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即使在各具特色的全國知名民辦學校中,開封求實中學也顯得有幾分另類。堅持平民教育的定位、無為而治的領導風格、“吃大鍋飯”的薪酬體系,種種近乎“桃花源式”的教育理想,卻在創始人張建平校長的帶領下,一一照進現實,延續二十餘年的輝煌。這樣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本期,校董匯對張建平校長進行了電話採訪。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一、從“小家”到“大家”的教育之旅


1993年,張建平的女兒小學畢業,和千萬個小升初的家長一樣,張建平也因女兒升學的問題而牽掛,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相比他人,她思考的問題要更多、更深刻。


正是在那一年,開封市取消了重點初中,實行就近入學制度。已在教育行業工作多年,身為全國優秀班主任的張建平對何為理想中的教育有獨到的見解,但她也深深知道,在當時公立學校課任教師“強弱搭配”的原則下,原本有能力考上重點中學的女兒,可能將不得不面對師資參差不齊,一些老師敷衍了事、浪費寶貴青春時光的情況。


怎麼辦?愛女心切的張建平最初的設想很簡單,向自己當初任職的學校提出請求,希望由自己來帶女兒就讀的班級,組織比較優秀的老師,作為教學實驗田。然而,這樣的請求卻遭到了拒絕。當時的領導拒絕張建平的理由是:教育要均衡發展。


做事向來有一股韌性的張建平並沒有因此灰心,不久以後,藉著一次去教育局開會的機會,她又向當時的一位局長表達了自己想辦一個班的願望。這位局長不僅被張建平的設想打動了,更提議讓張建平舉辦一個學校,從一個班開始辦起。就這樣,一所嶄新的民辦學校即將浮出水面。


“我們倆一拍即合。”張建平笑著說,之後相關文件很快下達,這所中學正式成立了。在確定校名時,張建平回想起自己在公立學校的任教經歷,其間耳聞目睹的一些弄虛作假和人浮於事的現象對她觸動極深。出於想辦點實事的考慮,她把這所新學校命名為開封市求實中學,校訓也被定為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和很多民辦學校相比,這個有些樸素的名字或許顯得不夠洋氣,但它實實在在地反應了張建平的價值觀。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 初辦時的求實中學


“第一是為了我女兒而辦學,第二就是想實實在在乾點事。”這兩個樸素的初衷支撐著張建平和剛成立的開封市求實中學,在篳路藍縷間奮勇前行。求實成立之初的條件十分艱苦,沒有教室,就向當地一所廠辦子弟學校租了兩個教室,教師每節課只能發六塊錢的補助,張建平本人還要兼任幾門課的教師。第一年只招了一個班59個學生。


辦學之初,有各種艱辛,但張建平為女兒辦一所學校的初心,以及此後傾心辦學的實際舉動,收穫了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幫助與信任。求實當時一沒有錢,二沒有資產,校舍都是租的,願意把孩子送來讀書的家長,都是出於對張建平的高度信任。有些條件比較好的家長甚至會在年底捐助一些資金。


求實成立不久,一次意外的重大考驗悄然而至:一名學生在游泳課上不幸溺亡。除了為一個年幼生命的逝去而悲痛外,這樣的校園安全事故也讓學校面臨生死考驗。關鍵時刻,張建平並沒有選擇為了減少損失而和學生家長對簿公堂,而是開誠佈公地與家長溝通賠償事宜,獲得了家長的諒解。賠付的過程中,無力支付賠償金的張建平得到了家長委員會的幫助,最終依靠家長們的捐助,籌集到了大部分的賠款,學校的老師們也主動提出一個月不要工資來作為賠款資金。


度過了最初的艱難和危機後,依靠著高水平的管理和教學,求實在家長們中間口耳相傳,第二年、第三年……學生和班級的數目穩步增加,直至今日五個校區,15000多名在校生的規模。求實也成為了開封市每年投報學生最多、在校學生最多、值得信賴的的熱點中學。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萌發於“為女兒辦一所學校”初心的求實中學,在二十七年後,已成長為惠及萬千學子的參天大樹。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在其間,我們看到的是教育理想自由生長的力量。


二、績效管理,何妨多點“人情味”?


