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詔安美營村有條“皇渠”,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民間故事】詔安美營村有條“皇渠”,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明朝初年,詔安美營村有一名叫鍾生的青年, 聰明伶俐,學得一腹好詩文。因他的外祖父在朝任禮都尚書,所以有一年他到南京尋找外祖父, 並在京都遊學。其時恰逢皇太后壽誕,洪武皇帝令大臣每人各獻壽聯百對為太后祝壽。大臣們都感到為難。鍾生外祖父雖博學多才,一時竟也被難住了,終日悶悶不樂。鍾生近前詢問究竟,外祖父告訴他道:“你不知道, 皇上要求嚴格,每對聯的對仗、平仄都要符合要求。既要為太后祝壽,又要歌頌昇平。因此,一聯尚難下筆,何況百聯?”鍾生答道:“這有何難?外祖父無須介意。”外祖父也曉得外孫學識淵博,便和他斟酌了一番,最後決定由鍾生代做壽聯百對應付。

皇太后壽誕之日, 大臣們都獻上了壽聯。洪武皇帝遍觀後,認為禮部尚書的聯文嚴謹,立意新奇,心中大悅,稱讚道:“ 還是卿的壽聯寫得好啊!”禮部尚書俯首奏道:“請萬歲寬赦,臣有欺君之罪!”洪武帝道:“ 卿祝賀太后萬壽,何罪之有?”禮部尚書據實稟明壽聯是他遊學於京都的外孫鍾生代作的。皇上立即下旨召見鍾生。鍾生來到殿前叩拜,皇上見他乃是一少年書生,有此才學,有意封給他官職。但鍾生想到自己年輕,未中進士,不敢受封。洪武帝見他知書達禮,更加喜悅:“卿既不願受封,朕就賜你一個布衣偉烈’的封號吧!今後準你白衣進朝見駕。”鍾生大喜,立即叩頭謝恩。洪武帝又問他還有什麼要求?鍾生跪奏道:“小民家鄉五營一帶,有良田三千餘畝,因缺水受早,年年歉收,若得皇上下旨開渠引水灌田,豐收定然無虞。這樣,既能增國家糧賦,又減農民之苦,此乃國之幸也,民之幸也。”洪武帝立即降旨,命太監蔣金合帶旨前去督造。

蔣太監原籍江西,平素忠君愛民,辦事勤謹。這天,他奉旨來到詔安縣美營村,立即召集南靖、平和、漳浦,雲霄等六縣的民夫,以烏山之麓(即今詔安縣亞湖水庫)為起點,沿山陂與農田之間開渠築堤,遷回曲折,直至官洋尾(今新起寨面前),綿延二十餘里。

六百多年前烏山麓的亞湖, 是一個荒蕪之所,除少數農田外,山坡上用荊棘從生,通山霧藹氣,民夫水土不服。美營村的村民主動承攬最艱鉅的工程。當時的美營還是個雜姓地,有鍾、定、何等的姓氏,其中鍾姓居多,築造渠道陂頭閘門皆由鍾姓擔負。民夫日夜兼工,眼看渠道和膠頭閘門就要完成了,可是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一陣炸雷,一陣暴雨,沙石隨著山洪滾滾而下,幾乎把渠道都填平了。隔日,蔣太監察看工程,發誓在百日之內要渠成堤固。他把竹柺杖插在堤壩邊的山坡地,親自下坡監造渠堤。民夫看到蔣太監這麼大的年紀還親自動手,個個歡欣踴躍,不怕辛苦,日夜拼搏。說來奇怪,蔣太監插在渠道邊的竹柺杖,一時竟吐出了新芽,發了綠葉,長成了枝繁葉茂的竹叢。

【民間故事】詔安美營村有條“皇渠”,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配圖來源:網絡)

蔣太監因年事已高,加上終日煩勞,終於在渠道築成之時一病不起,醫治無效而死於美營村。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他安葬在渠道上游的一個小山上,稱這個山為“太監山”,稱這道嶺為“太監嶺”,稱這座墓為“太監墓”,稱竹柺杖長出的綠竹為“太監竹”,把這條渠道稱為“皇渠”’。併為蔣太監塑像,祀奉在鍾氏宗祠的“追遠堂”裡。

皇渠既成,蔣太監又長眠於烏山之麓,誰上京復旨呢?這個使命自然是鍾生去完成最為合適。鍾生感念蔣太監築渠的功績,上京途經江西時,便順路往蔣太監的家鄉拜望他的親人。但蔣家卻誤認為蔣太監是被美營村鍾姓的人害死的,記恨在心,在接待鍾生時毒死了他。事後蔣家有人覺得事未查清,就把鍾生毒死,實在不合情理,便派人前來詔安美營村作詳細調查。他們看了皇渠,太監墓、鍾氏宗祠內的蔣太監雕像,以及鍾氏族人流露出來的悲慼情緒,內心覺得很慚疚,回鄉後便也在家鄉建祠,為鍾生塑像,與蔣太監奉祀在一起, 以志紀念。

這一條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成的皇渠,迄今六百餘年仍灌溉著美營、龍坑、沈厝寨、上營、 福鼎金等村四千多畝的農田。

來源:摘自《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詔安縣分卷》;《詔安民間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