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法·有效·有理——一所小学的“小课题俱乐部”研究探微

★欢迎老师们关注本头条号,每天分享课题论文实用资源!

☞点击加入期刊推荐专栏获取170个正规期刊精准投稿指导>>

有情·有法·有效·有理——一所小学的“小课题俱乐部”研究探微

欢迎免费加入中小学教师课题论文交流圈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有情·有法·有效·有理——一所小学的“小课题俱乐部”研究探微

当前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选题大, 概念模糊;内容多, 缺乏重点;措施少, 操作困难等。针对这一现状, 我校创办了颇具特色的“小课题俱乐部”, 从“有情”“有法”“有效”“有理”做起,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接地气”———有情

“小课题研究”是指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 针对学校教育教学领域微观、具体、应用性较弱等实际问题, 通过一位或数位教师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或几个星期的周期内, 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或规律的研究。它是相对于较长周期、群体承担、解决探究较大规模问题的课题而言的。“小课题研究”具有小、实、快的优点, 且切合教师自身实际, 但“单兵作战”的研究毕竟难见长效。我校2008年之前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只有三人, 往往无法驾驭大的话题, 也无法关注与话题相关的更多内容, 致使操作难度较大, 教师的参与兴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为了帮助突破教师研究的障碍, 为教师发展提供助力, 我校从2008年秋季起树立了“研而不乐则枯, 乐而不研则浅”的观念, 明确了“汇小课题做大课题”的研究思路, 以丰富多样、有趣可行的俱乐部活动为载体, 创办教师“小课题俱乐部”, 起草章程, 几经修改, 并经专家研讨论证后, 于2011年底被批准为省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正式开始了“教师‘小课题俱乐部’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研究”。


“小课题俱乐部”是指进行与小课题研究相关的各类愉悦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是教师以小课题研究为纽带的草根性的、非制度化的社团组织。“小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 以我校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力量, 通过一定的研究手段取得研究成果, 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通过研究, 促进教师个人达到社团组织群体专业化的成长水平, 使得学生获得主动、健康、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进而促使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教学质量获得相应的提升。


二、“走小路”———有法

立足于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扎根实践的草根性、教师非强制性参与的主动性、研究过程“短、平、快”的微观性、课题研究成果的灵活性, 我们通过“小课题”“小项目”“小团队”“小讲坛”“小沙龙”五种方法, 开展了“小课题俱乐部”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实践。


(一) 拟定校级“小课题”

2011年9月, 我校首先启动了校级“小课题”的申报工作。先由学校拟出30多个参考选题, 如“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图式板书增效’的课例研究”“小学中年级学生计算题高频率错误类型、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自主互助型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激活想象力的案例研究”等。这些小课题突出课堂、微观、现场、行动、应用研究, 深受教师欢迎, 全校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甚至个别老教师都纷纷着手申报。学校会在选题前对教师进行培训, 如宣讲申报简表填写要求、校园网选登申报表填写示例等。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 在参考选题中选取或自定研究课题, 填写选题意向表, 申报并推进小课题研究。

“十二五”期间, 我校进行了两期校级小课题申报, 每一期都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是自主性申报模式, 适用于教科研素质较高的教师;二是指导性申报模式, 主要由俱乐部骨干教师和外请专家拟出参考选题, 指导年轻教师探究某一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 打磨“主题小项目”

我校“小课题俱乐部”的主题小项目是指为实现课题研究中的特定具体目标, 以任务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活动主要聚焦常态课堂教学, 鼓励教师选择与小课题对应的教学内容, 深入钻研磨课例。

磨课例又分课前磨教学设计、课中磨导学策略、课后磨成败得失, 总结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 驱动常态教学改进。如六年级语文组四名教师同备、轮上、互听、共研一堂课, 再推举一人在全校上;低年级数学小团队教师围绕“点错成金”探索资源开发策略;英语小团队教师共研自主与合作学法与导法的高招;体育组的四位青年教师在外聘教学顾问的帮助下, 将磨课活动纳入常规教研活动中, 每周三的上午都主动承担或参与磨课活动;某教师与他校教师开展“同课异教”……各学科教师通过实践已初步形成“教、研、写”一体化三级磨课制度 (如图1) 。

