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实行,寒门子弟真的和官宦子弟在同一起跑线了么?

在隋唐创立了科举制度之后,中国正式开始有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平常的老百姓从此也有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也能为官为权。当朝做官也不再是官家子弟的事了。

古代科举制实行,寒门子弟真的和官宦子弟在同一起跑线了么?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相对公平的特性,在选拔人才上的独一性,因此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刻,乃至到了今天的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都有古代科举制的影子在里面。

或许你也常常听过寒门学子出贵子的说法,意思大约是家境贫寒的人一般成绩会比较好。但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么?在古代科举制当中,官宦子弟和非官宦子弟各占多少呢?

古代科举制实行,寒门子弟真的和官宦子弟在同一起跑线了么?

随着时间的发展,朝廷对整个科举制度的设计也愈加的完善,为了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才,朝廷对那些家境贫寒,但是有能力的人也有了一定的措施,比方说会有各种的补贴,甚至发放路费等等。这一举措固然是改善了贫寒子弟的情况,但严格来说,真正也就只起到了一点的作用,平常人家和那些官宦子弟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

古代科举制实行,寒门子弟真的和官宦子弟在同一起跑线了么?

固然我们要承认,科举考试的严格保证了每个人在考试时候的公平性,不会有浑水摸鱼的情况出现。但在考试之外的外在因素可谓是相差巨大了。

我们可以先用一组数据对比一下,在清朝记录在册的状元当中,共有57名,其中官宦子弟29人,非官宦子弟的有28名,看这样子数据好像相差得不多,但是不要忘记了这非官宦子弟的人当中,需要扣除书香世家,商人,一般的农民,那么剩下的贫寒子弟又能有多少呢?

古代科举制实行,寒门子弟真的和官宦子弟在同一起跑线了么?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才出现了那些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寒门子弟所付出的努力是要远超于官宦子弟的,他们或需要白天务农,例如刘春霖,或许要给别人抄写文件,例如王杰。贫寒子弟首先需要的就是吃上饭,留住性命,之后才能考取功名。

而在这点上,官宦世家和那些富甲就没有这样的考虑,他们可以拥有更好的资源,可以接受启蒙,可以请私塾先生,这些资源上先天就拥有着巨大的优势。

并且,在记录之中,明清时期,江南这些富甲之地,出现在科举榜单上的人数常常有半数之多,至于那些贫困之地,甚至连秀才也没有。

古代科举制实行,寒门子弟真的和官宦子弟在同一起跑线了么?

所以不得不说,尽管在科举制中,朝廷在尽力的保证公正取士,其严厉程度尤过现在,但在当时那个巨大的贫富差距之下,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人来说,资源上的差异就更加的巨大了。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仍旧是当时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现如今我们也出现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题,诚然,我们需要承认贫困的人所获得的资源不比那些家境情况好的,但我们也需要知道,这样的贫富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我们的政策已经尽可能的降低这些差距了,真正决定差距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