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協約國擁有絕對優勢,為何不佔領德國全境?

白楊樹下談歷史


協約國之所以沒有瓜分德國,主要是因為協約國內部不夠團結,英法美三國各懷鬼胎,都想要利用德國來完成自己的目的。正是因為協約國內部相互算計,才會給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法國最想瓜分德國

法國和德國是相鄰的兩個國家,德國的人口比法國更多,士兵的紀律性比法國更強。在德國投降後,法國力主將德國一棒子打死,不讓德國有翻身的機會。畢竟在一戰結束的時候,蘇聯已經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公敵,只要德國不能東山再起,法國就是歐洲大陸的老大了。

然而法國的建議遭到了英國和美國的反對,而且法國在一戰中已經損失慘重,一旦激怒德國再次開戰,法國肯定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最終法國只能接受了限制德國的《凡爾賽條約》。

英國和美國希望歐洲大陸均勢

英國一直不希望歐洲大陸只有一個強國存在,在蘇聯被資本主義國家孤立後,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第一大國。英國一方面希望藉著德國對付蘇聯,一方面希望德國來遏制法國,因此英國一直不主張瓜分德國。

美國和英國的算盤打的一樣,美國希望歐洲地區能夠有多個強國相互制衡,這樣美國才能夠繼續實行“孤立主義”。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後,美國不僅不接受《凡爾賽條約》,還放棄了國聯常任理事國的身份。

德國自身的原因

德國是一個凝聚力很強的國家,雖然一戰後期德國主動投降,但是德國仍然有數百萬的青壯年,只要協約國想要佔領德國全境,德國肯定會拼死反抗。協約國在一戰中已經被拖得筋疲力盡,對於協約國的參戰國來說,獲得和平比佔領德國更加重要。

而且在一戰結束後,德國同意給協約國進行賠款,並且答應只保留10萬人的軍隊。協約國都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急需要戰爭賠款來緩解經濟。而且德國只保留10萬人的軍隊,已經不會對協約國產生威脅,協約國也不願意再費精力去挑起新的戰火。

總結

協約國沒有處理好德國的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德國在一戰後受到了極大地屈辱,協約國在對待德國問題上又各懷鬼胎。最終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撕毀了《凡爾賽條約》,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初各懷桂懷的協約國,也都在二戰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不存在絕對優勢,當時兩邊都是在死磕,只是拼最後一口氣。畢竟塹壕戰讓防守方有絕對優勢,每一次的進攻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到1918年,大家也都打的燈枯油竭。但協約國那邊好歹有海上貿易線和美帝的支持,相對好點。而德國國內已經是飯都吃不飽了,加上當時西班牙大流感盛行,青壯年減員很大,德國再也撐不下去了,因此投降。

而此時,德軍依舊佔有比戰前更多的領土。

這麼去理解,整個一戰德國本土上幾乎就沒打過仗,最後是德國人真心耗不下去了才選擇在協約國入侵本土之前投降。

然後這都投降了,協約國還不是隨便捏這個軟柿子?還佔領德國全境幹啥?


瘋狗的輕武


因為直到1918年九月德國宣佈停戰時為止,德國仍牢牢佔據西線法國比利時東線俄國大片土地,協約國只有部分前鋒部隊突破興登堡防線進入德國邊境地帶而已。在此形勢下,德國考慮到本土作戰的殘酷性和毀滅性,宣稱響應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建議,停止作戰行動,和協約國進行媾和。所以,在法律意義上講,雙方已經宣佈停戰,在有新的條約頒佈之前,雙方軍隊理應各自停留在實際控制線以內。

而從當時情況看,德國雖然未遭兵禍,但由於協約國長期的封鎖,國內物資奇缺,已經一片混亂,地方政府失控,各種叛亂起義紛至沓來,在這種情況下協約國軍隊要進入德國,就要承擔起沉重的民生負擔,而此時的協約國除了誇洋過海參戰的美國情況稍好外,英法兩國也是奄奄一息,實在沒有心力去德國實現佔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