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窮說一一從李白的兩首大鵬詩說起

君子固窮說一一從李白的兩首大鵬詩說起

李白(圖片來自網絡)


近來翻閱太白詩文集,偶然看到他的《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是太白奮起餘威,筆力萬鈞的一曲臨終絕響,大鵬中天折翼,太白壯志未酬,垂死之際,定是無限悲愴遺恨的。讀罷這詩,不禁想起他的另一首大鵬詩,作於二十歲時的《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由於這兩首詩均是太白以大鵬鳥自擬,再加上他四十二歲重寫的《大鵬賦並序》,以至後代研究者一致認定大鵬鳥就是李白的人生圖騰。很多人在讀這兩首詩時,往往把重點放在大鵬鳥上。

不過這兩首詩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均用孔子典故來結尾。如果這兩首詩寫於其他時間,也就不覺得有什麼特殊的。恰恰就是它們被創作相差四十年,一首寫於太白初出茅廬時,一首寫於臨終之際,內容同樣是大鵬鳥和孔子,真可謂“有始有終”啊。正是這有始有終,才引出了我的一段想法。

太白生於追求建功立業的盛唐,年輕時就懷抱“濟蒼生,安社稷”的凌雲壯志。《上李邕》就是作於年輕氣盛的弱冠時候。不過在其追求抱負的路上卻一直不盡人意,鬱郁不得志使他愈加自負自傲。雖然他後來重寫的《大鵬賦並序》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情緒,但是他的人生抱負卻是堅定不移的,不然他也不會晚年還加入永王幕府,也不會臨死時又賦大鵬詩,追念夫子。一個人經歷過種種磨難困苦,但臨終時還是不忘一生的追求,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執著啊。這讓我想起孔子在絕糧陳蔡時回答子路的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是的,君子固窮,也許這是李白矢志不移的最好解釋。

君子固窮說一一從李白的兩首大鵬詩說起

絕糧陳蔡(圖片來自網絡)


窮,可以做山窮水盡解,也可以做極端困境解,也可以做窮極一生解。君子能在以上幾種情況下堅持信念和操守,這是需要發多高遠的宏大志願啊。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正因為兼具了君子固窮的品質,他們的故事才那麼令人可歌可泣。像孔子,一生志在復興禮樂,推行仁德的思想,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多次面臨生死,依然義無反顧,直到西狩獲麟時無奈悲泣“吾道絕矣”已是不久於人世時。曹操戎馬一生,四處平叛,剿滅篡逆,以周公輔周之志自詡,雖然兵敗赤壁,但終其一生無人敢再行篡逆。諸葛亮頻頻興兵討魏,企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其未必不知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然始終堅守對先主的承諾,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蘇軾從年輕便有“筆頭千言,胸中萬卷,致君堯舜”的志向,雖然一生遭貶謫,雖然有寄心佛道的歸隱意向,然而北宋士大夫兼濟天下的使命感使他至死不捨仕進。

君子固窮說一一從李白的兩首大鵬詩說起

蘇軾(圖片來自網絡)


以上事例,均是君子固窮的典範,但是君子何以能固窮呢?難道是經歷不夠艱難不足以動其心?難道是力量沒有完全喪失還妄圖東山再起?還是冷水潑得不夠徹底不足以澆滅滿腔熱火?我想應該不是吧,人再堅強也有脆弱的時候,面對艱難困苦難免會垂頭喪氣,面對多重打擊難保不心灰意冷,單純的君子固窮必定容易鬆動的。塾不知有些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及,有些信念是逆勢而為,有些願景是鏡花水月,但是使人義無反顧,孜孜追求的動力就是希望。

對,君子固窮的動力就是希望。夢想遙不可及但是能趨近之,這也就是巍巍華夏,上至五帝,下至明清,只有以死殉功業和國難,無人為個人理想幻滅而自殺的原因。在堅持道義的過程中,痛苦和虐心總是相伴始終,反抗和衝撞如影隨形,人世間眾多悲劇也就因此而誕生,而悲劇能摧毀意志不堅定的人,卻摧毀不了勇於懷抱宏大志願的人,因此固窮的人身上便多了一層悲壯蒼涼的氣概。孔子道窮,曹操力窮,諸葛亮勢窮,李白志窮,蘇軾仕窮,然而始終不離不棄,不偏不倚,苦心孤詣,正是源於心中希望之燈不滅。正如王渤所說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即使折翼,也要掛於扶桑枝上。

君子固窮說一一從李白的兩首大鵬詩說起

鵬鳥(圖片來自網絡)


因此我敢斷言,太白的大鵬不是莊子那逍遙自在的大鵬,而是鴻鵠之志,建功立業的大鵬。因為君子固窮,太白在臨終前才深深體會到孔子道絕之嘆的無限悲痛之情,人在彌留之際,一生往事會滑過眼簾,當那一首《上李邕》湧上眼前時: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太白應該會瞑目吧。

——2016.10.03

(本文為個人想法,若有不對之處,請不吝賜教。若有其他想法,歡迎交流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