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與《普濟方》

在明朝歷史中,有一位王爺叫朱橚,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被封為周王,就藩開封。他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或許並不顯眼,但卻在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上作出了較大貢獻,他組織編撰的《普濟方》是我國醫藥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譽為我國古代中醫藥歷史上最大的中醫方劑專著。

  朱橚幼年時期,朱元璋尚未完成全國統一,中原境內戰火紛紛,百姓被戰亂和病痛折磨。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朱橚,懷著救死扶傷的理想,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朱橚28歲時第一次被貶雲南,那時的雲南是蠻荒之地,當地百姓大多居住在窮山峻嶺裡,得了病也不知道如何醫治。幾年的雲南之行讓他清晰地認識到了醫學對於偏遠地區民眾的重要性,他的腦海中也升起了一個強烈的信念——“出醫書!讓百姓們有方可依,有病可治!”

  回到開封后,朱橚立即行動起來。一方面,他將自己平時收集的古今方劑加以整理、修訂,並在全國範圍內大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那時有“開封周邸圖書甲他藩”的說法;另一方面,他在開封組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學者,如長史劉醇、教授滕碩等,擔任編撰工作的骨幹,並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畫工和其他方面的輔助人員,組成一個集體。

  經過幾年的辛苦工作,15世紀初,《普濟方》編撰成功。此書共168卷,其中有方脈總論、運氣、臟腑、身形、諸疾、婦人、嬰兒、針灸、本草共100餘門,計1960論,2175類,61739個藥方,239圖。清代《四庫全書》稱其為“採摭繁富,編次詳析,自古經方更無賅備於是者”。

  《普濟方》不僅種類全,藥方多,還是一本十分實用的方書。在朱橚的親自修訂下,書中所列的每一個病證之下,都列出了一些方子,學者或醫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個方子之間選擇一下即可。《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是書一證之下,各列諸方,使學者依類推求,於異同出入之間,得以窺見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參伍,不至為成法所拘。”

  這本書出版之後,開封城震動了。書中大量的藥方,詳細的配圖,實用的編撰,讓很多人視為珍寶。因為出版數量較少,朱橚特別下令但凡醫家學者對此書有興趣者,均可借閱傳抄。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編著《本草綱目》所附藥方時,就有相當大的比例援引了《普濟方》中的藥方。

  朱橚身為王爺,仍能心繫百姓,自耗家財編撰《普濟方》,只為百姓有方可依,有病可治。新時代的我們更要在傳承好優良醫書的同時,俯下身子為患者著想,竭盡所能替患者排憂解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