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文/史間一壺酒

去年3月,因一場化工廠爆炸事故,江蘇響水躍入人們眼簾。作為江蘇有名的貧困縣,近年來化工業給該縣帶來轉機,然而快速發展的背後是嚴峻的安全環保問題。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響水(Xiangshui),是江蘇省鹽城市所轄縣之一。地處連雲港、淮安、鹽城三市交界處,東瀕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九州島隔海相望;北枕灌河,與連雲港相依;西與灌南、漣水兩縣交界,南抵中山河,與濱海縣相鄰。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相比其它歷史悠久的縣,響水縣正式建置時間並不長。196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建立,至今才54年。據史載,南宋之前,古淮河從縣境內雲梯關獨流入海,縣境大部處於滄海之中。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響水縣,因縣政府的駐響水鎮而得名。響水鎮北依灌河,灌河河床陡深,潮起潮落,支流匯聚,跌水轟鳴,數里之內皆聞其"水響",因而以"響水口"(響水)名之。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響水名字雖然比較晚,但其地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黃圩鎮內的"古云梯關",是古淮河入海口,也是中國東部沿海早期重要的海關,乾隆初年特頒"利導東漸"匾額,嘉慶十三年(1808年)特頒"朝宗普慶"匾額。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1944年,新四軍在鹽阜地區舉行戰略反攻,第一戰役就是由張愛萍將軍率部在響水打響,並留下了"紅旗首揚陳家港"的激越篇章。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響水縣內河流較多,南部有中山河,西部有通榆大運河,北部的"灌河"更是有"蘇北黃浦江"之稱。境內流長34.5公里,主航道水深7米,入海口水深10-11米,通航能力5000噸海輪。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說起這個灌河,還傳頌著許多美妙有趣的故事呢。長期以來,兩岸民間一直傳說著“二郎神”住灌河口、大魚集群朝拜龍王和王彥章鐵船開河等神話。灌河口的陳家港,亦名二聖港,就是因“二郎神”而得名。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從前,二聖港曾建有一座二聖廟。專為供奉二郎神,香火頗盛。當年江蘇淮安籍的吳承恩寫《西遊記》,曾泛舟沿灌河而下,渡黃海至花果山,一路實地採訪,寫出了“二郎神大戰灌江口”一節。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灌河岸邊還流傳著“大魚朝拜”的故事。據說,灌河北岸原有龍王廟一座。每逢農曆閏月之年的夏秋季,多有大魚成群隨海水漲潮,沿灌河逆流而上,至龍王廟一帶即轉回,社會上就傳為這是大魚朝拜龍王。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其實是龍王廟向西,河面狹窄,河水較淺,大魚游到此段,河水即開始退潮,大魚不能再向上游去,勢必隨潮返回。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響水縣境內有古有望海樓,位於響水縣黃圩鎮雲梯關禹王廟後,漣水縣石湖鎮東北約2000米遠,有平臺一座,臺上造閣三層,名“望海樓”、“八角亭”,又稱“平成臺”,取“水土平成”之意。如今古樓已不存,現重建七層浮屠塔名“望海樓”。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煮乾絲是江蘇鹽城響水的傳統名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製作方法非常精細,刀工要求極為精細,選用豆腐皮,雞脯絲為主要原料,所製作出來的乾絲異常鮮美。

江蘇一縣,因水得名,建置50餘年,南宋前還是海,傳是二郎神故鄉

響水牛蒡是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的特產。牛蒡為營養和保健價值極佳的高檔蔬菜。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響水縣牛蒡產業鏈越做越大。

參考資料:《響水縣誌》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