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很从容?告诉你其中的道理

今天我们继续品《中庸》。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这里需要提一下,“豫”是《周易》的一卦,全名雷地豫,由震卦和坤卦上下叠加而成,震为雷为动,坤为地为顺,故而雷地豫有顺势而动的含义。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很从容?告诉你其中的道理

而豫卦卦辞:“豫,利建侯,行师。”古人占到豫卦,便预示时机成熟,利于册封诸侯,以及行军打仗。

那么所谓“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意思也就很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做足准备,找准时机再去做,要顺势而为,如此一来自然能够成功,否则肯定是要失败的。

这是《中庸》的从容之道,告诉我们如何能够从容处事。

要知道圣人总是能运筹帷幄不是靠运气,不是未卜先知、能掐会算,而是提前做好了分析和准备,看准时机再行动做事,故而一切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之后就是一些具体行为层面的论述:“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首先是我们说话的原则,做人最忌讳信口开河,说话前要深思熟虑,有把握实现再说,否则一开口自己的人品就搭进去了。

而什么是“跲”,“足”合上了,两个脚并在一起还怎么走路,所以说话要是不注意,总是信口开河,那么你也将寸步难行了。

第二,“事前定则不困”,做事之前要考虑周全,把事情好的一面、坏的一面都想清楚,成功了会怎样,失败了有什么退路,就好比那句俗话说的“下一步,看三步”,能够做到如此,也就自然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了。

之后“行前定则不疚”,人做任何一个行为的时候,不要盲目冲动,过一下脑子,想清楚再做,这样哪怕失败,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决断,不至于事后后悔。

最后“道前定则不穷”,这里的“道”不是之前所说的形而上的本体之道了,而是人生之道,我们自己的未来发展,认真为自己规划好,做足长远的打算,这样才不会使自己穷途末路。

比如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工作稳定,不利用这段稳定的时光为自己的未来铺路,那么很可能突然间的改革就把自己陷入了穷途末路,这也就是未雨绸缪的道理。

这四点是从我们日常行为处事的具体层面来论述的,其核心都在于把握这个“豫”,去掌握雷从地出顺势而动的规律,以此来做到从容处事。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很从容?告诉你其中的道理

而原文至此,突然话风一变,来了一句“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颇显突兀。

这句话在之前出现过,意思是下位的人如果不能获得上位的人重用,那么就无法施展才能去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朱熹老夫子认为这句话的重复是因为前人抄书的笔误,所以擅自删去了前面的一句,不过这里不过顺带一提,对于朱老夫子的是非暂且不论。

那么为什么子思要把这句话又放在了这里,结合后文来看,这恰恰是对于前面依豫而立事的理论与后边一步一步推导功夫次第之间的一个最合理的衔接。

古人,尤其是儒者讲的做事,其最高理想就是借助君王的平台去治国平天下,实现大同社会。

那么既然治国平天下是最高理想,从“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开始一环一环向下推导便显得尤为合理。

我们来看后文,“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乎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既然我们获取不了上位者的重用就无法施展才华,那么就要反思为什么获取不了上位者的重用。

这里又用到了前面“五达道”的那五种社会关系了,是不是我们没有处理好朋友关系,做不到对朋友有信呢?

而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朋友关系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家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家人的关系呢?反思自己的心,是否是真诚对待家人?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很从容?告诉你其中的道理

这些关系是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的,我们可以反思,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家人往往是做不到真正的真诚的,父母和子女间还好,若是兄弟姐妹间有了生活差距,那么小心思就可以看出来了。

看到家人好心理不平衡,这就是不诚,对家人都能有这种心思,那么对外人自然更是如此,由此发挥又如何能够行“忠恕之道”呢?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诚”呢?

因为我们不明白如何“止于至善”,这就又回归“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内明外用的老话题上来了。

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反省自我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中庸》至此,上论就完结了,经过前面这一系列的铺垫,在上论最后,子思终于引出了“诚”这个概念,可以说“诚”是《中庸》最核心的概念。

那么到底到底什么是“诚”?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至诚”?我们下次正式开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