有情·有法·有效·有理——一所小学的“小课题俱乐部”研究探微

图1


校级以上公开课, 全教研组参与;校内每月两次的教学问诊课, 备课组为单位相互磨课, 大组评议、打分。不同层次的磨课, 使得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默契, 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结合项目组教师的建议撰写案例和论文, 质量明显上升。


(三) 组建“互助小团队”

在关注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同时, 我们倡导组建教师互助小团队, 促进教师群体成长。自2011年9月起, 本着自愿与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组建了14个教师合作小团队, 为教师的学习研讨、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每个小团队5人左右, 一名组长。大部分教师每人参加一个小团队, 少数教师可自愿参加两个小团队。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小课题研究俱乐部特色团队填报表”, 确定团队定位、团队理念、团队愿景、团队行动、阶段安排、成果显现、团队口号等。

以“善思乐探数学”小团队为例, 这是我校小团队中的一支精英。该团队的理念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强调以“乐学善思”为核心的创新实践, 以实现“乐探”“善思”的和谐并存。如“自悟的规律真有用———小学数学《找规律》返璞归真”“求异思维让‘做中学’绽放精彩———小学数学‘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案例及反思”等课题, 都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了榜样指导作用, 成为团队成员学习交流的热门话题。


(四) 开展“至美小讲坛”

围绕我校“至美教育”的办学特色, “小课题俱乐部”每学期隔周开展“至美小讲坛”活动, 鼓励每位教师在全体教职工面前轮流作5分钟专题演讲, 讲述自己的课题研究小故事, 谈论自己对“至美教育”的理解, 总结自己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点赞身边教师研究中的闪光点……“至美小讲坛”活动求真务实, 深受教师喜爱。如范老师在“小课题, 如影随形”的演讲中说道:“1993年就踏上工作岗位的我, 之前总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五年后, 当校长问我取得了哪些成绩时, 我却哑口无言。自那以后, 我积极要求加入学校的课题组, 迈出了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从那时起, ‘小课题研究’和我真是如影随形。我研究课标、学生、课堂、教材、方法……当思考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时, 研究也不再高深莫测。”范老师通过“小课题研究”获得不断的成长, 并在2012年年底获得了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的称号。她的故事也鼓舞了许多青年教师。他们纷纷为自己制订了3年或5年的发展规划。2012年以来, 一批青年教师在省市区的论文、基本功、公开课比赛中相继获奖。


(五) 创立“研讨小沙龙”

在“小课题俱乐部”中, 最受欢迎的当属研讨小沙龙了。参与者志趣相投, 互通有无, 无拘无束。为了给教师提供更放松的研讨形式, 我们创立了网络和实体两种研讨小沙龙。

网络研讨小沙龙是立足QQ群、微信圈的网络研讨平台。如语、数、外小团队建立了学习共享系统, 每位成员都将自己的个人博客链接到负责人的博客上, 形成了一个研讨圈。这样便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学习经验、方法与心得, 如在研讨QQ群中, 鼓励每位成员每周提出一个问题, 并建立“个人问题库”, 筛选后建立“小团队问题库”, 然后所有成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讨, 有针对性, 且效率高。

实体小沙龙会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2011年至今, 先后成立的小沙龙有:“教育叙事研究小沙龙”, 集中力量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一课研究坊”, 旨在为进行课例研究的教师搭建平台;“静海班主任工作站”, 主要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研究提供场所;“学术咖啡室”, 旨在请专家为部分教师提供学术理论方面的专题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小沙龙”, 主要为30岁以下教师的快速成长建立平台。


三、“获大益”———有效

(一)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除俱乐部以外, 我们还持续优化校本研修方式, 采用了探究坊、研究社、研修班、磨课室、互助组、指导站、咨询网吧等多种方式助力“小课题研究”。几年下来,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 “小课题俱乐部”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研究课堂等方面的水平均有长进。

至2014年8月底, 我校合计申报立项的市、区、校级个人 (小) 课题共计67项;2015年11月, 申报第二期校级“小课题”结题的教师又有37人, 其中包括由7名来我校交流教师组建的“一课研究”小团队。“十二五”期间, 我们出了小课题俱乐部成果文集三部, 有效推动了教师总结“八个一”成果水平的提升。

