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深圳樓市長效機制 終於出爐了!

1st

大家想一想,如果深圳樓市沒到騎虎難下的這個地步,蛇口某豪宅盤會被鎖盤嗎?

估計很多人認為應該不會。

這說明什麼,人為製造“日光”是公開的秘密(很多城市都如此,不唯獨深圳),包括今年3月3日開盤的萬科星城,鋪天蓋地的說“日光”了,實際情況怎麼樣呢?

萬科星城本打算3月13日晚上(星期五)線上開盤,但由於推盤量大、蓄客不足。為製造開盤熱銷,又增加了週末兩天蓄客,3月16日晚上線上開盤。

按照獲批銷售的1801套單位計,開盤銷售率是16%。按獲批銷售公寓1194套計,開盤銷售率是24%。並不是傳說的開盤售罄。

當下的深圳,商品房已經成為一個容易操控的“小盤股”。

任何一個項目、任何一個片區,甚至全市,只要開發商(或掛牌業主)、中介、自媒體策劃一下,價格就能拉起來,然後藉助烘托出的漲價氛圍,讓無知的跟風投資客和“剛需”接盤。

近期,深圳掛牌量明顯攀升,其實就是莊家賺夠了,要出貨。

若不是這次政府祭出“暫停網籤”這個殺手鐧,下酒菜們排著隊進場了。

深圳樓市長效機制,終於出爐了!

2nd

再說“喝茶費”的問題,這不是一兩個項目的問題了。

當下,凡新盤,必倒掛(新房價格低於二手房價格)。

即使新房價格比周圍二手房價格高,但開發商絕不會降價(好不容易申請到的審批價格,怎麼能降呢?)。

怎麼辦,那就做出“倒掛”來,讓市場一致認為,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倒掛了。

手段就是,開盤前,讓中介渠道說服周圍二手房業主提高掛牌價。

然後,自媒體就出場了:這個新盤的價格低,大家快來買吧!當下的深圳二手房業主,應該是全國千千萬萬業主中最聰明的,懂得自家資產如何運作,如何抱團把價格拉上去,把未來要漲的價格,一步漲到位。套路就是荒謬的“明學”,我覺得我的房子值多少錢(而不是你認為的價格),那就應該賣多少錢。

二手房價格拉高了,不僅新房熱賣,還能創造出“茶水費”的空間,這個從天而降的餡餅,當然是中介、自媒體、開發商一起分享嘍。

所以,就出現了2019年底恆裕濱城2期“暴力漲價”的現象。當下,二手房成交價格在6.4萬,但掛牌價格漲到了7.2萬元,同比上漲了15%。

深圳樓市長效機制,終於出爐了!

3rd

本來,因疫情延後的需求,3月份釋放完之後,市場會平穩下來。但“資金暴力、價格操控、拉高出貨”的打法下,加上充裕的資金這個推手,市場情緒就被完全激發出來了。

所以,當下的深圳二手房市場,已經完全失靈了。必須要以強力的行政手段介入,才能避免其飛出宇宙。

非常規時期,非常規舉措。

凡是前期漲得比較快的區域,寶安、南山、光明,二手房指導價提前佈下。

不能超過20萬,不能超過6.3萬,別和我談合理性的問題,現在是“以暴制暴”。

也不要談什麼供求關係緊張。只要投機炒作控制住了、資金控制住了,供應還會緊張嗎?

深圳樓市長效機制,終於出爐了!

特殊時期,特殊政策。

捂盤惜售的,敢收喝茶費的,喝完茶就敢讓你交罰款;用經營貸來買房的,馬上收回;中介和銀行作奸犯科的,嚴懲不待;敢掛高價的,暫停你的網籤。試想,資金都往樓市跑,本就在掙扎線上的中小微,復工復產還有希望嗎?

所以,這觸犯了原則紅線,非惡懲不行。

4th

當然,壓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讓掛20萬/平米,都貼著19.9萬走。你看,市場還是很頑固。

當下的深圳樓市,讓管理者有兩個全新的認識,一是深圳樓市的特殊性;二是原有的調控政策,必須要革新了。

怎麼辦?兩步走、長短結合。

一是二手房指導價,這個政策正在緊鑼密鼓地醞釀中。筆者是很贊同的,在片區評估(服務於二手房徵稅)的基礎上,以片區為單位,發佈指導價。只要這個指導價可控,就錨定了整個片區的價格,抱團漲價、暴力拉昇的邏輯,土崩瓦解。

二是房產稅。本來,對房產稅落地的問題,我是比較謹慎的,畢竟“立法先行”嘛!但是,深圳樓市的現狀,給管理層上了一課。全國樓市靜悄悄、大灣區樓市靜悄悄,唯獨深圳樓市是個例外。

說明了什麼?

當下的深圳樓市,不以猛藥,難去其疾。深圳商品房的金融屬性、資產屬性最強(沒有之一),房產稅就是應對資產價格暴漲、抑制上漲預期的最佳手段。

國家批覆的深圳打造先行示範區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率先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而且,深圳也有特區立法權,完全可以藉此次機會,按照充分授權的推進原則,在深圳率先推出房產稅。

近年來去槓桿、毛衣戰、企業外遷、高成本等,深圳財力大不如從前,這個大家都清楚。未來,不管是補上教育醫療的短板,當大灣區的“帶頭大哥”,還是與周圍城市互聯互通,抑或是搞科技創新(比如建設光明科技新城),都需要錢。

當下的深圳高房價,儘管有炒作的成分,但也是深圳快速成長的紅利反射。

將這個紅利反哺深圳實體經濟,反哺到基礎設施建設,反哺到科技新城建設,反哺到人才引入和人才住房,這就是長效機制。

深圳樓市長效機制,終於出爐了!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