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蹲族」和「北漂」的中间地带

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灵魂拷问,深想容易怀疑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毫无例外,几乎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北漂」问过,「蹲族」也问过。

「蹲族」是「真实故事计划」在《蹲族:在北上广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里提到的一个词:

这样一群年轻人,高学历、无业,既不热血也不奋斗。他们在一线城市里租房混日子,回不去家也留不下来,终日无所事事。他们被称作蹲族。

北漂和蹲族,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方代表着激情和奋斗,另一方意味着无所事事和沮丧,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状态,都是尖锐对立的。

如果把以北漂为代表的,奋斗在一线城市的青年比作行军打仗的排头兵,那蹲族就是在身负重伤下场伤员,或者,逃兵。

尽管这是两个在心理状态上,看起来两级分化严重的群体,但其实,他们只是当代青年生存镜像的极端呈现,还有更多人,存在于这两者的中间地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每个人对待工作,都游走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在热爱和沮丧间来回切换。

在「蹲族」和「北漂」的中间地带

「蹲族」以上,「北漂」未满

有财经机构发布了一份《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从人口、GDP、消费、产业结构等维度对全国100座城市做了一个评估,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为了中国青年最理想的城市的top5,紧随其后的,则是成都,排在了第6位。

我现在的坐标,是在报告中第6名的成都。只不过这不是出于我的主动选择,而是刚好出生在这里。

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一直在成都上学,离家最远的时候是上大学,三十多公里,两小时不到的车程。其实高考后,我有过离开成都去外地上学的念头,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脱离父母的管束,享受更自由的大学生活,相信很多人当初也是同样的理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我爸妈摁灭了,我妈的理由更简单,她说我是路痴,怕我在外面迷路,而我真正放弃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厌倦了我爸妈连续的谈判,以及,我发现想去的学校都在北方,洗澡要去大澡堂。高中班里有个男生,也是在知道了去北方上学要去大澡堂之后,最终留在了成都。

从动念到放弃,不到十天。这和我此前以及之后做过的很多事,倒都是差不多的流程,差不多的开头:突然起意,热情骤升,差不多的过程:源动力不足,一边反抗一边被说服以及自我说服,差不多的结局:假装接受建议实则早已自我放弃。

后来上大学,我很少再动过离开成都去别的地方工作生活的打算,毕业后,我留在了成都。高中以前的同学,大多都是和我同样的情况,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现在工作,都在这里。

尽管毕业找工作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有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或许会有更高的收入、职业发展和更快的个人成长,但其实都不是我们的选择,因为我们大都没有非要离开的动力和理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的选择并不是基于城市吸引力的综合考量,而是源于工作和生活的性价比。

这种性价比的衡量,用我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家里不等着买米下锅,所以不想过得太辛苦。也许用更流行一点的说法就是,没有想要打破现有阶层壁垒的迫切需求,再往上走走当然更好,如果太费劲,那还是算了。

我们都想留下来,享受家庭的红利,最直接的就是不用租房,即便租房也不用承受过长的通勤时间,间接的还有资金支持比如买房、买车,父母的人脉和资源等,也不用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同时,能有更多时间和底气去试错,去寻找并确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从事相关的工作。

孤身一人去一线城市奋斗,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些红利,还要随时做好承认自己不行的准备,从心理上来说,这样的风险显得没有必要,因为在远方,我们没有急切想要实现的梦想,没有非要不可的工作,一切都没有非如此不可。

相对而言,我们既没有去到广阔天地,也不追求大有作为,留在成都,可以更心安地允许自己往前走得慢一点。

现在,我和我的同学们分散在成都的各个行业,银行、证券、地产、互联网都有,还有的当了老师,去了国企或是考了公务员,还有同学工作一年后,辞职做起了自由摄影师,听说现在已经开了自己的工作室。

也许正如外界总结的那样,成都因为地处成都平原,一直都被滋养得很好,同时还有悠远的道教文化,所以成都人的性格都比较佛系,不那么争强好胜,从我和我的同学朋友们身上,好像得到了印证。

经常想努力,时刻想蹲下

虽然我们在去向的选择上,没有非如此不可,也允许自己走得慢一点,但社畜的烦恼是相似的,焦虑和压力谁都不能幸免,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灵魂拷问,不会饶过任何一个社畜。

我时常突然热爱工作,充满斗志和激情,也会突然完全不想工作,只想躺着做个废人。

人在快乐的时候是不太会反思的,蔡康永说的这句话,正好是我热爱工作时心理状态的总结,多数是因为工作得到了正向反馈,获得了成就感。成就感就像多巴胺,让人心情愉悦,只想努力获得更多,没心思去思考工作意义这样的哲学问题。

突然不想工作的原因有很多,早上起不来,明天想去玩,堆了很多工作还没完成不想面对,新的任务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或者仅是心情不好……只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的,最直击灵魂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感受不到成长和进步,产生了挫败感。

这种心理上的隐形打击,最为致命。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灵魂拷问不再是深夜的幽灵,而是变成了一把锐利的尖刀,时刻抵压在脖子的大动脉上,直到触底反弹,或是丢盔弃甲。

我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看到我的朋友们,和我处于同样的精分状态。

在微博里吐槽工作加班、同事事逼、客户傻逼,忙了一整天不知道忙了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要不要换个行业或是回家蹲一段时间,又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们因为工作获得了认可发布的状态,终于做完了一件耗时很久的工作松了一口气。

我有个朋友现在做了保险经理人,我常看到她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和客户聊天的记录,上一次是帮助一个老婆婆申请医疗险理赔款,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最后终于理赔成功,聊天记录里,老婆婆对她说了一句「真的谢谢你」,她在朋友圈里感叹:一句真心感谢,让我感受到,我所做的工作价值所在。

不追求大有作为,没有非如此不可的目标,我们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想要学习的东西,肯定和成长让我们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焦虑的来源。

我们与多数北漂青年在与工作交锋时,经历过的失落和挫折也许不同,但对待工作的态度其实大同小异,揭下种种标签,都有梦想、热爱、激情这些闪着火光的底色。

「蹲族」丢盔弃甲时往前探寻,各有各的不如意,挫折、失落、沮丧这些词汇是他们经历的共同注脚,也是我们被尖刀抵扣在动脉上时,经常想出的解决方案。

只不过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小丧常存,热血偶现,在这两极化的状态上找到了某种动态平衡,看起来是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而其实内心都是上一秒觉得自己不行了,下一秒又觉得自己还可以,经常想努力,时刻想蹲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