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網站的專題調查,對28位哲學家影響最大的84本書

近日,西班牙網站Demasiado Aire做了一個專題,他們向世界上重要的哲學家們詢問,在他們讀本科的時候,哪三本書對他們影響最大。很快便收到28位哲學家的答覆。

因為大部分哲學家的工作專業性極強,所以大家對他們的名字大概比較陌生,大概只有專業人員才對他們熟知。不過這其中有兩位,還是滿足了文藝青年和偽學術青年的好奇心,一位是國內學人常常引用的加拿大哲學家、社會學家查爾斯·泰勒,另一位是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

西班牙網站的專題調查,對28位哲學家影響最大的84本書


泰勒是當代英語世界的社會理論大師,社群主義扛旗者,是當代英美道德哲學領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他出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父親講英語,母親講法語,所以泰勒也是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他曾經說過他的雙語優勢,讓他可以瞭解英語的邏輯感與理性,以及法語的表達感與感性。透過英語與法語,他可以感受到西方文明相互交錯的兩大力量。所以在這份書單中,他是唯一一位推薦了非英語著作的哲學家。1952年開始,泰勒本科就讀於加拿大的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對他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是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以及一本並不被熟知的天主教著作孔葛(Yves Congar)的《平信徒神學》(Jalons pour use théologie du La?cat),泰勒本身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梅洛-龐蒂是薩特的同學,他的《知覺現象學》和《存在與虛無》一同奠定了法國現象學運動的基石。詮釋學對泰勒影響頗深,看來從本科的閱讀中,這種影響就已經開始有了苗頭。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中曾經寫道:“一個人不能基於他自身而是自我,只有在與某些對話者的關係中,我才是自我……自我只存在於我所稱的對話網絡中……”這活脫脫就是《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書評……

西班牙網站的專題調查,對28位哲學家影響最大的84本書

阿蘭德波頓


阿蘭·德波頓這朵奇葩,是本科在劍橋就讀的知識精英。1987年他進入劍橋歷史系。不過這個傢伙不咋好好學習,是個成天窩在學校旁邊書店的書蟲。它們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羅蘭·巴特的《神話學》和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十分典型的文青口味,充滿了小資產階級的敏感。

這份書單裡,還有一位有趣的人,記得網易公開課上,耶魯那位上課的時候盤腿坐在桌子上講死亡的大叔不?雪萊·卡根(Shelly Kagan)早年就讀於衛斯理大學,1976年畢業拿到學士學位,本科的時候對他影響最大的書是約瑟夫·海勒的《第22條軍規、埃利·維瑟爾的《夜》、沃爾特·考夫曼的《宗教與哲學批判》以及柏拉圖的《對話錄》,終於理解他為什麼會五節課的時間講《斐多篇》了。

不過,這份統計最讓人震撼的地方是,根據對這28位哲學家的統計,書單上出現最多的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這兩本書難道我們不都是在翻兩頁之後,就恭敬地把他們放在書櫃深處,以我雖然敬重你但是我永遠也不想再見到你的姿態雪藏了嗎?看來,是時候翻出來再翻兩頁了……

西班牙網站的專題調查,對28位哲學家影響最大的84本書


查爾斯·泰勒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Maurice Merleau-Ponty(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

–The Brothers Karamazov, Fyodor Dostoevsky(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Jalons pour use théologie du La?cat, Yves Congar(孔葛:《平信徒神學》)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國才子作家,文壇奇葩)

–In Search of Lost Time, Marcel Proust(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Mythologies,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神話學》)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塔夫茨大學教授,演化生物學及認知科學專家,科學哲學家,著有《自由的進化》等)

–Word and Object, Quine.(奎因:《語詞和對象》)

–The concept of mind, Gilbert Ryle(萊爾:《心的概念》)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雪萊·卡根(Shelly Kagan,耶魯大學)

–Catch 22, Joseph Heller(約瑟夫·海勒:《第22條軍規》)

–Night, Elie Wiesel(埃利·維瑟爾:《夜》)

