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雅萱朗讀音頻

◆ ◆

大家好呀,我是梅也。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100週年,她是一個把名字寫在傳奇裡的作家。

與她的文學成就相反,她一生的情愛之路卻走得異常艱辛。

倘若女子一生都被愛所傷,很大原因是因為她曾經被“家”傷透而已。

透過張愛玲的一生,我們得以窺見養女兒的幾個真相——避免女兒在愛情裡“低到塵埃”,你需要給她這樣的原生家庭。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作者:十點巢小龐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父愛,是女兒辨別渣男的首要條件

張愛玲遇到的第一個渣男,就是他的父親張志沂。

張志沂是典型的封建遺少,吸鴉片、逛妓院樣樣都幹。

“父親的房間永遠是下午,永遠都是懶洋洋,灰撲撲的活著。”

煙榻上,口中嫋嫋升起的煙霧,父親病態可怖的影子,永遠留在了張愛玲的心中。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她在《童言無忌》中曾提到向父親要錢付鋼琴教師的薪水:“我立在煙鋪跟前,許久,許久,得不到回答……”

1937年, 17歲的張愛玲向父親提出留學的想法,結果惹得父親暴怒,一頓毒打。他把張愛玲鎖在一間空房子裡,還揚言要用手槍打死她。

這場幽禁持續了半年之久。1938年的一個深夜,張愛玲終於逃離了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投奔了母親。

可以想象,幼小的張愛玲對父親的感受是怎樣的不安恐懼,難以親近。

女性與異性相處的經驗與擇偶觀上,父親起著決定性作用。父親對女兒的態度,決定了女兒在異性相處中的地位。因為,父女關係,是女孩感受異性反饋的雛形。

在這段父女關係中,張愛玲始終無法獲得認可和理解。於是,張愛玲在與異性相處時的“卑微感”,是她童年經歷烙下的命運。

當她遇見胡蘭成,就成為了“低到塵埃裡”的女子。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首次被胡蘭成約見時,張愛玲是拒絕的。

但是,胡蘭成略施小計,從門縫裡遞進去一張字條乞求見面。第二天,張愛玲竟主動打了電話給胡蘭成,說要去看他。

在我看來,這不是不矜持。

她雖年少成名,享譽文壇。可是,如胡蘭成這般,直白表達成年異性傾慕的姿態,或許才是真正打動張愛玲的原因。

巧的是,內心自童年起就荒涼寒冷的文學女青年,遇到了善於把玩文字遊戲,又慣於洞察女性情感的風流渣男。張愛玲在童年缺失的男性關懷,都被胡蘭成給填滿了。

胡蘭成之於張愛玲,就是童年時藏於高閣的一顆糖——仰望許久,卻無人願意伸手夠下來餵給她。

因為,胡蘭成懂她真正需要什麼,她才會對胡蘭成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給予“慈悲”地退讓。

若想給予女兒一雙識別渣男的慧眼,先讓她得到最充足的父愛。這樣才能消除女兒在異性關係中的卑微感,從而掌握自己的幸福。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完整的母愛,才會讓女兒敢於“被愛”

張愛玲對母親,是懷著一種生疏又嚮往的矛盾心態的。

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母親。她是一個美麗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有機會和她接觸。

張愛玲對母親的感情,好像柏拉圖的精神戀愛,浪漫而神秘,卻總是觸碰不到,讓人覺得遼遠而陌生。

張愛玲說:“有兩次她領我出去穿過馬路的時候,偶爾拉住我的手,便覺得一種生疏的刺激感。”

一個孩子,對母親會有生疏的刺激感,所以,她永遠也無法像別的孩子那樣,擠到母親的懷裡撒嬌親暱。

這段擰巴的母女關係,使得張愛玲在後來的親密關係裡,始終有一抹隱隱的不安全感。從小沒有被狠狠愛過的女孩,長大後往往不會識別什麼是愛。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她在幼時的家庭關係中愛得十分痛苦,因此,當她陷入令她痛苦的戀愛關係時,也無法覺察自己正在被傷害。

日本投降後,身為汪偽政府的胡蘭成,猶如過街之鼠,從此開始了逃亡之路。

當張愛玲獲悉胡蘭成逃亡的藏身之所,千里迢迢覓到他時,卻發現胡蘭成身邊多了一個小周。

明明心已被刺傷了,但她只是默默承受著這份傷痛。

又得知,胡蘭成與範秀美廝混在一起,她只得獨自一人到溫州尋夫。

屢次背叛,她始終不吵不鬧。

幾個月後,她默默送上訣別信: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

隨信還附上了自己的30萬元稿費送給胡蘭成。

曾記否,她與胡蘭成的婚貼上寫著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如今都成為可笑的過眼雲煙。她惟有一字一句地說:“我將只是萎謝了。