師資問題是制約民辦學校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而求實中學的教師團隊則是一支令人豔羨的精銳之師,不僅有過硬的教學水平,更有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更難得的是,這一切是在看似“無為而治”的管理中得以實現的。


學校成立之初,規模還很小,沒有獎金,工資也不高。物質條件匱乏的情況下,張建平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全力去關懷每一位老師。每年的春節,她都會到親自逐一登門,到各位老師的家中拜年。即使此後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大,張建平還是延續了給每一位老師送賀卡的傳統。“感情是一種文化薰陶,我對老師好,老師能夠感覺到,所以我們學校的老師都有點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張建平說。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 2015年12月,開封求實教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建平在中國民辦教育西湖論壇上,分享《如何打造一支金牌


辦學初期,學校的老師大多原本就是張建平的朋友,到學校來是實心實意地幫忙,依靠的是友情和信任的支持。2000年以後,求實中學的規模日漸擴大,對外招聘的教師也越來越多,管理需要規範化。從那以後,求實中學也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績效管理制度。


但與很多學校層出不窮、細緻入微的考評標準相比,求實的這套績效管控制度因為處處透露出“人情味”,而顯得有幾分另類。求實中學摒棄了諸如排名、末尾淘汰制等給教師帶來巨大壓力的考核模式,而是獨闢蹊徑,開創了“整體達標”這一考核方法。只要班級的平均分數與學校的總平均分相差不超過一分,就算是達標。達標的教研組所有老師都可以拿到全額獎金。


從實際效果來看,並未高度量化的績效體系,反而激發了教師的努力,教師關心教研組集體達標甚於關心自己的分數。這種看似簡單的管理方法,恰恰可以減少教師相互戒備、“藏一手”等情況的發生,鼓勵他們在合作分享當中實現共贏。即使是新進來的應屆畢業生,只要肯下功夫,也能在考核中達標,現在的求實,達標率基本可以達到90%以上。


“過程評價重於結果評價”,是求實中學激發教師能動性的另一個重要原則。“過於注重結果評價,會讓老師產生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從而擠壓學生的時間。”張建平如是說。


而求實中學關於教師過程評價的方法同樣稱得上是“不走尋常路”,充滿了“求實”的特色。在每學期一次的學生評價中,既沒有發放表格,也不需學生勾選分數,而是給學生髮幾張白紙,在70分鐘之內寫下對老師的感受。


張建平解釋說,以往那種勾選打分的模式,一來,學生不一定上心;二來,部分老師可能會在打分前或明示或暗示,要求學生給自己打高分。而改用文字評價則可以有效克服這一弊端。“我們要求不能直接寫某個老師好,要寫為什麼對這個老師感覺好?他有什麼值得你感覺好的故事?這樣一來,老師就忽悠不了學生了。就像退潮之後,海灘上一目瞭然,什麼都看得到。”


通過這樣的評價體系,優秀的教師更容易脫穎而出,收到學生翔實而誠懇的評價;相形之下,對於那些不夠優秀的教師,學生往往無話可寫,或者三言兩語簡短帶過,或者以負面評價居多,兩相對比,教師之間的差距自然就一目瞭然了。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張建平回憶道:曾經有一位從某知名民辦學校跳槽來求實的教師,在求實幹了兩年,卻因為學生評價太差,無法勝任班主任的工作,主任的職務也被拿掉了。她很委屈,向張建平哭訴自己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學生評價這麼差?張建平告訴她:“不管你以前是多牛的老師,在求實,你就要尊重求實的文化,不能跟學生過不去,要學會尊重學生、愛學生。你不愛學生,學生不會給你寫好話的,不要覺得冤枉。”這位教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後,發奮學習改變,今年又重新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深受學生歡迎。