–Critique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Walter Kaufmann(沃爾特·考夫曼:《宗教與哲學批判》)

–Dialogues, Plato(柏拉圖:《對話錄》)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英國哲學家和作家,是《哲學家雜誌》的共同創辦者和主編,《衛報》、《獨立報》和BBC撰稿人,“英國哲普天王”)

–Reasons and Persons, Derek Parfit(德里克·帕菲特:《理與人》)

–Nicomachean Ethics, Aristotle(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Stages on Life’s Way, S?ren Kierkegaard(克爾凱郭爾:《人生諸階段》)

西蒙·布萊克波恩(Simon Blackburn,英國哲學家,任教於劍橋大學,以關於quasi-realism的著作聞名)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Bertrand Russell(羅素:《數理哲學導論》

–Tractatus &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邏輯哲學論》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David Hume(休謨:《人性論》)

溫迪·布朗(Wendy Brow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英國左翼思想家)

–Capital, Karl Marx(馬克思:《資本論》)

–One Dimensional Man, Herbert Marcuse(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Republic, Plato(柏拉圖:《理想國》)

大衛·查默斯(David Chalmers,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語言哲學家)

–G?del, Escher Bach, Douglas Hofstadter(侯世達:《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The Mind’s I, Douglas Hofstadter & Daniel Dennett(侯世達:《心我論》)

–Reasons and Persons, Derek Parfit(德里克·帕菲特:《理與人》)

範弗拉森(Bas van Fraassen,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的教授,美國分析學派的著名代表)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Jean-Paul Sartre(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The Philosophy of Space, Hans Reichenbach(漢斯·賴興巴赫:《空間的哲學》)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Evert Beth(愛沃特·貝絲:《數學的基礎》)

吉列爾莫·烏爾塔多(Guillermo Hurtado,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哲學教授,哲學思想史專家)

–Word and Object, W. V. Quine(奎因:《語詞和對象》)

–Essays on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 Donald Davidson(唐納德·戴維森:《對真理與解釋的探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喬舒亞·諾布(Joshua Knobe,認知科學家,“實驗哲學”運動領軍人物,耶魯大學教授)

–Genealogy of Morals, 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論道德的譜系》)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Fear and Trembling, S?ren Kierkegaard(克爾凱郭爾:《恐懼與戰慄》)

克里斯汀·科爾斯戈德(Christine Korsgaard,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當前最有名的女性哲學家之一,ethics of autonomy當今的代表人物,羅爾斯的學生)

–Nicomachean Ethics, Aristotle(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Kant(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

–A Theory of Justice, John Rawls(羅爾斯:《正義論》)

史蒂芬·庫恩(Steven Kuhn,喬治城大學哲學教授,研究方向是邏輯學、倫理學、形而上學和語言哲學)

–Methods of Logic, W. V. Quine,(奎因:《邏輯方法》)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omas Kuhn(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The Concept of Mind, Gilbert Ryle(萊爾:《心的概念》)

彼得·米利肯(Peter Millican,牛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休謨研究專家)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David Hume(休謨:《人類理解論》)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康德:《純粹理性批評》)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David Hume(休謨:《自然宗教對話錄》)

艾德里安·摩爾(Adrian W. Moore,牛津大學哲學教授)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康德:《純粹理性批評》)

–Word and Object, W. V. Quine(奎因:《語詞和對象》)

–G?del’s Proof, Ernest Nagel & James Newman(《哥德爾定理的證明》)

亞歷山大·尼赫馬斯(Alexander Nehamas,普林斯頓大學人文教授,希臘人,專攻希臘哲學、美學)

–Apology of Socrates, Plato(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

–Nicomachean Ethics, Aristotle(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德里克·帕菲特 (Derek Parfit,Derek Parfit,英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牛津大學教授。《理與人》作者。也就是說,這份書單裡,朱利安·巴吉尼、大衛·查默斯以及下面的朱利安·索夫萊斯庫,都受到了他的極大影響。)

