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為什麼吃粽子?掛艾葉香包?

端午節 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節的來歷,為什麼吃粽子?掛艾葉香包?

香包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春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根據史書記載)也有很多地方紀念,伍子胥,曹娥或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進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農曆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為紀念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江自盡。為了不讓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高的敬意和懷念,到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為什麼吃粽子?掛艾葉香包?

竹筒粽子

由於歷史的轉變,後來就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見他,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從此後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馬上就到端午了,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粽子也跟上了社會的步伐,現在粽子有很多餡做成,有鹹蛋黃的,還有肉的,還有蜜棗的,都特別好吃,男女老少都愛吃,真的是美味佳餚,再好吃的美食也不能多吃,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粽子中含有許多糖分,以及糯米,粘性大,老人和兒童的腸胃功能相對較弱,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端午節的來歷,為什麼吃粽子?掛艾葉香包?

五彩粽子繩

端午節掛香包的意思:掛香包也叫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傳統的是用五色毛線擰成的繩,有用碎布縫成(拼成)的荷包,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

端午節的來歷,為什麼吃粽子?掛艾葉香包?

五彩香包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馬上端午節就要到了,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家庭幸福美滿!

我是一億奶奶的美食作家,謝謝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