結果與過程這兩個方面的評價結合到一起,求實發獎金、漲工資全部依據它們。過程評價佔60%,結果評價只佔40%。也正因為這樣,在求實不會有過去那種老師盯死學生的事情,師生關係達到了真正的和諧。


三、學會做一個善良的人,就是成功的教育

“我知道孩子學習不好,我也知道孩子將來可能考不上好大學,但是我不能讓孩子學壞,所以我要讓孩子上求實。”這是家長說過的最讓張建平校長最感動的一句話。


家長對“求實中學”有這樣樸素而深刻的認知,與張建平多年來重視德育教育是分不開的。張建平一直對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帕夫雷什中學心懷嚮往,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忠實追隨者。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推動“讓健康和快樂伴隨孩子的一生”的教育理想,而要讓道德教育落到實處,既需要獲得家長的全力支持,也要推動學生的切實改變。


在張建平看來,整個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石,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一種充滿親情呵護的教育,它對於人格的形成和習慣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基礎教育階段,顯得更為重要。


在家校溝通方面,張建平從未停止創新的探索,從最初擔任班主任時的班主任信箱,到此後的校長信箱、學校禮堂演講、致家長的公開信,每一個階段,張建平都會廣泛嘗試家校溝通的各種方式,尤其是進入網絡時代後,各種新興的互聯網平臺成為了她與家長之間溝通心得,分享教育思想的前沿陣地。


從2006年起,張建平校長就開始撰寫博客,十餘年來筆耕不輟,目前已有原創文章一千多篇,擁有數百萬粉絲,其中,有相當大比例的文章是寫給家長的。


今年,張建平校長又在喜馬拉雅平臺上開設了音頻節目專欄“決定孩子一生的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這些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的問題被張建平一一剖析,其中沒有冠冕堂皇的套話和空話,而是將她本人數十年來的教育經歷、以及與家長長期交流積累的數千個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融會貫通後,提煉出來的真知灼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已有近百萬人次的播放量。“有時候你以為的僅僅是你以為的,能和孩子共情同理才可能真正走進孩子心裡。”在節目的評論區中,家長髮出了這樣的感嘆。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如果說學校的道德教育獲得家長的支持更多地是通過理念的傳達實現,那麼推動學生的改變則需要更多“以身示範”的部分。而求實中學在開學之初的校本課程培訓,是實現這一改變的關鍵步驟。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雖然學生們要在求實中學經歷數年的學習,但形成習慣最關鍵的時間點,是初一新生剛剛入學的十天。張建平和老師們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時間段,因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求實中學,初一新生入學的十天,全部進行校本課程的學習,課程內容由張建平和老師們自己撰寫。從飯怎麼吃、桌怎麼擺、床怎麼疊的日常細節,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的個人儀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養成良好習慣,就會受益終身。學生結束十天的學習後回到家中,家長會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發生立竿見影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張建平非常重視“無言之教”的價值,有一次新生入學後,她去學校餐廳裡看看,發現有一個完整的包子扔在泔水桶裡了。她把包子撿起來,用水衝乾淨,通知全體學生集合,說:“這是我剛剛在泔水桶裡撿到的包子,現在我要吃下去。”學生們都很驚訝,泔水桶裡的東西怎麼能吃呢?張建平告訴學生們,因為粒粒皆辛苦,這是勞動換來的,不能浪費。她這一吃,很多女生都哭了。所以現在求實浪費糧食的現象非常少。


“要在這十天裡,讓學生換一個人,價值觀也發生改變”。正是由於學生學會了怎樣守規矩,做一個在無人看守的情況下,也能遵守規則的一個好孩子,求實中學的管理成本得以大大降低。大多學校必備的政教處和教務處在求實中學都不存在,甚至連晚自習也不需要教師來盯班。


在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求實中學的另一個“利器”是獨特的晨會制度。絕大部分學校的晨會都會用來晨讀、默寫、小測驗甚至上課,而在求實,這些是被嚴令禁止的。張建平要求老師們利用晨會時間進行德育教育,形式不限,素材由教師們在群裡分享貢獻,從經典美文、名人格言到感動中國人物,應有盡有,還會貼合時事熱點,“最近的疫情期間,我們講的就是鍾南山、李蘭娟等戰疫英雄的故事。”

