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提到現代文學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作家是很難跳過去的,他就是出生於1949年的陝西作家路遙先生。

作為一位現實主義風格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基本上貫徹了這麼一個宗旨,那就是關注於身邊事,關注時代洪流裡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而其中尤以《平凡的世界》這一部達百萬字之多的史詩鉅作為典型。

今天我們不從宏觀的角度去評判這一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鉅作到底對於現在的年輕人有什麼啟示意義,而單從路遙先生筆下的愛情和悲劇關係的角度,去簡單探討一下這本《平凡的世界》的文學魅力。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柏拉圖式的愛情觀!

文學家的精神世界,一向都是純粹的,乾淨的,特別是那些集大成者。

而路遙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他心中的那份純粹,那份乾淨,反映到筆下,就成就了《平凡的世界》裡這三對“柏拉圖式”的愛情!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第一對理想式的愛情觀:大概就是孫少平和田曉霞的精神愛情。

這一對男女主人公愛情的起因,就是因為兩個人在精神世界的共鳴,就是因為兩個人在某些方面的志同道合。

而這種純粹的愛情觀,是擯棄了一切外在的因素的,比如身份背景,比如經濟條件,比如生活習慣。

甚至可以說,從一開始,路遙先生在創造孫少平和田曉霞這一對純粹的戀人時,就是按照理想化,就是按照標準化的模式,在填充,在塑造。

從全書中,我們也甚少看到田曉霞和孫少平有過別的生活化的場景,多數時候,他們都在談論文學,多數時候他們都在談論詩和遠方。

而這種去掉生活化場景,去掉生活瑣事的愛情,對於一個有著真實生活經歷的讀者來說,其實是不能忍受的,但是如果這樣的愛情觀,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出現在文學創作之中,倒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

畢竟文學創作,本身就是在把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合理化。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第二對理想式的愛情觀:是孫少安和秀蓮嫂子。

對於這一對愛情的結構塑造,路遙先生其實是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的,很多接地氣的生活細節的。

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能從行文之中看到,路遙先生對於這一對愛情,還是加入了理想化,甚至絕對化的元素。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邏輯,就是在孫少安去山西的時候,就因為他看起來能幹活,就因為他為人踏實。

所以秀蓮就不顧一切,跟著孫少安回了家,就不顧一切和他走到了一起。

這種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愛情故事,有,但是極少,特別是在那個並不算開放的年代,更是稀有。

而路遙把這種浪漫主義情懷,投射到秀蓮嫂子這一個農村女人身上,我認為其實就是他心中對於理想式愛情的一種投影。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第三對,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對:李向前和田潤葉的愛情!

雖然本書濃墨重彩介紹的還是孫少平孫少安兩兄弟的愛情和奮鬥史,但是在我看來,李向前和田潤葉這一對糾葛的愛情,才是路遙先生最想突出的主流。

因為他們這一對愛情,確實足夠具有戲劇色彩和張力。

從一開始田潤葉心裡只有孫少安,乃至於嫁給李向前以後,雖然她們有了夫妻之名,卻始終沒有夫妻之實。

再後來,李向前出車禍,田潤葉因為可憐李向前而選擇了迴歸,選擇了盡到一個作為妻子的責任。

這種從不情願,到願意,這種從不願意有身體接觸,到後來的悉心照顧,甚至有了娃。

這種情感過程的轉變,其實也是對於愛情理想化,對於婚姻絕對化的一種典型投影。

畢竟這樣的愛情轉變,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很難遇到,也是很少出現的,而路遙先生將這樣理想化的婚姻觀和愛情觀,展現在我們面前,其實就是在向我們展示一個理想化的文學世界。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路遙先生為什麼要親手殺死自己的理想愛情呢?

通過前文,我們已經基本知道了,在《平凡的世界》裡出現的三組愛情,都是某種意義上的理想化愛情,也是路遙先生通過文學筆觸,為我們精心構造的一個理想世界。

但是為什麼到了小說末尾的時候,路遙先生卻又親生推倒了自己構造的一個理想世界,親手殺死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愛情呢?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其實無外乎下面這兩個原因:

1,文學故事起點可以是純粹的,但是落腳一定要面對現實。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特別是作為一部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的現實題材小說,在文學創作開始的階段,我們可以理想化。

比如給孫少平這樣的窮小子安排一個官二代的千金小姐,比如讓孫少安這樣的窮小子白撿一個賢惠媳婦,這都是符合文學創作的要求的。

但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特別是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小說,更應該訴諸於讀者,更應該啟迪於後人的應該是現實意義,應該是現實矛盾。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而正是基於這一個要求,所以後面路遙先生安排了田曉霞在救人的時候,被洪水沖走,在孫少安的磚廠建成的時候,秀蓮嫂子卻得了重病。

這都是合情也合理的,甚至在最後路遙先生選擇了讓孫少平這樣的青年,娶了一個寡婦,這本身就是路遙先生在告訴我們現實是什麼,現實就是過日子,現實就是找一個賢惠的婆娘。

而和田曉霞的理想式愛情,本身就是站不住腳,本身就是隻存在於理想的世界之中的。

甚至可以說孫少平夢見飛碟,都是一種對於理想和現實做出的抉擇,和田曉霞在一起本就是大夢一場,從來如此。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2,偉大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悲劇!

