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大部分年轻父母都非常忙,忙于工作、事业、学习、应酬……但既然已经做了父母,就应该抽出更多时间给孩子。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更是不可或缺,甚至多多益善。只有陪伴孩子,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会有真正的亲子之爱与沟通,才会与孩子牢固建立情感联结……由此,你才能跟孩子在生命深处相遇。


6岁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6岁是学龄与学龄前的分界点,而6岁前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是儿童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智力发展迅速,对自我的感知越发强烈,情绪发展逐渐展开……总之,他在一路飞速成长,一天一个样、一月一个样、一年一个样……在此期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需要父母去做,就是要给足孩子高质量的、深度的陪伴。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才三四岁的孩子会对你说:“妈妈,我好爱你哦!”你要相信,这绝对是他发自内心的爱,你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那种简单而纯粹的情感,他满心满眼都是你,他需要你,他会拥抱你,会愿意亲吻你,更愿意随时随地贴近你,希望每时每刻你都陪伴在他身旁。从孩子的表达中,你能感受到爱与依赖,你会觉得温暖,会觉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都被触动。这其中的主题词就是“陪伴”。

那“陪伴”到底是什么?就是父母在提供给孩子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地、深情深度地陪在孩子身边,与孩子的内心在一起,融入他的世界,倾听他心中的委屈、苦恼、困惑,分享他的快乐、欢笑、成绩,给予他所需要的关爱、理解、顺应、接纳、引导、帮助、鼓励、支持……让他感觉到和父母在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精神上都非常亲密,从而使其身体与心灵都得以健康成长。


6岁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可见,伴不是简单地在孩子身边待着,而是要充满爱意,充满温情,还要与孩子加强交流与互动。陪伴,实质重于形式,质量重于数量。

而孩子也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的。

有句话说,“父亲是孩子的天,母亲是孩子的地”,当父母常常陪在孩子身边时,孩子就有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安全感。安全感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试想,当一个人身处不安全的环境中时,会用什么眼光看待周围的人?还能不能勇敢自然地去做事?愿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而没有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就时刻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所以,孩子内心害怕、多疑、负面、阴暗……他自卑、反叛、孤独、悲伤……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健康,就很难体验到幸福感。如此这般,人生谈何快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的确会对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假如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快乐的情绪中,他的睡眠饮食就都会受到影响,从而也导致其分泌人体生长激素的脑垂体受到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自然就会减少,使发育也受到影响,临床上将其称为“心理性矮小症”。是不是有点令人吃惊呢?

缺少陪伴是孩子没有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会导致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意外状况。而有父母深度陪伴的孩子,很少会有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往往敢想、敢说、敢做、敢尝试,他自信、果敢、正向乐观、勇于创新,能积极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即使人生有风雨,对他而言也是短暂的、可控的,因为他内心的阳光会照亮温暖自己的人生。


6岁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要用心陪伴你的孩子,让他不仅仅是能吃饱穿暖,身体得到成长,也要让他心灵得到满足,精神上保持愉悦。如此,孩子长大后,不仅能学有所成,自食其力,而且还会像父母曾给予他的一样,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温暖和安慰。一家人始终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其乐融融。从孩子身心发展和终身幸福的角度来讲,父母陪伴孩子是一件绝对重要的事,因为这完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从父母的感受来说,只有常常陪伴孩子,才能谈及了解和关爱孩子,而孩子小时候感受父母的爱,是父母年老后感受孩子的爱、接受孩子的前提条件。如果父母希望自己轻松而幸福地度过中老年生活,就一定要在年轻时种下“陪伴孩子”的种子。这是有果必有因。父母想要好果,就要种下好因。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实际上,孩子6岁前,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养。在《辞海》中,“教养”有两个义项:一是教育培养,如教养子孙、教养有方;二是指一般文化品德的修养,如知书达理有教养。在“6岁前,陪伴是最好的教养”这个主题中,“教养”所指的更多是第一种义项,即教育与培养,也兼顾第二个义项,就是把孩子培养得知书达理,使其更有教养,也就是在思想品性、道德修养、礼仪礼貌等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古人常说“至要莫若教子”,对于父母而言,教育好下一代是最重要的事。而有的父母常常以“赚钱养家”为借口,忽视了这个重要的责任——陪伴孩子。其实,“赚钱养家”和“陪伴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家庭职责,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通力合作。完美合作的成果是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孝敬谦恭、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用的人才。


6岁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陪伴孩子,要格外注意两点:第一,陪伴要专心且用心。要先暂时放下手里的事,眼中只看见孩子,心里也只想着孩子。人在心在,陪伴得专心致志,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这份温情,才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感。第二,莫将陪伴变成监督。陪伴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孩子轻松,你也轻松,你和孩子都乐在其中。不要把这种自然状态擅自变成紧张状态——“使劲”发现问题,训斥吼叫;“长篇大论”“上纲上线”地教训数落。本来好好的陪伴,到最后变成了监督甚至是“有罪推定”后的“过堂审问”,这就不好了。

实际上,陪伴孩子的过程是我们再次成长的过程,这是孩子送给我们的人生礼物。孩子就像一个天使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并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一位妈妈就曾深情地说:“在我看来,虽然我的确是在养育那个小小的孩子,可很多时候,我却觉得是孩子给了我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我又怎能不珍惜?”的确,我们都应珍惜这个机会,在与孩子相处中,努力学习提升、完善自己。慢慢就会发现,你学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越来越理解他、接纳他,不仅如此,对身边的人你也仿佛变得越来越宽容。恭喜你,你在孩子的帮助下,心越来越柔软,人生也越来越圆满。

本书从婴儿期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开始说起,从孩子的角度和感受出发,给父母阐明陪伴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陪伴的真正内涵,并告诉父母怎样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自己的体悟,也一定会对陪伴孩子有着新的看法。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意识到你真心的陪伴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同时,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最完全的爱、最有理性的爱,从而更加茁壮地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