張建平認為,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飯,人的大腦也會飢餓,餓了就需要精神食糧。一個好的晨會能讓學生好一天,一個好班會能讓班級好一個星期,一個好校會能讓學校好一個學期,憑藉這一系列德育鏈條提供的高端精神食糧,求實的學生總是處於一種精神飽滿的狀態,自然也就能達成人格上的健全發展。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由於求實中學取得的斐然成績,很多學校都來參觀學習,但卻往往難得其要領。張建平說:求實的文化不只是教育學生的那部分,更重要的是老師和學校的價值觀。“身正為師,學高為範”,教師的三觀正,教出來的學生不可能不正。只學表面上的形式,卻未能效仿求實關愛學生、育人為先的文化,自然難以實現同樣的效果。


2020年,隨著“公民同招”政策的推進,招生全部使用電腦派位,很多民辦學校因為生源問題而倍感焦慮,但張建平卻並不為此感到擔心。“什麼樣的學生我們都能教,不管你學習再弱再差,做人和做學問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是真的學不來,但只要學會做一個善良的人,就是成功的教育。”


四、教育傳承中的“和而不同”


2011年,張建平校長出版了《為女兒辦一所學校》一書,引發了巨大反響。也正是在這一年,她的女兒韓微微歷經了英國留學和在多家媒介工作的經歷之後,決定返回古都開封,創辦求實國際高中,與母親在中原大地的教育舞臺上並肩而立。


專訪 | 張建平:迴歸教育本原的至簡管理


母女之間的教育接力成為教育界的一段佳話,但在當下第一批民辦教育人紛紛尋找“接班人”,越來越多的“校二代”接手民辦學校的情況下,張建平卻表示:並沒有考慮讓女兒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的確,雖然同為民辦學校,但女兒創建的以小班制、國際化為特色,在開封屬於高收費的求實國際高中,與張建平堅持平民教育定位的求實中學,在教育形態上有著較大的差別。張建平將屬於教育家的精神和情懷傳承給了女兒,但卻並未苛求女兒複製自己的道路,而是給了她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深諳教育本質屬性的張建平也從未想過尋找所謂的“繼承人”。她更希望通過求實的文化讓自己的教育理念延續下去,這樣,無論是誰來帶領這所學校,求實永遠還是求實。


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正在加入民辦教育的大軍。有的懷抱理想白手起家,有的從父輩肩頭接過重擔,對這些“新生代”,張建平建言,一定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這一輩是苦出來的一輩人,而80、90後這一代人往往都是在蜜罐里長大的。民辦教育其實挺難做的,要吃得了苦,更需要創業的那種激情和擔當。”


採訪臨近結束,張建平寄語民辦學校辦學人,做教育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很多民辦學校教師的流失,往往是因為校長太過吝嗇,這樣的學校勢必難有長遠發展。


採訪後記

回顧求實中學的二十餘年辦學歷程,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這是一條有幾分“另類”的發展道路:從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到學生評價,都有別於當下的很多學校。


其實,無論是以赤誠之心獲得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信任,以富於人情味的管理激發團隊的內生動力,還是通過“身正為範”讓懸在半空中的德育落到實處,這些,都是中國悠久教育傳統沉澱的精髓,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多數教育人對這些理念並不陌生,只是當越來越多的前沿理念和方法不斷湧現,當求新求異成為一種風潮,能如張建平一般,保持足夠定力,堅守教育初心,對“大道至簡”的傳統智慧深信且篤行者,終究是少數。


“其實辦好學校很簡單,那麼是什麼矇住了我們的雙眼呢?”幾年前,張建平在為書籍撰寫的引言中,曾經這樣問道。求實中學二十餘年的簡單管理實踐,正是對這個問題的精彩詮釋。也為廣大民辦學校管理者以簡馭繁,尋找破局之道,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