有情·有法·有效·有理——一所小学的“小课题俱乐部”研究探微

图2

(二)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国际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小课题俱乐部”注重学习关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并将此有机融入教学与课题研究, 促进了学校个性化素质教育———“至美教育”特色的形成。近几年, 彰显全校学生核心素养的综艺成果捷报频传, 如英语“自主互助ABC”团队基于脑科学原理开展富有童趣的活动, 学生获益显著, 先后被评出几十名校级“记忆之星”;“快乐足球”团队倡导用脑踢球, 几年来近20位足球特长生被选送省市足球队与相关中学, 使得学校入选首批“阳光体育运动学校”, 还助力学校荣获区武术操、大课间活动一、二等奖;“E技促优”团队基于网络资源制作课件, 优化白板教学, 试用电子书包等成果也获得同行一致好评……


(三) 发展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还完善了“从小做起, 至善至美”校训, 初步研制出了“美的情境、美的问题、美的语言、美的生长、美的主题活动五分钟”的“至美教学”新模式。同时, 我们还开展了提升办学特色的多个特别主题小项目, 如“名桥美韵”校本教材的编撰和实施, “美的五分钟”课堂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展示, “与名师有约”“心育小论文”以及品读会等。其中的“心育小论文”项目是我校唯一一个师生共建的“长平娃小团队”特色项目之一, 该团队在专家带领下, 先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 再让他们指导学生写出心理小论文, 并参与江苏省中小学生心理科学小论文的比赛。经过该团队指导过的小论文, 获奖率高达71%。学校还把其中52篇获奖佳作编成《长平娃成长心语 (二) 》, 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和心理自助能力的提高, 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好评。2015年, 我校还成功立项了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纸塑造型的实践研究”, 把小制作和微视频融合, 让纸塑与网络结缘, 使“至美教育”办学特色大放异彩。


四、“深思考”———有理

(一) 基于自我需要, 以任务驱动研究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的内驱力来自人自身的需要。”“自我实现处于需要层次系统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包括认识、审美和创造需要。”基于自我需要的成长, 是教师个体内在的一种积极发展的历程, 而不是对外在压力的迎合。因此, 教师自发主动地参与小课题研究, 是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为内在追求的, 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之一。当教师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潜能, 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 用科研带动学习, 用任务驱动研究, 教师就能摆脱简单的重复性劳动, 发现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乐趣。


(二) 基于实现可能, 以支架助力研究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通过成人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 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 能够促使最近发展区更好地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教师的发展也是如此, 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 会表现出比单独活动更为高级的行为, 如我们采取了“专家引领”“课例研讨”“叙事反思”“专题讲座”等方式, 让教师有机会参与, 有机会表达, 有方法研究, 切实转变“一言堂”“孤家寡人”的教科研状态;采取外送教育论文参赛、“在反思中成长”教师论坛等有效“支架”, 为教师研究成果的展示提供平台, 以产生再科研的强动力, 进而产生“现实性”向“可能性”转变的巨大效益。几年下来, 学校上百篇论文的获奖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 基于群体动力, 以互助深化研究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勒温认为:“第一, 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群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 在这个动力整体中, 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第二, 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因此, 集体动力就是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与其他研修形式相比, “小课题俱乐部”中彼此熟悉、志同道合的教师聚集在一起,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环境中教师群体研究的潜能。如俱乐部的某一成员将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呈现出来, 和其他成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 能直接、高效地充实个人思想, 并深化研究。没有语言霸权, 平等互动, 有助于教师在提高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并且其独立意志和批判精神也能在研讨中得到再培养, 促使群体释放巨大的教研内力, 唤醒参与者互助互研的潜能。


“小课题俱乐部”探究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有情趣、有方法、有效率、有理念, 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加速器”。“十三五”期间, 我们将以儿童为研究主体, 启动“儿童‘小课题俱乐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 探索“在玩中研究儿童”的路径, 希望能让儿童在愉悦的成长氛围中实现自我教育。(作者:李婷)

有情·有法·有效·有理——一所小学的“小课题俱乐部”研究探微

☟点击【了解更多】手把手教你做课题+写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