這話,骨頭裡都滲滿了血。在愛情裡卑微到此,叫人心疼。

張愛玲苦苦不肯放手的,不是胡蘭成,而是那份被人疼愛的感受。

她放低尊嚴試圖挽回,不是捨不得負心漢,不過是捨不得那個曾經被狠狠愛過的自己。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母親是孩子與外界建立親密聯繫的關鍵,沒有被母親愛過女孩,在婚姻關係裡,都很容易陷入迷失自我的死循環。當幸福降臨,她們隱隱會感到一種“不配得感”。

自幼缺愛的她們,沉浸於愛情的迷幻中不願醒來。即使愛情的真相早已目露兇光,她們身負重傷,也要留住最後的溫暖。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童年被理解,

才不會執念他人的“懂得”

張愛玲雖生於顯貴之家,童年沒有忍飢挨餓,卻從未在這個家中汲取到愛的養分。

之所以在成年後,依然擺脫不了內心的荒蕪感,因為她在童年就遭到了精神世界的“大饑荒”。

父親冷漠暴戾,是她看不起又不願相信的人;母親心中裝滿了自我解脫的慾望,在張愛玲4歲時拋棄她,去追尋自己的新世界。

這樣的父母,怎會理解一個孩童的喜怒哀樂?當她被後母凌辱,被逼著穿那件“像渾身生了凍瘡”的舊襖,誰會懂得她內心深處的羞恥與憎惡?

從小沒有被理解的她,早早就封閉了自己的心。於是,她在後來的婚戀關係中總是小心翼翼,卑微到塵埃裡。

成年之後的她,之所以渴望被“懂得”,不過是因為她從未感受過父母的“懂得”。

所以,善於巧言令色的胡蘭成“懂得”她的悲喜,給了她情感上最合拍的默契,滿足了她內心的“小女孩”關於愛的所有渴望,這讓張愛玲欲罷不能。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她的文學造詣,在胡蘭成的陪伴之下到達巔峰。沉浸在“被懂得”的幸福裡,張愛玲才是一個徹底飽滿的人。

於是,她無視他漢奸的身份,毅然與他琴瑟和鳴;她甘願忍受胡蘭成的數次背叛,在他落難之時依然給他錢財接濟。

第二段婚姻亦是如此。當她與德國作家賴雅相遇時,總能天南海北地從日出聊到日落。

不難想象,賴雅是第二個“懂得”張愛玲的人。

因此,她不懼29歲的年齡差,不嫌棄賴雅身患重病又身無分文,甚至因為賴雅的建議,打掉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一個孩子。

婚後,賴雅接連兩次中風,還跌斷了股骨,死前還癱瘓了兩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張愛玲照料。這期間,張愛玲還帶著垂死的賴雅四處求醫奔波。

一位曠世奇才,卻甘願守著這把“老骨頭”,這或許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好友炎櫻曾這樣講述:賴雅對張愛玲是“痴愛”。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張愛玲又何嘗不是?為了賴雅的“懂得”,為了從未感受過的“現世安穩”,她將自己最後的一切都留給了賴雅。

可是,同為女子,我卻為她感到不值。

若不是源於這份對愛的執念,張愛玲何以在兩段婚姻裡都深受拖累?

胡蘭成的身份讓張愛玲陷入尷尬,慘遭排擠;賴雅的傷病讓張愛玲遭受從未有過的貧窮與勞苦。

一個女人,一生若只為愛而活,總是會過得很辛苦。

倘若,父母在童年時能多給她一些愛和關懷,她或許也會愛自己多一點,也不會為了一份虛無縹緲的愛,折磨自己一生。

《張愛玲傳》: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張愛玲,與她筆下的女人一樣,悲壯,蒼涼。這是她生命的基調,卻不是與生俱來的,那是原生家庭給她烙下了無法痊癒的傷痕。

蒼涼縈繞一生,愛情亦是如此。

缺愛的童年,才會讓她如此渴望愛,又如此恐懼愛。她窮盡一生去追尋,可她得到的卻只是一縷受傷的月光。

於是,孤獨與痛苦,飛揚與安穩,成就了張愛玲,這永世不滅的傳奇之葩,在每一個殘夜裡,幽怨地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