影功底,在电影中运用了三种色调来塑造人物。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美知子是深蓝。不仅仅是电影中家庭妇女的形象,史实中的美知子还是一个知识女性,蓝色既塑造出她沉静的性格,也赋予了她知性的内在。

太田静子是红色。她就是《斜阳》里反抗旧道德和渴望新生活的女主角和子,红色代表的是生命之火,在理想幻灭的时代,她依然拥有顽强活下去的勇气。

而山崎富荣是绿色。绿色可以代表希望,也可以代表死寂。

遗憾的是,蜷川实花对这个“人间失格”故事的表达,也仅仅停留在华丽的表面。

没有“作家故事”的内核支撑,“女人们的故事”便只剩下一个浮华艳丽的表层。

华丽虽华丽,空洞却也空洞。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又一部《人间失格》电影:不断被见证的作家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