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第一個和親公主是誰,如果呂雉不阻止會怎樣?

英東


漢朝與匈奴和親的第一位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南宮公主”,與烏孫國和親的第一位公主“細君公主”。

按照“白登之圍”的約定,劉邦準備讓的女兒魯元公主出嫁匈奴,遭到呂后的堅決反對,再說魯元公主已經與趙王張傲(張耳的兒子)成婚。

劉邦就選擇了一位宗室女扮為公主,封婁進為皇姓“劉進”,作為漢朝使臣陪同“公主”出嫁匈奴。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匈奴冒頓單于得知此消息,寫信了一封著名的“求愛信”給呂后。

冒頓單于的一封帶有挑釁、侮辱性質的來信,引起西漢朝廷上的軒然大波。

呂后與朝臣最終商議,認為漢軍還沒有與匈奴作戰的實力,呂后選派宗室女扮為公主,遠嫁匈奴冒頓單于。

從此“和親”成為漢朝與北方遊牧民族,換取和平的一項重要政策。

到了漢景帝執政時期,漢景帝選派王娡所生的“南宮公主”遠嫁匈奴軍臣單于,“南宮公主”也是第一位真漢朝公主出嫁。

南宮公主在匈奴生活多年,還為軍臣單于還生下了匈奴王子于丹。

軍臣單于死後,“南宮公主”按照匈奴的“收繼婚制”,被軍臣單于的長子伊稚斜收為閼氏。

北方遊牧地區嚴重缺乏鋅,導致婦女臨盆生產,是一件很困難又危險的事情,北方遊牧民族女性對於生孩子都心生恐懼,於是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有過生育的女性就成為寶貝。女子的丈夫死去,為了保有女子的生育能力,於是就被自己的丈夫的兄弟或兒子(沒有血緣關係)繼續生育能力,於是就產生了“收繼婚制”。

歷史上著名“昭君出塞”,王昭君就先後成為,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的祖孫三代的閼氏。

西漢王朝先後多達10位“公主”遠嫁匈奴,我們所知名字的也,只有“南宮公主”與王昭君兩人。

西漢王朝除了與匈奴“和親”之外,還與匈奴的對手“和親”。

張騫通西域後,漢武帝就聯合西域諸國共同對付匈奴。

烏孫國就其中之一,烏孫國原本在祁連山一帶生活,被匈奴人一路驅趕到西域,也就在現在的新疆瑪納斯縣至新疆伊犁草原地區。

漢武帝選派罪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以公主的身份遠嫁烏孫國的昆莫(國王,也有叫昆彌)。


高論歷史


漢朝第一個和親公主本來是魯元公主劉樂,但其實並不是。漢初,匈奴實力強大,經常侵犯漢朝邊境,燒殺搶奪無惡不做,漢朝無力和它對抗,只能死守。

劉邦聽從手下的建議要和匈奴和親,把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冒頓,而當時魯元公主已和趙王張敖有婚約,幸虧呂后勸說才讓劉邦打消了這個念頭,改派了一個宗氏女冒充公主嫁了過去。

真正的第一個和親的公主應該是江都王的女兒劉細君,劉細君是漢武帝兄弟江都王的女兒,江都王謀反被殺,當時劉細君還小逃過了一劫。當時匈奴雖然被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打殘,但還有一定的實力,為了制約匈奴,派劉細君遠嫁烏孫。





魯江散人


漢初與匈奴和親史事見於司馬遷《史記》中。在匈奴問題上劉敬和親的建議與司馬遷反戰態度契合,這應該是司馬遷推崇劉敬的最主要原因。司馬遷十分推崇劉敬,會影響到他對劉敬相關事件的取捨,會使他更容易相信一些誇大或虛構劉敬相關事蹟,其中就包括建議魯元公主和親一事。

一、歷史背景

西漢和親開始於“平城之圍”。漢高祖和匈奴的和親是被動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滿了屈辱性,是為了發展自保的一種行為,所以西漢政府積極推動和親,而匈奴是接受和親者。關於當時和親政策之所以能夠實施的背景,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從西漢方面來看,西漢政權建立之初,經歷了秦的暴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經濟非常困難,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當時的西漢社會“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內部經濟發展的舉步維艱,使得西漢政府沒有精力和能力應對外部匈奴南下侵擾。在軍事力量無法抗擊匈奴侵擾的時候,西漢政府就提出了和親政策,希望通過和親緩解和匈奴的關係,保護北方邊疆安定。

二、《史記·匈奴列傳》與《史記·劉敬傳》所載和親次數不一致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劉敬和親有兩次,而《史記·劉敬傳》中劉敬和親的記載僅有一次。正常情況下,《史記·劉敬傳》是最應詳細記載劉敬生平事蹟的地方,應該以劉敬列傳為準,漢高祖時期只有“漢七年”的一次和親。

三、魯元公主是否曾作為和親對象?

《史記·劉敬傳》記載劉敬建議高祖以魯元公主為和親對象,高祖已經同意,後因呂后不捨日夜哭泣而改“取家人子”。一些學者注意到魯元公主早已嫁給了張敖為趙王后,不可能作為和親對象,認為以魯元公主為和親對象,“此事未可信”,必非事實”。不過存在另一種可能,因為張耳死於高祖五年七月,張敖在高祖五年八月立為趙王。此時張耳屍骨未寒、高祖正帶兵征戰,必無暇嫁女於張敖,魯元公主高祖五年嫁於趙王敖實屬不可能。魯元公主既然沒有嫁給張敖,那麼將其作為和親對象也就符合情理了。

四、高祖五年“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再解

通常將其解釋為“高祖五年,張敖立為趙王后,然後迎娶魯元公主為王后”。但這並不準確,在張耳去世之前,趙王后應是張耳妻子。張耳去世之後,張敖立為趙王,原趙王后成為趙王太后,張敖妻子成為新的趙王后。呂后在封張敖與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元王時,“封張敖他姬子二人”為侯,可知張敖除了魯元公主外,還有其他妻妾。張敖立為趙王時,魯元公主是趙王后最強但並非唯一人選。“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並非此時迎娶魯元公主之意,而是將原來作為妃子的魯元公主冊立為趙王后。

五、結語

由此可見,魯元公主作為第一位和親的公主一事存在很大的疑點。司馬遷在撰寫《史記·劉敬傳》時,收集的資料中包含了一些當時社會傳言。由於司馬遷特別推崇劉敬,尤其是在匈奴問題上特別推崇劉敬的和親策略,故而採信了一些誇大或虛構劉敬事蹟的傳言,從而造成一些事實的矛盾。第一位準備送去和親的公主並非魯元公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