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干预——乾隆野史之婚外情

乾隆皇帝自南巡以来,一直忙于各种大小典仪事务,而处于一种事务性的忙碌困顿之中;虽然,天子健朗,神情充盛,毕竟心有所系,究难释怀。所以,这近些时日与孙佳氏的欢聚娱情,真有些如大旱之逢甘霖,舒心畅怀,颊齿留香,沁人心脾,酣畅淋漓。对于整日忙于国政军务,以及频繁处理来往奏章,不敢稍有懈怠的乾隆皇帝来说,是一份尤其值得珍惜的、光辉岁月里的最为美好的记忆。

然而,虽说是一国之君,任何事情都可以宸衷独断,但是,唯独像这样悄然而为,暗度陈仓,移情别恋的事情,是无论如何不可以光明正大而一意孤行的,只能够躲躲闪闪,收收藏藏,也只有如此,才会品尝到其中惬意和甜蜜的滋味。


太后干预——乾隆野史之婚外情

皇城图

但是,如此一来,在行动和安排上,究竟不是那么自由如意。

如今,皇后逐步地窥破了玄机,并终于渐渐知晓、悉数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这对皇上和孙佳氏正处在火热中的情感体验,真是一个实在而巨大的威胁。

这一天皇上果然一夜未归;竟至到了天亮,皇上堂而皇之地直接从傅夫人那里去到太后那里,给太后请安。

皇上的所作所为,再次对皇后原本已十分敏感的神经,产生了沉重的打击。

乍一来到太后的船上,皇上便很敏感地一眼看到了皇后;由于事前早已经听到了钟连的密报,皇上此一刻不由自主地心存忌惮,因为毕竟是在皇太后面前,他显得相当地谨小慎微,所以他对皇后格外假以辞色。

但是,无论皇上怎样掩饰他的神色,皇后始终是心如明镜、洞悉秋毫而郁郁寡欢的,并且皇后十分明了,皇上此刻对她之所以如此讨好逢迎,刻意粉饰,完全是皇上做下了亏心事的不意招供和明证。

皇后暗想,自己虽一夜未眠,但晨昏定省之礼仍然周全可嘉;并且,在太后面前一站就是大半天,大小一应事务都要分毫管到,已经很是恪尽人臣孝道之责。然而,皇上在这一夜干了什么呢?皇上在瞒天过海,陈仓安度,沾花惹草,眠花宿柳,快意风骚,做的是苟且之事,哪会有半份心思,去体谅做臣妻和儿媳的苦衷?自己眼下所得到的又是什么?爱子夭折,丈夫变心;虽然贵为皇后,却无半点人生之乐趣,如此之下,心情萧瑟,神情萎顿,加之侍奉太后,疲劳不堪,想一想真是活受罪。

转念再一想到傅夫人,她与皇上流连爱河,彻夜缠绵,刻意尽欢;皇后发觉,那是完全与自己恰好相反。一个表,一个里;一个苦,一个乐;一个是终日操劳、尽职尽责、尽守义务,而另一个呢,却是夺人丈夫、鸠占鹊巢、寻欢作乐、全然享受;最使皇后越想越不甘的是,自己受的苦,并无人同情,所尽的义务,也没有什么人能够见情!

因此,这会儿在皇太后这里,皇上尽管一再含笑逢迎,对于皇后来说,那是一种完全实在的虚情假意,是一种被人捏住把柄且就要被揭破的装腔作势。

所以,皇后只是冷眼旁观,冷漠地只作简单的应答。

这样不过片刻,皇上感觉甚无意气,敷衍了一会儿,便自辞别而去。

太后干预——乾隆野史之婚外情

紫禁城一角

就这一刹那,皇后是再也无法忍受,眼泪如奔泉般涌出,继而泪如雨下;然而如此这般的神态,在太后面前无疑是一种失态,所以皇后赶紧转过脸去,想避开太后的视线,却是已自不及。

“你在掉泪?为什么伤心?”太后吃惊地问。

“没有!”皇后拭干眼泪,极力想装成平静自然的神色,但是,对于这一点,连她自己也知道是失败了。

太后这一向过得舒适安宁,从来并无什么事情,会侵扰她荣华富贵、以天下养的生活。所以,看到皇后如此伤心欲绝的情状,知道她或已遭受莫大委屈,所以即刻摒退左右太监宫女,对皇后说“你别瞒我!发生了什么事,告诉我!”

这一下,皇后终于随之“哇”地一声,放任地哭了出来。这一哭,仿佛就彻底宣泄了多日来淤积在胸中的痛楚,并且这个宣泄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机。事实上,皇后早已经想将自己的苦恼痛楚与人说诉。而可以尽情倾诉的、唯一对象,就是皇太后。

于是,皇后便跪倒在太后膝下,将皇帝与傅夫人的那段情事掌故,那段新闻,那段孽缘,源源本本地说了给太后听。

皇太后听了皇后的倾诉后,内心对她抱有极大的同情的感受,觉得皇后确是受了极大地委屈和羞辱。

但是,皇太后转过来一想,很是自然而然地又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皇帝嘛,作为当今天子、当今圣上、一国之君,拥有众多宫院嫔妃,这并不为过,至于皇帝和大臣之妻移爱偷欢,私底下说说也无妨,哪有猫儿不偷腥的,何况皇帝这只猫!过去了事就让它过去算了,人嘛,总得往前看。更何况,也不应因为这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以至于影响朝政,动摇国基。总而言之,有了就有了吧!前明以及史书中,这样的事情还少吗。皇帝和宫女乱伦,和先皇的妃子……

皇太后不愿多想,想多了也知道,那些个问题也着实有使得国体变乱的祸害!

