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千古奇案,狄仁傑壓根不是神探,你知道嗎?

1、 神探狄仁傑,可能不是神探

我們都知道,狄仁傑的形象演變至今,時而是運籌帷幄、不苟言笑,還有著啤酒肚的中年人,時而是英姿颯爽、武功高強的年輕俠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版本的狄仁傑,但不管是哪種版本,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標籤,那就是神探。據說狄仁傑斷過的案子,沒有八千,也有一萬!然而可惜的事是,家喻戶曉的狄仁傑被傳頌了一千多年的神探人設,也許並不是真的。

真實的狄仁傑到底是個什麼樣?讓我們慢慢來講。

真正的千古奇案,狄仁傑壓根不是神探,你知道嗎?

高羅佩翻譯古典小說《狄公案》

狄仁傑之所以被打造成傳奇神探,這一切還要歸功於二戰時期的一個外國人。按理說不對呀,這狄仁傑是個如假包換的唐朝人,那怎麼又能跟20世紀的外國人扯上關係?原來啊,這位外國人不僅是個鐵桿探案迷,還是個非常有名的漢學家,他就是當年駐重慶的荷蘭外交官高羅佩。

也不知道他從哪弄來了一本中國古典小說《狄公案》。那看得,如痴如醉,挑燈夜讀,或許是為了能和更多人討論劇情,也或許是他壓根就是個人興趣,總之,他一咬牙、一跺腳,居然花費了整整15年的時間,把《狄公案》翻譯成英語。翻著翻著上了頭,寫得繪聲繪色,情節曲折蜿蜒,故事跌宕起伏,還杜撰出了更多的新故事。於是乎,一套名為《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的英文偵探小說,從此響徹海內外,Judge Dee(狄法官)的名字,成了中國神探的代名詞。

真正的千古奇案,狄仁傑壓根不是神探,你知道嗎?

聽到這也許您算是看明白了吧,悉數狄仁傑的斷案傳奇,原來都是虛構的小說情節啊。其實真實歷史上的狄仁傑,也許是睿智的義士,也許是神醫妙手,又或許是光復大唐的一代能臣,但他從來就不是什麼神探。

2、 被歷史誤會的原因

要說歷史中的狄仁傑為什麼會被我們誤會,以為他是像福爾摩斯那樣的推理高手,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史書中記載,狄仁傑曾任大理寺丞。大理寺丞是個什麼職位呢?放到今天的話,相當於如今中央法院的一個廳長。但無論是從《新唐書》還是《舊唐書》中來看,想要查詢關於狄仁傑斷案的真實記載,真是難上加難啊,因為記載的篇幅極少,只有寥寥數筆的記錄。幾乎所有關於狄仁傑斷案神奇的記錄,都集中在了這一句:

仁杰。儀鳳中為大理丞,週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舊唐書記載)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剛一上任大理寺丞的狄仁傑,只消一年的功夫,就加班加點審結了總共涉及一萬七千人的案子!大理寺的陳年舊案,統統被狄仁傑給審完,而且沒有人喊冤說不公!

這一聽可了不得了,一年結了幾千個案子,涉及到上萬人啊,恐怕讓他拿個吉尼斯世界紀錄都不為過了。可若真是那樣,狄仁傑會只是一個小小的廳級幹部嗎?其實啊,那些單案子,多半都是寡婦改個嫁,老王家的牛被偷了,這一類普通的民事糾紛罷了。正因為這些案件又雜又小,才無人管理,慢慢地就積攢成了陳年卷宗。而狄仁傑的職責,也只是審審卷宗罷了。什麼調查取證,抓捕犯罪嫌疑人這些個偵探流程,都是刑部的職能,狄仁傑他自然是不管的。當然啦,職責不一樣,他想管也管不了。換在今天,有哪個法院的廳長會去現場勘探,採集證據,追擊兇手?

狄仁傑小說形象傳世

也許《舊唐書》想要宣揚的,並不是狄仁傑的刑偵能力如何,而是他為人剛正,辦事利索的態度。可卻因為這樣,狄仁傑的偉岸形象反而給了當時人們提供了賴以遐想的空間,成了古代小說創作的原型。像唐朝的志人小說《大唐新語》、《松窗雜錄》, 宋代的志怪小說《玉堂閒話》、《廣異記》等, 包括著重描寫狄仁傑探案的《武則天四大奇案》,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狄公案》,都從各個方面豐滿了狄仁傑的文學形象。

這些虛構的斷案故事越說越神,越傳越廣。以至於大家所熟悉的真實狄仁傑,早已不是那個大理寺當值的小公務員,當褪去判官身份的外衣,真實的狄仁傑又是什麼樣的呢?

3、 真實的狄仁傑,究竟什麼樣?

神醫狄仁傑

真實的狄仁傑或許不是神探,但他卻有一個同樣傳奇的身份——大唐名醫!據《古今醫統大全》和《名醫類案》所記載,他的醫術,是可以和藥王孫思邈相提並論的!

你沒有聽錯,那個寫出了《千金藥方》,並活了141歲的養生達人孫思邈,居然和狄仁傑排在了同一列!可見狄仁傑的醫術,絕非是泛泛之輩啊!

