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原著史诗小说,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力量、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无回报的爱、牺牲、激情、救赎和革命精神,它是西区最激动人心和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剧之一。这部音乐剧自诞生至今,长盛不衰,近四十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三、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历史与影响

我们首先来了解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简史和影响。最早版本的《悲惨世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欣赏到的英文版本,而是1980年由勋伯格和鲍伯利所创作的法语版,但这一版在巴黎上映之后并没有非常成功。1982年,出现了另一位关键性人物麦金托什,也就是在上篇中提到的英国制作人,他很有眼光,决心把《悲惨世界》搬上更大的舞台,于是他们三人合作把原版改编成了现在的英文版。

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年轻的勋伯格、麦金拖什、鲍勃利

1985年,英文版《悲惨世界》在伦敦西区的巴比肯剧院正式首演,一举获得了成功,在2004年移至皇后剧院,上演至今。1987年,《悲惨世界》登录百老汇,同年获得九项托尼奖。简单介绍一下托尼奖,它在美国戏剧届,相当于电影届的奥斯卡奖,是百老汇舞台剧界最高荣誉奖,也相当于英国戏剧届的奥利弗奖。

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2002年《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中国大陆区的首演并连演22场,十分火爆,成为第一部进入中国的经典音乐剧。因此《悲惨世界》不但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票房与口碑都非常好,被公认为四大音乐剧之一,而且对于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也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国音乐剧的大门。

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上海大剧院

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悲惨世界》的全球影响力


四、《悲惨世界》音乐剧与原著部分经典片段的对比与赏析

我们如果想要系统地赏析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艺术价值,可以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价值,以及舞美和灯光的运用这五个方面进行。而本文将从文学和音乐两方面,选择了两个极具戏剧张力的音乐剧曲段进行简单赏析。

第一个音乐剧选段《阿让的独白》,是冉·阿让因偷了银烛台被捕,却被米里埃主教解围救下之后的一段内心独白

以下我选取的原著相应的一些片段,可以发现,雨果运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冉·阿让在逃走的过程中,内心的剧烈搏斗和厮杀:开始时怒不可遏,后来为恶的决心动摇反而感到不安,到最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无赖而心碎,开始下定决心痛改前非。

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原著选段

在《悲惨世界》原著小说中,雨果的心理描写有很强烈的主观特征。这几个选段也是如此,在表现冉·阿让内心世界变化的时候,基本上都采用旁白的形式,而人物的内心独白很少;并且雨果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剖析冉·阿让的心理,比如“大家知道,让·瓦让从主教家中出来时,他的思想已不是从前那样了”,“在此,我们要把前面说过的问题再提一下”,“有一点可以肯定,也是他未曾料到的,那就是他已不再是从前那个人了”。这样做作者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但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比较难分清哪些是雨果的,哪些才是冉阿让的。

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音乐剧歌词

而音乐剧中这一曲段直接以《阿让的独白》作为歌名,很明显词作者对原著进行了改编,使歌词完全从冉·阿让的角度,展现他内心挣扎、反思、彷徨、愤怒、内疚等复杂的情绪。

但大家也能发现,对比原文,歌词字数要少的多,但反而更有利于观众理解人物情感了,当然这与旋律和演员的演唱有很大关系,但也体现出这部音乐剧的文学价值:歌词十分简洁、易懂,大部分乐句都由三到七个词组成,并且非常口语化(大家看这首歌的歌词也能看出来,乐句很短,而且用词很口语化),这使得观众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更难得的是,歌词虽然非常朴素无华、简洁通俗,却蕴涵着诗情与哲理,传递、抒发出人物真挚、深沉的情感,并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冉·阿让是音乐剧中的主线人物,饱经人间疾苦,深切体会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这些都曾令他一度自暴自弃、仇视和憎恶社会生活。但米里埃先生却深深的感化了他,使他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力量。后来他成为富有而尊贵的马德兰市长以后,也发扬传承了主教的精神,一心向善、竭尽所能来帮助众多穷苦的劳动人民。《阿让的独白》是表现冉·阿让性格转变这一过程最关键的一段,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

带你走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下)

米里埃对阿让的影响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选段《芳汀之死》,芳汀在临终前将珂赛特托付给冉·阿让,之后才安心逝去,这也是全剧最催泪的一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