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污染源“家底”,守护好绿水青山

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摸清污染源“家底”,守护好绿水青山!

京津翼地区污染严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雨水减少是主因。我们都知道,雨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陆温差造成的,这种温差使海洋的暖湿气流,流到陆地上,在陆地上加温升高到高空后,由于温度降低,水气凝结在细小的尘埃上,变成雨滴,降落地下。所以雨水不但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由于地面湿润,从而防止扬尘的生成。

而雨水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峡大坝!既然雨水的形成是由于水与陆地的温差造成的,海面的温度低,陆地的温度高,海面的空气就会向陆地流动,从而带来大量水分。那么长江之水来源于冰川,温度同样很低,同样的道理也会向陆地流动。并且在三峡以上地区,基本都是沟谷地区,这种冰川之水带来的寒气无法向两岸扩散,出了三峡不远就到了平原地带,这种从冰川而来的寒气会迅速向两岸扩散,虽然由于受到河流面积的限制,没有大量水分,影响范围不会太大,但是足可以形成一堵墙,阻挡海洋流向陆地的暖湿空气南下。更重要的是,长江之水带来的冷气没有顺江而下,而是在三峡大坝上游迅速提高,当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这股高密度的气流必将流向三峡两岸地势较低的一侧,或者从两岸的某一豁口流出,如果是流向北部,这股气流必将顺着地势向低处京津冀一带流动,从而与海洋流过来的暖湿气流对撞,并挤压从海洋流过来的气流,使海洋流过来的高水分气流,流向东北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使长江以南以及东北地区降水量增大,使京津翼及其它受影响地区降水量大量减少,并随着距离的增加以及地形变缓,这种影响可能减小。也就是说,以冷气从长江流出地向南直到京津翼地区影响最大,越向南影响越小。虽然我没有去过三峡,不知道三峡两岸哪一端的山势低,或者哪一端有豁口,但是从多年来京津翼地区的气候来看,这种气流应当流向了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