《醫統大全》裡就講述了狄仁傑行醫救人的故事,有一會這狄仁傑趕赴京城,途中遇一富家子弟的孩子,鼻子下面生了個贅瘤,足有拳頭那麼大。孩子的父親在一旁心急如焚,眼瞅著這孩子病情危急,奄奄一息之時,只見狄仁傑右手取出一根針,從孩子的項後扎進去,並快速運針。在拔針的瞬間,他的左手在瘤子根部下面一閃,剎那間,瘤子就從鼻子上掉了下來。這富人家看狄仁傑治好了自己的孩子,想用千匹縑帛相送,誰料狄仁傑卻拂袖而去,不問名利。

傳奇經歷,兩登相位

除了醫術好以外,狄仁傑還是一位有名的地方長官,從政幾十年來,做過卞州刺史的行政文秘,大理寺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馬的職務。所到之處,百姓人人稱讚,領導也寄予厚望,很快他的名氣就傳到了唐高宗和當時還是皇后的武則天那裡。直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已經62歲的狄仁傑,在基層奮鬥了三十多年,終於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這個時候,武則天已經掌握了朝政大權,並踹走了兩個兒子,自己當了女皇帝。在封建時代,一個女人當皇帝,那可了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朝堂上的官員能答應嗎?不答應怎麼辦?殺唄!武則天對大臣是出了名的不留情,在位期間殺掉了整整14位宰相,流放了9個。這伴君如伴虎,說的可不就是武則天嘛。但卻有一個人例外,在武氏當政的那幾年,除了武家人做宰相的除外,能深得武則天信任的宰相,也就只有狄仁傑了。

謀反罪成立

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天授三年一月的一天早上,上朝的大臣們發現一件大事!當朝六位宰相中,除了三位武家人外,另外三名宰相全部鋃鐺入獄。犯得還是掉腦袋的大事,謀反!這三位宰相中,就包括狄仁傑。

原來,因為狄仁傑等人反對武則天立侄子武承嗣為太子,這才受到了武家人的迫害。想至狄仁傑於死地的武承嗣夥同來俊臣,借用謀反的罪名誣陷狄仁傑。

這來俊臣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成語“請君入甕”的締造者,就是通過這一招,他才坑死了同事周興。據說進了他的衙門,都是“豎著進去,橫著出來”。

面對這樣一個不好惹的人物,狄仁傑幹出了一件連來俊臣都沒想到的事。還沒開始動刑,狄仁傑就直接承認謀反了。據《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他當時回答奸臣來俊臣說:“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意思就是,我狄仁傑確實反了,我們是唐朝舊臣,大周革新,革的不就是我們老唐家的命啊。

兵行險著,死裡逃生

按理說,謀反罪名成立,接下來等待狄仁傑的,一定不會是個好結果。來俊臣怎麼也沒想到狄仁傑居然會這麼痛快就承認了,想著他可能就是個軟骨頭,也就放鬆了警惕,沒有時時刻刻地盯著他了。然而他沒想到的是,狄仁傑居然會在頭巾上寫了伸冤狀,還藏在棉服夾層裡偷偷哄騙獄官轉交給了家人。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看到後,馬不停蹄地上奏武則天伸冤。這下來俊臣可慌了神,要知道,狄仁傑未下獄之前,深得武則天寵信,說不準這邊還沒關幾天,那邊武則天就後了悔。來俊臣趕忙令人假其手作了“謝死表”交給使者呈給武則天。

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接到“謝死表”後發現箇中的端倪,很快召見了狄仁傑,她問向狄仁傑:”你為何承認謀反之事,是不是真有此事?“狄仁傑忙邊磕頭邊說:“臣要不承認,早已死在獄卒鞭笞之下了。”“謝死表也並非臣所作。”

武則天再殘暴,也不是一葉障目的笨人,她知道來俊臣等人不是個善茬。之所以一直沒動他,只不過是想借這些酷吏的手,剷除自己的異己罷了。在分析了狄仁傑確無反意之後,武則天免除了他的死罪,並將其貶去做了彭澤縣令。

沒有狄仁傑,恐怕大唐早亡兩百年

要說在當時的大唐,哦不,嚴格來說,是當時的武周。女皇武則天在位,想要取唐而代之,那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縱觀武則天的一生,她在感業寺出家做過尼姑,在“廢王立武”中挺過宮斗大戲,人生大落大起後榮登皇坐,身邊早已沒有可信之人。但只有狄仁傑,是個例外。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武則天將狄仁傑召回了朝廷,並恢復了他宰相的職務,成為了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雖然這次再登相位後又立了不少功勞,但跟那句延續了兩百年大唐基業的金言妙句相比,再大的功勞也不足為奇。

狄仁傑說過什麼話能有這麼大的功效?

當時,武則天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婦人了,皇位繼承人的難題不得不擺在她的面前。如果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等同於讓大唐復辟,那傳位給武氏家族的人就可以嗎?比如武家的侄子來當皇儲?事實上也不行。

她清楚的明白,武氏家族沒有她這樣的能力可以維持大周的皇位,傳給武家人,就是坐等著自己死後國家內亂。那傳給兒子李顯怎麼樣?她實在不甘心。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她唯一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就是狄仁傑。

狄仁傑想了個法子,他說:“姑侄之間,固然親近,但和母子情比起來,恐怕還是要疏遠一些。陛下為何寧可相信侄子,也不願相信自己的兒子呢?”

這一席話,擊中了武則天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她思慮再三,最終決定召回被她趕出京城的兒子李顯。不久後趕上了突厥大舉入侵,為了替兒子號召人心,為他鋪平登帝做準備,武則天先是把李顯立為太子,又讓他來出任河北抗擊突厥的大元帥。至此,李家後人繼任大唐國君,算是板上釘釘了,狄仁傑的復唐計劃,終於成功了!

4、 人生的退場

公元700年,狄仁傑仙逝。當時武則天大呼:“朝堂空也”,並下令退朝,以寄哀思。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雖然心向大唐,但他一點都沒有辜負武則天對他的信任,從來都是兢兢業業,舉賢不避親仇。和大家聊了這麼久的狄仁傑,也該瞭解到了,真實的狄仁傑遠不像影視劇裡的形象那樣會刑偵,會探案。但他卻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活躍在近千年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被大家稱之為——神探,想來這樣的誤會,其實又何嘗不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