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张艺谋作为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了众多叫好又叫座的佳片,《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其代表作之二。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视角与背景

两部影片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按照插叙的方式进行讲述,《红高粱》以“我奶奶”“我爷爷”,《我的父亲母亲》以“我父亲”“我母亲”阐述,唯一的不同,在乎讲述者的身份关系分别是“孙子辈”与“儿子辈”。而影片插叙的内容又进行相同的顺叙的方式。

对于影片的时代背景,两部影片虽说都没有进行具体明了的交待,但从影片的内容可以看出,《红高粱》的故事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九儿余占鳌的相知相爱酒坊的经营以及对抗日军,由此,可以推断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之前。而《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很明确,就是招娣和骆长余的爱情,影片中曾显示的一段日历“1958年”,同时骆长余作为一名知青教师的身份定位来看,则发生于50年代之后,有着“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

摘自百度百科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你有的你的粗犷奔放,我有我的细腻内敛

《红高粱》中的九儿,只因一个见钱眼开的父亲,被安排嫁给年已半百的麻风病人李大头。出嫁当天,九儿的面部没有太多表情,看以没有喜悦,亦没有悲伤,只是眼神多了一份呆滞。妆容精致,却点缀不了初出少女的美丽,反而有着些许压抑。

耳边余音"坐轿不能哭,哭叫哭叫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即生事端"犹在,画面切换,刚上轿的九儿,完全不在乎这些,立马自己动手掀下了盖头,随之而现的,是眼中打转的泪水。可见,心中万千不甘,却无力反抗。这样的情感,不仅之于九儿,更多的是在当时环境下,众生百态的一缕缩影。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好在电影是艺术的创作,影片之于观众的多少总有些许安慰,远没有现实来的残酷。在九儿的随行轿夫中,众人既纯朴又玩笑的数落李大头的不是,光着身子,露着膀子,吼着粗犷质朴的民间调调,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此时的九儿透过轿帘,看到赤裸上身的于占鳌,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眼中似有秋波,心中应该是窃喜的吧,就是这一眼,可以看出,芳心已然荡漾。

当一行人路过“十八里坡”时,遭遇了劫匪,劫匪用“枪”指着九儿,示意走向路边的高粱地,究竟意欲何为,想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九儿三番五次回望于占鳌,其实不难理解于占鳌此时的心境,害怕、胆怯自不可少,但最终还是扑向了劫匪。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此时的九儿,欲笑却又隐忍不为,但幸福的感觉终究遮挡不住内心的欢喜,踏着碎步慢慢走进花轿之时,留了一只脚置于轿外,其意只为试探。在那个年代,此举可谓是大胆的。于占鳌亦给予了回应,镇定而来,一手抓住九儿的脚,慢慢放进轿内。只这一个回合,两人皆已彼此尽知对方情意。

之后在九儿回门的路上,于占鳌“劫持”了九儿,在一片高粱地里,两人一番缠绵,至此,两人虽无名份,但也有了夫妻之实。在影片的后续,随着李大头的死去,两人终究喜结连理。

整部影片,剧中没有过多的台词修饰,就像于占鳌头和九儿的感情,两人的结合,全在乎动作、眼神、形体上的表现。正所谓“你若懂我,我自不必多言”。高粱地里的于占鳌,取下头套,露出真容之后,九儿不言语,也不反抗。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没有扭捏、没有做作,只是情随于心,心中所心,便依心而行。

包括之后李大头死去,于占鳌来到酒坊,众目睽睽之下,嘴里胡嘟囔着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种种。高粱酒酿成之后,于占鳌对着酒坛就是脱下裤子撒泡尿。这一切,原本看似粗劣不堪的情节,融合在这部电影中,却丝毫看不到冲突,反而显得粗犷奔放,还有丝丝真实和质朴。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对比《我的父亲母亲》,招娣和骆长余的第一次见面,招娣眉宇间的姿态,娇羞、喜悦,面对骆长余的回望,似乎又多了一份紧张与不安,但掩饰不了内心的情感的喜悦,一语未诉,却看到招娣孩子般的奔跑在乡村小道,时而奔跑,时而回望,时而傻笑,张开的手臂,跳跃的步伐,配合上欢快的跑动频率,俨然一副“春心泛滥”的“花痴”少女。但这样的少女,没有一丝猥琐,反而是纯洁又自然的。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招娣面对母亲相关骆长余的问话时,看似说的漫不经心,可脸上挂着的笑容,无时不在暗示着招娣的满心欢喜。

按照风俗,新盖好的学校需要“织红”,招娣因为心中有了骆长余,“织红”格外仔细。为了有机会能多看上骆长余一眼,原本招娣打水常去的后井,变成了前井。为了能让骆长余吃上自己做的饭,特地问了他人骆长余长饭的习惯。为了能多见上几次面,走在村间道路上,前后徘徊,左顾右盼,只为能制造一场不期而遇的相见。待到真见了面,内心的娇羞与慌张占据了心房,以至于忘记了手中的篮子。这样的表现,不禁让人有了初恋的感觉。想多看你一眼,却不敢直视,想说上一句话,却不敢开口。但内心的情绪早已翻滚,不能自已,有的只是自知的甜蜜。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终于等到了骆长余来招娣家吃派饭的日子,招娣一手扶着门框,一手拽着衣角,脸上的笑容开心又羞涩。这一幕,不需要台词,只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就把招娣的爱慕和内心的跳动展现的很是彻底。原来这就是爱情,没有修饰,却如此的美好。

如果说,之前的一切都是招娣的单相思,当骆长余送给招娣发卡之时,就已经为两人的爱情作了一份见证。此时的两人,没有一句“我爱你”之类的话,即便如此,小小的发卡已经预示着两人的情份。

影片在人物设计和情节上其实比较简单,没有复杂和繁琐,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惊艳,招娣和骆长余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纠葛,海誓山盟,有的只是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以及密密的红树林,有的只是一片暗许芳心的纯净,默契与细腻。镜头也只是转悠在村里田间山头,招娣的一颦一笑,可就是这么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场景,却让人真实的感觉到了爱情的细腻内敛。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这两部影片总体来说,有相似也有不同,在台词、场影的设计上,都是相对来说简洁的,场景都是取自农村,台词也并不华丽。更多的是演员的形体、动作、眼神的美学,突出这样的电影美学,更多的是为了情绪上的表现。而差别也正是在情绪上。

《红高梁》中的于占鳌,九儿,都是敢爱敢恨的。九儿与李大头的洞房之夜,为了表达不满,九儿砸出了剪刀。面对于占鳌的光天化日抱着走向床榻,也不拒绝。为了给罗汉报仇,众人没有经过商量,自然的过渡到行动统一。全片整体上,不论是情感还是剧情,表现的都很直白,几乎没有拖沓和隐晦,俨然一副粗犷奔放的景象。

浅谈《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内敛

《我的父亲母亲》则不然,招娣是影片中绝对的硬核,所有的情绪,全部体现在动作、眼神、表情之中。把那种欲语还休、欲说不能的情感表现的入木三分。爱你时,我可以为你做饭,为你织红,为你等候。你远去时,我可以一路奔跑追随,只愿多望你一眼。这一切,你去感受,你去体验,若能得到一个回应,便是你知我心,我亦知你心,你我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自然、细腻、内敛。

两部影片同样的情感诉说,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极具美学意境。也看到了原始的爱情,或许正是这样难以再现的爱情,让观众触碰到了心底某些情结,这样的情结是美好的,引起了观众的思考与共鸣,也得到了情感上的回应!

最后,愿你我的美好与感动一直深藏于心,不论粗犷奔放,还是细腻内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