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意义到独特,古代诗歌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变化

这里是与可杂谈,喜欢可以点上方红色背景按钮加关注哦!

《回车驾言迈》里“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名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说的是,万物不停变化,出名要趁早。《古诗十九首》既有歌谣的清新明快,又有文人诗歌的精致和情感层面的深化。


从无意义到独特,古代诗歌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变化

如果把《诗经》《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看成以前中国诗歌的主要流脉,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歌谣性质,表达的是公众化的情感,有一种普遍性,缺乏个性。因为歌谣是在社会中流传的作品,要适应大多数人普遍性的情感,内容、主题会有所重复。而每一个人从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生命经历当中来写诗的时候,诗就会变得很丰富。到了魏晋建安时,开始有了诗歌的个性化。

曹植的《名都篇》修辞性得到显著提升,精致华美,歌咏及时行乐。不管外界怎么解释、演说一部文学作品,它内在的情感终究会打动读者,让其体会作者的趣味所在。诗歌也不会因为包含哲理变成非常好的诗,但有可能因此更厚重。


从无意义到独特,古代诗歌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变化

魏晋是自我发现的时代,玄学从日常的经验中讨论抽象原理,不停留在经验中,是讨论事物内在规律的一种普遍性原理。诗的特质从日常经验中产生,情感经验不能产生于抽象原理,只能产生于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语言构拟的意义世界里面,孤独是自我认同的方式,有一种自身独立性,人在世上根本是孤独、无意义的。


从无意义到独特,古代诗歌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变化

历史的意义从群体的发展来说,是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美好的未来。个人的意义是我们在历史的意义中存在的价值。阮籍穷途恸哭,无目的地驾车,到穷途哭着回来,发现世界本无意义。“日暮思亲友,唔言用自写。”通过倾吐,无聊有所解除,但孤独无法排除和承担,只能转化为无聊,到人群中说废话可以忘记孤独。


从无意义到独特,古代诗歌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变化


阮籍成长于玄学发展的背景和社会面临激烈变动的背景之中,开始渗入哲学色彩。但不能离开日常经验、情感,哲理不是哲学讲义,是生命感受;晦暗不是表面的消极。生命意义缺失时就会孤独。

陶渊明的《饮酒》中,悠然修饰的是作者或者南山,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太多的哲理性内容会破坏诗歌的美感,也就是感性特征。所有的世俗规则,都是在时间的条件下成立的。

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里,你可以感受到人本能地追求一种超越自己生命有限性的力量,精神主体与永恒绝对的自我联系。


从无意义到独特,古代诗歌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变化


南朝至唐代的诗歌艺术的发展中,诗歌不是简单的用来记载经历、抒发感情的工具,它首先是一个艺术品。寻求诗歌结构和语音的转变,是从南朝至唐代的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发展上做出的努力。诗歌或者文学在表现特定主体时,在寻求一种语言,也在改造这种语言,使得内含的潜质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文学语言。


从无意义到独特,古代诗歌结构和表达情感的变化


有任何想法,欢迎告诉我哦!来评论区留言吧!期待听到你们的看法与建议!喜欢可以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哦!你们的支持是最大的鼓励!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