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習最大兩個習慣誤區,千萬別踩

孩子學習很刻苦,為什麼成績就是提不高?這大概是大部分家長的困擾,明明是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老師,學習同樣的知識,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就是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呢?

每次輔導孩子作業,不是雞飛狗跳,就是傷筋動骨。

這是為什麼?

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

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會受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影響,其中習慣佔有重要的位置。

小學是學習習慣的養成期,家長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往往一不小心就走進了教育的誤區,這很容易會影響孩子之後的發展,從此和其他孩子拉開了差距。

誤區一:自由放縱

好的學習習慣是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經反覆練習和糾正才得以形成的,而不良習慣卻是在平時的自我放縱和家長的“姑息”下才養成的。

部分家長,可能對某些教育觀念理解出現了偏差:

一提到“張揚個性”“釋放天性”就認為對孩子要少約束,少管教,從而放縱孩子的惰性,學習也一落千丈;

一提到“快樂學習”就認為只要是孩子不喜歡的就不逼著他去學,於是對孩子一再讓步,於是孩子一事無成。


誤區二:包辦所有

孩子應該儘早培養獨立能力,而不是事事依賴父母。

有部分父母總是過分的關注孩子:書包替孩子背,水替孩子倒好,書桌替孩子收拾,鉛筆替孩子削好,然後坐在一旁看著孩子寫作業,一旦發現有錯字或不工整的字馬上用橡皮擦掉……

這樣的陪伴往往換來的是什麼?

孩子抱怨學習累,無主見,注意力不集中,一旦家長不在旁邊就做各種小動作。

一、二年級是轉折期,應該怎麼做?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期,也是人生道路的又一個重要轉折期,尤其是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這段時間,他們逐漸由依賴父母向依賴教師和自我過渡,說話也從“媽媽說”逐漸轉變為“老師說”“書上說”。

因此,把握這個關鍵時期,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到中高年級甚至中學時就會格外省心省力。

☑ No.1有計劃有準備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引導他們對時間有概念,瞭解如何制定一項計劃。 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個表格,或者買個現成的白板表格貼在冰箱上,跟孩子一起商量一天的安排。

如果傾向給孩子較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如先讓他訂一個小目標。

小學學習最大兩個習慣誤區,千萬別踩

☑ No.2平時積累很重要

當孩子們上一年級時,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掌握程度幾乎相同,但三年級之後差距卻慢慢擴大了。

為什麼?

每個人都知道,幼苗在播種時的區別並不大,決定它們是否能從地上爬起來長成參天大樹的關鍵因素是樹根。平時的課外積累,構成了幼苗的根。

在《中國詩詞大會》“飛花令”環節一戰成名的武亦姝,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但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文采超群的武亦姝,竟然是個理科生,而且考取了清華大學。

在不少關於武亦珠家庭教育的文章中,幾乎都能發現這樣一個點:她的父母會放下手機陪她一起學習,有文章特別提到她的父親,下午四點半之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兩個孩子。

當父母丟掉手機好好地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的“基礎”就會繼續發展,當根系龐大時,生長就會遵循自然規律。


小學學習最大兩個習慣誤區,千萬別踩

☑ No.3注重學習梳理

鞏固知識,固然必要。但同時,給孩子梳理知識的結構也不可或缺。

學習是要講究方法的。

學期開始,應該引導孩子從教材的目錄學起,讓孩子對全冊教材有個整體瞭解。平時在每個單元開始之前,先將短期內將要學習的內容瀏覽一遍,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心中會有個前後聯繫的意識。

如果家長在時間和方法上有所缺失,不如試試藉助老師的專業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