但皇太后果决地认为,眼下的儿皇乾隆,非但不是无能之辈,更谈不上是亡国之君!乾隆皇帝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好皇帝!这一点即使拿到以后去看,也一定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是,怎么能将眼前这个事情,就此把它打住的好。

太后干预——乾隆野史之婚外情

从故宫远眺北海白塔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个傅恒是皇后的亲弟弟,而傅夫人就是皇后的弟媳妇,这样蹊跷的事情,放在谁的身上,恁谁也是都难接受的!皇后一方面忍受的是鄙视和遗弃,这样万难忍受的沉痛之苦;另一方面,皇后又遭受着她的家人备受欺凌,而又无可申斥的境况。最大的利益,也只是悄无声息地对着她太后吐吐苦水,诉诉苦衷,别的一无所得。

皇太后想想也是,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然而放在一个家庭来看,它就富有根本的制导的因素,是得想法子拦一拦。

等到皇后告辞退去,皇太后定定神细想了一会,觉得自己作为当今太后,确有必要出面干预,也只有自己能够干预此事。因此派人传下话去,让皇上在晚膳以后来见她。

乾隆皇帝正在为不能很顺畅地、再次与孙佳氏会面而苦闷,因为皇后似乎有了察觉,或者皇后正在怀疑她的彻夜不归是有何原因。

这时太后跟前儿的太监来传懿旨,说是太后有事召见,请皇上这会儿就移驾过去。

皇帝不知道太后有何事得现在就见他,也完全没有领会是为了他和孙佳氏的事。所以简单地套了件卧龙袋,戴了顶红绒结顶的缎帽,就让那太监引领着,到了太后那儿。

“听说傅恒的媳妇随驾来了?”刚刚给太后请了安,太后就仿佛没头没脑地问,末了还加上一句:“怎么也不来见我?”

这刚开始的说话,就使得皇帝大为吃惊,便感觉事情大有蹊跷;也就不能很正常地抬眼看太后,且只能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地搭话;对于皇太后的问话,皇上不知道是否定还是肯定。

过了片刻,见无回音,太后不得不又追问了一句:“到底来了没有?”太后紧接着说,“听说,连她的小儿子也带了来?”

乾隆皇帝想,太后知道得如此清楚,其所知道的情况看来远非些微,自己对答之中尤须谨慎;看样子瞒是瞒不过去的,只能见机行事。

所以皇帝只能这样答说:“大概是太妃让她陪了来的。”

哪知太后已经是咄咄逼人,不饶人,针锋相对地说:“对了!”太后冷冷地道,“我有皇后陪我,太妃也得找人陪着!可是——。”皇太后没有再说下去。

乾隆皇帝天资极其机敏,思路尤其缜密,且尤善于知人心理;但是,对于太后这句尚未接着说下去的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就连聪明如皇帝的乾隆,却怎么也无法猜度。

“我问你,”太后换了一个话题,“听说你昨夜一夜未归,是到哪里去了?”

“在太妃那里。”皇帝硬着头皮答道。

“你们娘儿俩聊了一宵?”

这话问得是越来越尖刻,越来越难得回答了,皇帝不能不用心编一套谎话来遮掩搪塞,“不,”他一面想,一面说,“聊是聊得晚了一点儿。离太妃那儿是二更刚过,三更未到;儿子忽然想起,不知道侍卫半夜里偷懒了不曾?所以骑着马沿着运河走了一遭,回来正好召见军机。”

“这么说,你是一夜未眠喽?”末了这一句对于皇上来说,颇有些戏虐的味道。

然而尽管如此,皇帝也不得不生硬地答“是。”

“不累吗?”

太后的语气,多少带了些皮里阳秋的味道;皇帝也在那里装作不解,答一声:“不累,儿子补睡了一觉,现在精神好多了。”

谈到这里,太后就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了。皇帝是如此这般地一味装糊涂,甚至还说假话,本已经拿他无可奈何。除非进一步揭破真相,不然就到了无话能说的关口了。

想了好半天,太后叹了口气,说出来的却是这样一句话:“唉!教我怎么说你呢?你是万乘之尊的天子,自己也该知道什么事关系重大。”

“是!”皇帝只得低着头说。

“老古话说的是:皇帝背后骂昏君。你是聪明人,也应该想到一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皇后接着问,“你懂我的意思吗?”

哪知说到这里,乾隆皇帝还是装的若无其事;而他也听得出,太后的话是说得越来越严重了,也越来越显山露水地明白了,他不能不有所表示,“请太后明示,”他说,“是儿子做错了什么,惹人在背后骂昏君?”

太后大出意外,没有想到皇帝的口是这样的硬;想来想去,总觉得不忍再往下说,只好又叹了口气:“你也别让我太为难!”

听得这话,皇帝不敢再强辨;同时也完全明白,必是皇后在太后面前告密,而且还很可能向太后泣诉委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