其實,如果我們熟讀各國偉大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發現這麼一個現實,那就是真正流傳下來,真正被人銘記的文學作品。

無一例外,都是以悲劇結尾的。

而這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的同理心,讓他們對於悲劇更有記憶;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人對於美好事物都有極高的嚮往,而親眼看到美好坍塌,這種強烈的刺激感和衝擊感,更是能讓人記憶深刻。

所以在構造理想化愛情,在塑造理想化人物方面,路遙先生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但是人物有多美好,愛情有多純粹,其實也預示了最後的結局,其實也預示了最後的結果有多悲涼。

特別是在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如膠似漆的時候,突然選擇了讓田曉霞這個人物死亡,這種突然的,強烈的衝擊感,確實能營造出一種意外的悲劇色彩。

而秀蓮嫂子的悲劇也是如此,從嫁給孫少安的一貧如洗,到一點一滴的紅磚白瓦,苦是她受的,福她卻沒有享到。

這種遺憾之美,這種悵惘之美,可以說就是為什麼《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偉大,之所以會被無數年輕人悵惘至今的主要原因。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平凡的世界》的侷限性!

雖然在前文中,我給予了《平凡的世界》這部文學作品極高的評價,但是在某些方面,《平凡的世界》確實還有侷限性。

第一,在人物塑造上面,過於臉譜化。

在《平凡的世界》裡,我們會發現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樣一個群體,那麼他們的形象,以及心理特徵,幾乎都是一個模子裡刻畫出來的。

最明顯的就是孫少平和孫少安兩兄弟,農民出身的他們,不管是面對什麼人,不管是面對什麼事,他們身上都始終表現著一種農民式的善良和淳樸。

而我並不是反感這種心理特徵,只是覺得在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在人物心理的多變性上來看,始終單一了一些,始終臉譜化了一些。

特別是孫少平的同學金波,他的人生經歷,他的愛情故事,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孫少平和孫少安愛情故事的一個翻版。

甚至在路遙另外一部小說《人生》中,出現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其實也是這樣的性格和形象。

同樣的性格特徵,同樣的愛情故事,這種臉譜化的人物塑造上,可能是路遙先生所有文學作品之中,都忽視的一個地方,當然也可能這就是路遙先生的寫作風格,這裡不加人深入評價了。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第二,愛情主旨方面確實過於崇高!

全文,列舉了很多崇高的愛情觀,但是一言以蔽之,這些愛情,都是理想化,都是不接地氣的愛情觀。

而作為一部《平凡的世界》,不應該僅僅只盯著一份“理想化”的愛情不放手,不應該只抓住一份“絕對化”的愛情不鬆手。

“平凡的世界”中愛情觀應該也是多層次的,也應該是多角度的,應該是各有各的風景,應該是各有各的糾葛。

比如王滿銀和蘭花的愛情,本應該是有別於孫少平和孫少安的一種現實愛情觀,也應該是本文真正的亮點和特色之處,可是作為作者的路遙卻並沒有用過多的筆觸去描繪這種“現實的愛情”。

而在小說結尾,失去田曉霞的孫少平選擇了和惠英嫂子在一起,選擇了和她一起生活,這應該也能看出是路遙對於“愛情”這個主旨多樣性的一種補充和交代,只是應該再加點筆墨去豐富這個多樣性的愛情時,路遙先生卻選擇了戛然而止,現在看來也很難說不是一種遺憾。

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大多數愛情都以悲劇結尾?

話說回來,作為一部字數達百萬之多的史詩鉅作,路遙先生能夠用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作為一個切入口,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偉大時代的宏大篇章,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

特別是能夠通過小人物的人生遭遇,帶我們這些後輩去觸碰上一代人的奮鬥史,上一代人的愛情觀,這也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

而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最後這部《平凡的世界》能獲得茅盾文學獎,還被評為中國100年以來最好的十部文學作品之一的主要原因吧。#相信閱讀的力量##423知識節#


Ps:分享是一種美德,如果你喜歡我們文章的內容,可以點擊右下角將它分享出去,也可以留言評論,讓更多人知道你的想法。當然,最主要的是:不要忘了關注哦。我們會不定時的抽取互動、留言最頻繁的粉絲,贈送小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