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可達鴨限定版


阿提拉(Attila)是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皇帝,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他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終在沙隆之戰被阻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阿提拉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雖然阿提拉戰功赫赫,但其成長之路卻不那麼順心。在公元418年,年僅12歲的阿提拉,被作為議和條約中的人質之一送到羅馬宮廷(時值西羅馬帝國首任皇帝荷諾里皇帝在位)。同時,匈人亦獲得埃提烏斯(後來指揮羅馬軍隊,成功抵抗阿提拉進一步西進的將軍)作為人質。

在羅馬做人質期間,阿提拉在宮廷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亦從那裡學習到羅馬人的傳統和習俗,還有他們奢華的生活方式。羅馬人希望藉此使他成為羅馬對外宣傳的工具,讓他把羅馬文化帶回到匈人領地並傳揚開去,以增加羅馬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力。而匈人則希望利用人質交換,獲取更多羅馬的內部情報。

阿提拉在羅馬時,曾經一度嘗試逃跑,但不幸以失敗告終。於是他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在羅馬的生活,認真研究羅馬內部結構,並專注研究羅馬的內政及外交政策。有時,他甚至會透過暗中觀察羅馬外交官們舉行的外交會議,去研究這方面的資料。可以說,阿提拉於當時學習的一切,對後來他統治匈人,以至於他對羅馬的征服戰役,都有極大的幫助。

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疆域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廣大區域的一眾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或部落酋長。他們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即使疆域已經十分廣闊,阿提拉還是不斷入侵歐洲各國。東羅馬帝國更是成為了阿提拉重點打擊的對象。東羅馬帝國在匈人的不斷侵擾之下,被迫每年向匈人繳納高額的貢稅。後來,阿提拉在進攻波斯薩珊王朝失利之後,又重新將目光轉向東羅馬帝國,不斷侵擾東羅馬,迫使其繳納更多的貢稅。

由於東羅馬帝國實在無法承擔高額的貢稅,阿提拉以此為藉口,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並兩次包圍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對於西歐,阿提拉也沒有放過。阿提拉以與西羅馬帝國公主霍諾莉亞的婚約為藉口,率領大軍討伐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與西哥特王國結盟,組成聯軍共同應對阿提拉的侵略,以西哥特國王戰死為代價,最終打退了阿提拉的進攻。後來,阿提拉又再次進攻西羅馬帝國,並將西羅馬帝國皇帝從拉文納趕跑。而西羅馬帝國為了對抗阿提拉,僱傭了大量哥特人,最後間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但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這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也有歷史記載說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從人質到君主,他的個人能力無疑是出眾的。而他不斷的征戰,也體現出他的暴虐。他就像是混沌,黑白兼具。


鄧海春


分別在《fate/EXTELLA》和《Fate/GRAND ORDER》中登場的劍階英靈。眾所周知,在型月世界娘化、性別模糊是國際慣例,阿提拉自然也不例外,作為古代歐亞大陸匈奴最偉大的皇帝,她的名諱幾乎成了歐洲人的噩夢,被稱為“上帝之鞭”,她將匈奴國的版圖開闊到了極為盛大的地步,一度席捲歐洲,讓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作為五世紀的傑出戰士,在歐洲眼中一直被當成破壞,恐懼的代名詞,而她本人也鍾情戰爭之神愛阿瑞斯,但實際上阿提拉的攻必克戰必勝也是有一定理由的,這和她早年的經歷密不可分。

阿提拉是匈奴單于魯嘉的侄子,在十二歲的時候,因為停戰協議,被送到西羅馬帝國當人質,這一點和秦國的嬴政十分相似,在羅馬的這段日子裡,阿提拉在宮廷中接受十分優越的教育,並那裡學會了羅馬人先進的軍事理論和思想文化,所以作為最瞭解羅馬人的她,對於後來的征服戰來說起到了相當積極的幫助。

大約在公元前的四百三十四年左右,匈奴單于魯嘉死後,他的兩個侄子即阿提拉與布萊達繼承了皇位,畢竟一山難容二虎,阿提拉逐漸開始意識到同胞兄弟布萊達將成為自己皇權統治路上的絆腳石,於是便將布萊達用陰謀殺害,奸計得逞後,阿提拉開始在匈奴推行改革,並像羅馬帝國討還失地,這維持了兩國之間短暫的和平。

合約簽訂之後的阿提拉將眼光放到了波斯國,但最終並沒有得逞。

氣急敗壞的阿提拉進攻波斯的計劃失敗後,又把主意打到了西歐頭上,並且一馬平川,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很快,匈奴帝國的鐵騎便踏平了將近半個西歐,直到侵入了意大利,但在教皇的勸說下,他才同意放棄繼續入侵意大利,帶領軍隊撤退,而就在這個時候,阿提拉意外身亡,讓剛剛建立起來的匈奴帝國土崩瓦解。

關於阿提拉的死亡,至今都是一個謎團,有人說是自然死亡,有人說死於疾病,不過最有根據的說法還是死於刺殺,因為在羅馬編年史中,記載著匈人的皇帝被新贏取的妻子用刀殺害。而在根據阿提拉事蹟改變的尼伯龍根之歌中也是如出一轍,而他死後,匈奴帝國在繼承人的手中很快淪落,失去統帥的軍隊再也沒能重振雄風,直至今天,阿提拉的名諱仍然宣誓著不詳和危及,但她本人並不喜歡阿提拉這個稱謂,而她向聖盃許下的願望也和亞瑟王相似,如果可以的話想作為一個普通人活著。

希望你喜歡,如果覺得有用,請“點贊”表示您的支持,謝謝哦!