–Methods of Ethics, Henry Sidwick(西季威克:《倫理學方法》)

–Utilitarianism, J. S. Mill(穆勒:《功利主義》)

–The View from Nowhere, Thomas Nagel(托馬斯·內格爾:《無源之見》)

菲利普·佩迪特(Philip N. Pettit,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當代著名的哲學家,代表作《共和主義》則成為新共和主義最精微的哲學闡述)

–Being and Nothingness, Jean-Paul Sartre(薩特:《存在與虛無》)

–The Language of Morals, R. M. Hare(黑爾:《道德語言》

–Insight, Bernard Lonergan(伯納德·郎倫根:《洞見》)

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美國當代著名的基督教哲學家,任教於聖母大學,曾被《時代週刊》譽為“全美基督教哲學的領軍人物”)

–Republic, Plato(柏拉圖:《理想國》)

–The Spirit of Medieval Philosophy, Etienne Gilson(傅樂安·吉爾松:《中世紀哲學精神》)

–Perceiving: a Philosophical Study, Roderick Chisholm(羅德里克·奇澤姆:《感知:哲學研究》)

托馬斯·博格(Thomas Pogge,耶魯大學講座教授和全球正義研究中心主任,挪威科學院院士,在國際正義等研究領域是聲名卓著的領軍人物,羅爾斯的學生,著有《羅爾斯:生平與正義理論》)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Remark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數學基礎評論》)

–Collected works, C.S. Pierce(皮爾士:《皮爾士文選》)

格拉哈姆·普利斯特(Graham Priest,紐約市立大學哲學教授,邏輯學家,因捍衛dialetheism而知名)

–Principia Mathematic, Bertrand Russell(羅素:《數學原理》)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 Rudolf Carnap(魯道夫·卡爾納普:《語言的邏輯句法》)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W. V. Quine(奎因:《從邏輯的觀點看》)

奧古斯汀·巴列(Agustín Rayo,麻省理工邏輯學和語言哲學家)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Logic, Elliott Mendelson(艾略特·門德爾松:《數理邏輯導論》)

–G?del, Escher Bach, Douglas Hofstadter(侯世達:《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Gottlob Frege(戈特洛布·弗雷格:《算數基礎》)

朱利安·索夫萊斯庫(Julian Savulescu,牛津大學倫理學教授,應用倫理學中心主任)

–Practical Ethics, Peter Singer(彼得·辛格:《應用倫理學》)

–A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David Hume(休謨:《人性論》)

–Reasons and Persons, Derek Parfit(德里克·帕菲特:《理與人》)

斯坎倫(T. M. Scanlon,哈佛大學教授目前西方最著名、最活躍和最具影響的道德哲學家之一,曾與托馬斯?內格爾公事,是羅爾斯之後非自利契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W. V. Quine(奎因:《從邏輯的觀點看》)

–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Gottlob Frege(戈特洛布·弗雷格:《算數基礎》)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Kant(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

羅傑·斯克拉頓(Roger Scruton,英國知名的文化評論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和哲學家。《保守主義的含義》作者)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Individuals, Strawson(斯特勞森:《個體》)

巴里·斯特勞德(Barry Stroud,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教授,專業方向為懷疑論、休謨研究,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Descartes(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A. J. Ayer(艾爾:《語言、真實與邏輯》)

恩內斯特·索薩(Ernest Sosa,羅格斯大學教授,世界知識論大師,以德性知識論享譽全球。美國人文藝術科學院院士,前美國哲學學會主席,劍橋大學出版社“哲學系列”叢書主編)

–Republic, Plato(柏拉圖:《理想國》)

–Meditations, Descartes(笛卡爾:《沉思錄》)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Bertrand Russell(羅素:《哲學問題》)

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英國牛津大學邏輯學教授,英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

–Monadology and other writings, Leibniz(萊布尼茨:《單子論》)

–The Structure of Appearance, Nelson Goodman(古德曼:《表象的結構》)

–Objects of Thought, Arthur Prior(普賴爾:《思想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