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親赴險地,壯烈殉國,難以明言的隱衷是什麼?

作者:忘情

1940年夏,全年抗戰進入第4個年頭,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張自忠親赴險地,壯烈殉國,難以明言的隱衷是什麼?

侵華日軍

在歐洲,德軍橫掃西歐,法國投降,英國節節敗退。這兩個傳統強國均無力也無心支持中國抗戰。美國在遠東名為中立,實則對日照常輸出軍需物資,客觀上支撐著日本的軍事經濟。蘇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逐漸降低了援華力度,並開始與日本接觸。曾一度對華抗戰持同情態度的德國,出於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不僅停止了對華軍售,而且利用其在中國多年經營所形成的影響力,極力遊說蔣氏與日本媾和。

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侵華日軍把重點放在誘降上,同時在正面戰場上保持壓力,以配合日本在港島與蔣氏代表秘密接觸的“桐工作”。在日本的全面軍事進攻、誘降和經濟封鎖下,一時人心躁動,各派力量對抗戰的態度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以汪氏為代表的親日派勢力公開降日,於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了偽機構。大批蔣軍搖身一變,成了偽軍。以蔣氏為代表的親美英勢力雖未公開對日投降,但對抗戰前景愈加悲觀,積極醞釀對日妥協。

張自忠親赴險地,壯烈殉國,難以明言的隱衷是什麼?

日軍碉堡

1940年5月1日,侵華日軍發動了自武漢會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棗宜戰役,旨在攻佔宜昌,扼住入川的咽喉要道,直接威脅重慶。5月3日,南線日軍第13師團攻佔襄河東岸的長壽店,並繼續北上,與攻克泌陽南下的北線日軍第3師團,以及實施正面進攻的日軍第39師團和池田支隊形成呼應之勢。

5月7日晚,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不顧眾將勸阻,堅持東渡襄河,親自督導屬下各部攔截北上的日軍第13師團,意圖恢復河東陣地。主將親臨前沿險地督戰,這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上是非常罕見的。從理論上說,集團軍司令部應該展開在能穩定指揮全局的安全位置,完全沒必要犯險。但是,仗打到1940年,蔣軍內部戰意動搖,反映到戰場上,便是各派系抵抗意志普遍不及全面抗戰之初。張自忠名為第33集團軍總司令,但棗宜戰役打響後,撥歸他指揮的江防軍各路人馬皆非其基本部隊。出身西北軍雜牌的張自忠,為洗刷“七七事變”前後被人指責為漢奸的屈辱,對日作戰一貫不遺餘力。但在1940年5月那樣的大環境下,他除了以身犯險,還能有啥招數能讓歸其指揮的非基本部隊賣力作戰呢?

張自忠親赴險地,壯烈殉國,難以明言的隱衷是什麼?

事實證明,張自忠親臨前線,對部隊士氣的鼓舞及各部隊長官的鞭策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一度危急的河東局勢,明顯穩定了下來。不過,從5月11日開始,日軍第13、第39師團調頭南下,集中力量對付張自忠部署在襄河以東不足2萬人的部隊,局勢又開始惡化了。

張自忠的指揮風格硬朗,強調死打硬拼,但卻失之於靈活。面對上峰要求力保河東陣地的死命令,張自忠沒有集中手頭本就不夠雄厚的力量打敵一路,而是分兵禦敵,犯下了兵家大忌。屋漏偏逢連夜雨,蔣軍的密碼被日軍破譯。對張自忠防禦部署瞭如指掌的日軍,集中兵力直撲張自忠的第33集團軍指揮部。任憑張率部如何輾轉騰挪,都沒法甩開追兵。

張自忠親赴險地,壯烈殉國,難以明言的隱衷是什麼?

戰至5月15日,張自忠部署在河東的各部雖然仍在勉力支持,但防線已經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喪師失地只是時間問題了。這時候,如果張自忠率部退回襄河以西,將水障留給補線線越來越長的日軍,待日軍因補給困難而戰力銳減之際,適時發起側翼反擊,恢復戰前態勢並非難事。薛嶽在湖南屢試不爽的“天爐戰法”,本質上就是這種利用日軍後勤極限,先節節抵抗,逐次後退,再發起側翼反擊的戰術。

令人惋惜的是,忠勇張自忠,但卻放棄了率部撤回河西重新佈防的最後機會。當然,他作出如此選擇,還有一種可能,是生怕自己一撤,難免讓人心浮動,兵敗如山倒後,恐怕局面更加難以收拾。

張自忠親赴險地,壯烈殉國,難以明言的隱衷是什麼?

5月15日晚間,張自忠身邊僅剩1500人左右,被5000餘人的日軍堵在南瓜店以北的小山村溝沿裡。此時,張自忠實際上已經無法履行對第33集團軍的指揮職責了。他除了給蔣氏發電報呈報戰況,電請駐防樊城的桂系第11集團軍火速來援外,就只有鼓舞將士與敵血戰到底一途了。

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這一仗其實是沒有任何懸念的。張自忠及眾將士在絕境之中,決心以死報國。5月16日15時許,身邊已沒剩幾個人的張自忠,親自提槍上陣,與蜂擁而來的日軍廝殺。不久,他身中數彈,右胸洞穿,血如泉湧。彌留之際,張自忠對身邊的人說:“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你們快走!”

張自忠親赴險地,壯烈殉國,難以明言的隱衷是什麼?

張自忠在抗日戰場上一貫忠勇,可謂有口皆碑。這一點,甚至贏得了日軍的敬重。日軍第39師團師團長長村上啟命令軍醫,用酒精將張自忠的遺體仔細擦洗乾淨,用繃帶裹好,莊重收殮入棺。

張自忠殉國消息的傳來,舉國哀悼,哀榮備至,再無人懷疑張自忠是“漢奸”了。張將軍若在天之靈有知,也當含笑九泉。讓人痛惜的是,如果他留得有用之身,在抗日後期再多出些力,豈不更佳?從這一角度而言,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的背後,有難以明言的隱衷,著實令人扼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