關注有態度的【拾部次元】,為您篩選好動漫,讓您放心看。


拾部動漫


        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來自令他們望而生畏的匈奴。匈奴對於我國來說並不陌生,《詩經》小雅中的名篇《采薇》“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記載了漢族與獫狁戰鬥的艱辛。據說獫狁即匈奴的前身。《史記》記載匈奴人,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

匈奴崛起於蒙古高原一帶,公元前215年,有方士上書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指的是匈奴,遂命蒙恬發兵30萬出擊匈奴,蒙恬不負眾望,於第二年奪取河套地區,並主持修築了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秦末天下大亂,統一了北方草原的匈奴冒頓單于趁機侵佔河套地區,建立了強大政權。西漢剛建立不久,漢高祖劉邦與匈奴戰爭中失利,即所謂的“白登之圍”。後來漢對匈奴採取的是“和親”政策。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武帝時期,國力大增,對匈奴政策隨之轉為攻勢,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可謂時代的寵兒,為漢帝國帶來了無上的榮耀。匈奴則勢力銳減,對帝國已不再是威脅,繼而分裂。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稱臣,其後匈奴內部紛爭不斷,於東漢光武帝時分南北匈奴,南匈奴被安置在長城以南,承擔北部邊境的防禦。類似於羅馬帝國邊境日耳曼人的作用。

        北匈奴自與漢朝戰敗後放棄蒙古草原,逃往天山北路及伊犁河畔,後繼續向西遷徙,於372年渡過伏爾加河。在俄羅斯迅速打敗日耳曼諸族最東邊的東哥特人,由此發生多骨諾米牌樣連鎖反應,東哥特人對西哥特人施壓,西哥特人打不過,轉向攻擊臨近的其他日耳曼人,同時西哥特人向羅馬帝國申請渡過多瑙河避難並尋求帝國保護。匈奴人被羅馬歷史學家描述成“幾乎粘在馬上”的人。“體態奇形怪狀,相貌奇醜無比,簡直是兩足野獸。”匈奴首領阿提拉是位征服者,號稱凡是他馬蹄踏過之處,寸草不生。他率領軍團一路征服,幾乎打到了巴黎,懼怕匈奴的日耳曼諸族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戰,西哥特人於公元451年聯合羅馬將領一支軍隊在距離巴黎不遠的馬恩河岸沙隆和匈奴展開了慘烈的戰鬥,即著名的“沙隆之戰”。這場戰役極其慘烈,戰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聯軍真是拼了,終於打敗了匈奴人,西歐也因此戰而被解救出來。阿提拉頓時將矛頭轉向羅馬城,一路燒殺搶掠,帝國內的人們望風而逃,基本沒有抵抗力,阿提拉軍團於公元452年出現在羅馬城外,這時發生了件神奇的事情,首先是羅馬教皇利奧一世帶著他的紅衣主教團走出羅馬城去會見阿提拉,更不可思議的是阿提拉沒有傷害他們,也沒有入侵羅馬城,而是打道回府。據說是羅馬教皇說服了阿提拉,使得羅馬城倖免於難。一年後阿提拉和日耳曼公主大婚後的第二天死於動脈破裂,他的帝國隨之崩塌。

可以說匈奴人的到來是日耳曼系民族大遷徙的原動力,其打破了原生態,即羅馬和邊境日耳曼之間的平衡,使得羅馬帝國失去了對西部諸省的控制,日耳曼各族如潮水般湧入西羅馬帝國,史稱“日耳曼民族大遷移”。汪達爾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北非建國;法蘭克人侵佔了高盧北部大部分;撒克遜人、盎格魯人渡過北海,佔領了不列顛;東哥特人佔領意大利;西哥特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了高盧南部及西班牙的北部。至此,西羅馬帝國崩潰了,476年末代皇帝小奧古斯都被廢黜,西羅馬帝國終結。如果日耳曼諸部落單獨的入侵帝國,或許抵抗的住,由於以阿提拉為首的匈奴人入侵導致的一些列的連鎖效應,以致日耳曼系諸族一股腦的到來,在帝國北部長達3000多公里疆界上進行抵禦基本是不可能的。

        阿提拉為他人做嫁衣,最終成就了日耳曼人落戶相對生存空間更好的西羅馬帝國,在這些蠻族的統治地方,古羅馬文明被摧毀殆盡,西歐大部分地方進入“黑暗時代”。由於東羅馬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加上固若金湯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又延續國祚達千年之久。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作為學習交流之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立即撤銷,敬請諒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