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發展新動力

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工廠開始動工。馬斯克一身正裝參加奠基儀式,全程難掩興奮。早在2014年,特斯拉就有明確進入中國的想法,卻因當時正在進行的汽車稅收改革擱淺,Model S沒有得到比燃油車更低關稅的待遇。

特斯拉被婉拒的背後,既有中國汽車行業的歷史之痛,也有中國發展新能源車的決心。如果燃油車開放市場卻沒換來技術的遭遇,再一次發生在新能源車上,中國將完全失去在汽車製造行業超車的機會。

彼時的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儘管沒有實力與巨頭扳手腕,但發展潛力不容小視。相較於燃油車核心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的落後,新能源汽車核心的電池、電機、電控,中國並沒有明顯的差距。加上跟較少的石油資源相比,中國是無可匹敵的供電大國。而在2013-2016年期間,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更是獲得超3000億的補貼。

鉅額補貼完善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本土企業也在政策保護的這幾年,進一步提升了技術積累,掙脫電池密度、續航等問題的桎梏,迎來了快速發展。根據工信部目錄信息,國產新能源車最長續航里程已超700km,與燃油車相差無異。尤其是寧德時代,其生產的動力電池已經與LG、三星媲美,更被德國總理默克爾稱為“這是德國沒有的技術”,而國產特斯拉也將用上寧德時代的電池。

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發展新動力

▴多個國產零部件生產商已進入特斯拉供應鏈


隨著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穩步發展,國家開始從政策方面進行調整,特別是減少整車與動力電池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限制。這意味著本就面臨補貼退坡的本土企業,還將與造車巨頭們進行直接競爭。除去主場服務優勢外,企業的創新能力,將直接決定這場競賽的走向。

經三聚陽光知識產權查詢,2019年中國汽車專利公開量為24.3萬件,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為14949件,佔比為17.9%,實現連續三年增長。從新能源汽車領域專利的分佈來看,2019年,新能源領域專利分佈最多的二級技術是動力電池系統,佔比36%,其次是充電系統,佔比19%。因此,電池的電動性仍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研發重點。

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發展新動力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公開專利技術構成


另外,在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申請人前15名中,國內申請人共有10名,專利總數合計為4226,佔新能源汽車公開專利總量的28%。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蔚來汽車是國內申請人前3名,而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的專利公開量,已經跟豐田相差不多。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創新能力已明顯提高。

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發展新動力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TOP15


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佈的《2019汽車專利創新指數》來看,在專利創新層面,部分自主整車和電池零部件企業,已經躋身(準)第一梯隊。“自主企業專利撰寫數量、發明專利佔比、權利要求項數、說明書頁數等方面同比均有提升,顯示出專利創新質量不斷穩步提升。儘管在專利佈局方面,同比有所優化,但是車身及車身附件領域專利仍然佔比偏高,且同外企在華專利佈局質量相比,整體而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報告中寫道。

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發展新動力

▴2019年新能源領域綜合專利創新指數TOP20


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發展新動力

▴自主企業與外企企業在華專利佈局對比


綜上,自主車企想在競賽中掌握主動,就需在提升質量的同時,重視產業融合領域的專利佈局,加大在汽車產業新產業價值鏈環節的專利佈局,這些極有可能將是未來的決勝關鍵。另外,本土企業也可以推進自身的全球化專利戰略,重視公開專利對標準建立的影響,藉此來提升自身專利技術的國際影響力。

我們也相信,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高質量的競爭中,必迎來更快速的發展,誰都有可能成為汽車界的“華為”或“小米”。

不僅是新能源產業,對於很多高新技術領域來說,專利已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之一,所以專利數量的多少、佈局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

而在國際形勢多變的情況下,諸如新冠病毒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企業想立於不敗之地,並取得全新的發展,就需要對知識產權工作更加的重視。

在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之際,三聚陽光開啟了知識產權宣傳週活動,通過多場免費線上直播,為你解答新能源、物聯網等行業如何利用知識產權取得創新發展,創新企業可通過提升專利質量、加強技術成果轉化等,提高創新競爭力。關注三聚陽光公眾號,免費觀看所有直播。

參考資料:

[1]. 飯統戴老闆,無聲的較量:特斯拉入華背後的四次握手.

[2].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新能源汽車全球專利觀察》.

[3]. 恆大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19》.

[4]. 未來汽車日報,新能源汽車的隱秘王者:比馬斯克還豪橫,半個汽車圈都要看他臉色.

[5]. 人民網,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專利短板急需補齊.

[6].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2019中國汽車專利創新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