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編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銅川市印臺區等29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陝西所有貧困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為進一步總結和展示這些縣(區)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有益經驗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網、陝西頭條客戶端、“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特別推出“秦奮有新貌——陝西29個縣(區)脫貧摘帽”專題,邀您共同見證陝西人民脫貧攻堅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兒女不懈奮鬥之美。

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西部網訊(記者 蘇靜萌)陝西柞水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柞水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的治本之策,創新產業發展“借還”模式,探索形成以木耳產業為主導、發展鄉村旅遊和林下中藥材的“一主兩優”扶貧產業體系,加快群眾產業增收致富步伐。在企業、合作社、產業協會的帶動下,貧困戶努力實現各自的小康夢想。

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柞水縣西川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起了木耳博物館、種植基地等,遊客可在觀光的同時,體驗採摘木耳的樂趣。

脫貧有實招:“借袋還耳”“借棚還耳”把貧困戶綁在產業鏈上

想脫貧,就要把貧困戶綁在產業鏈上。

近年來,柞水縣創新產業發展“借還”模式,共建成5條木耳菌包生產線,累計發展代料食用菌1.5億袋。縣上成立4家國有企業,每家企業分別負責建設一條年產能力2000萬袋的菌包生產基地,以成本價向全縣木耳生產基地供應原材料,從生產端到回收端提供一條龍服務。同時,縣上招引多家非公企業,參與木耳袋料生產、冷鏈倉儲、配套產品開發、包裝營銷等生產經營,激發整個產業的生機活力。

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已長出黑木耳的菌包,密密麻麻排在田間地頭。

針對部分貧困群眾缺乏產業啟動資金的難題,柞水縣推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簽訂借貸合同,農戶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借袋還耳”協議,村集體經濟免費提供木耳菌袋,每季木耳採摘結束後,農戶將成品耳上交統一銷售,村集體組織將銷售資金扣除借袋成本後返還貧困群眾,貧困戶無須資金就能參與木耳產業。

記者瞭解到,全縣已經有800多戶貧困群眾通過“借袋還耳”栽植木耳400萬袋,預計戶均實現增收2000元,230戶群眾通過“借棚還耳”承包木耳大棚,預計戶均增收5000元。

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柞水縣鳳凰鎮桃園村村民正在苗木基地除草。

目前,柞水縣木耳產業年栽植規模達7500萬袋,年產幹耳3750噸,實現產值近3億元,已有3138戶貧困戶穩定脫貧。黑木耳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耳朵”。

另外,柞水還以旅遊業統籌引領農村經濟發展。通過全域聯動、產業聯接、景區聯帶、入股聯營的全域旅遊“四聯”模式,走出了一條旅遊脫貧、旅遊富民、旅遊強縣的新路子。全縣大力實施“旅遊+”產業發展模式,已有18個貧困村把鄉村旅遊確定為脫貧主導產業,就地解決就業人口近兩萬人,人均旅遊收入1.74萬元,帶動500多戶貧困家庭穩定脫貧。

除了木耳產業和旅遊業,柞水縣還大力培育中藥材訂單種植,建設連翹、丹參等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15.85萬畝,切實增加群眾收入。

數據看發展:貧困發生率降至0.91%

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脫貧故事匯:食用菌帶來脫貧機會 他們靠勤勞改變命運

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汪福春的妻子正在搬運新鮮的平菇。

58歲的汪福春是柞水縣曹坪鎮馬房灣村村民。早年間,汪福春夫妻兩人在咸陽附近經營平菇和香菇基地,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誰也不曾想到,連續兩次遭受自然災害,讓汪福春一家賠上了所有的身家。

“頭一年是大雪壓壞了大棚,第二年是大雨淹了基地,所有的菌棒都泡在了水裡,損失了100多萬元。”接連的打擊,讓汪福春把前些年的積累都賠了進去,只能返回柞水馬房灣老家,隨後被確定為貧困戶。

成為貧困戶的汪福春沒有放棄,他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扶貧貸款和補助,斷斷續續用了3年的時間逐漸建起了現在的食用菌基地。目前這個佔地27畝,擁有34個大棚的食用菌基地已是村裡最大的平菇生產基地。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汪福春的平菇產業終於見到了效益,去年出售平菇賺得了4萬多元,終於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見到了致富的曙光。

除了平菇,汪福春還專門建了一個溫室大棚,嘗試種植桑黃。他專程跑去河南學習了桑黃種植的技術,現在休眠的菌棒上已經冒出了小部分桑黃。“等到來年春天,氣溫回升這些桑黃就會繼續生長。希望成功後能儘快還清貸款,過上好日子。”汪福春說。

秦奮有新貌丨“小木耳,大產業”柞水縣栽好脫貧“金耳朵”

柞水縣下樑鎮西川村已成了遠近聞名的“木耳小鎮”。

柞水縣下樑鎮西川村是秦嶺裡的一個小山村,經過一年時間的開發,已成了遠近聞名的“木耳小鎮”。

43歲的村民張德霞在木耳大棚裡掛菌袋,一個大棚要掛2萬來個菌袋,計件付工資,張德霞一天能掙到200元,要是在大棚裡做不計件的工作,一天也能掙100多元。張德霞說:“村裡建起木耳產業園,小山村變出名了,我和老公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土地流轉一畝一年還能收1000多元的流轉費。”

西川村一共537戶1824人,其中貧困戶181戶530人,屬於深度貧困村,山村變“木耳小鎮”後,村民們可以在家門口上班,依託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

清晨,天剛剛露出魚肚白,柞水曹坪鎮馬房灣村村民鄒定江就趕忙起床,將晾曬好的木耳裝袋。鄒定江家庭拖累重,曾經欠賬20多萬元,被評定為貧困戶。他聽說村上實行“兩借兩還”政策,可以借菌棒、借大棚發展產業,當機立斷同村集體經濟簽訂協議,借了1個大棚,又借了2.5萬袋菌棒種植木耳。

2019年春季,他收穫了2100斤幹耳,按照簽訂的協議,以每斤30元的協議價格收購,扣除每斤借耳的20元成本,再扣除每斤兩元的管理費,鄒定江淨掙了1.7萬多,加上各種補貼打工,僅春耳這一項,鄒定江就掙了近4萬元錢。

鄒定江看著一朵朵、一簇簇的致富耳,露出了會心的笑容。他說,“加上秋耳,算下來,我2019年毛收入有20多萬元,摘了貧困帽了,我家的日子有盼頭了。” (部分文字內容、圖片綜合陝西日報、商洛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