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紫草

中藥古今研究:紫草

一、典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

《本草綱目》:“紫草,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

《醫林纂要》:“補心,緩肝,散瘀,活血。”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味苦,寒,無毒。主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治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

《雷公炮製藥性論》李中梓:味苦,性寒,無毒,入心、小腸二經。主心腹邪氣,脹滿作痛,癰腫諸毒,除五疽,利九竅,通水道,小兒血熱痘瘡,尤為要劑,取嫩茸,去髭用。

紫草主血熱,本入心經。而小腸者,受盛而與心應者也,故併入之。邪氣諸證鹹本於熱,今清其心而自愈矣。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苦,氣寒,入足厥陰肝經。清肝涼血,瀉火伐陽。

紫草疏利,涼血活瘀,寒胃滑腸。

《別錄》:“通水道,療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

中藥古今研究:紫草

二、現代研究:

成分:主含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乙酰紫草素、去氧紫草素、紫草素、異丁酰紫草素、紫草烷,二甲基戊烯酰紫草素等羥基萘醌類化合物。《中國藥典》規定:含羥基蒽醌總色素以左旋紫草素計,不得少於0.80%,含β,β’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不得少於0.30%。

作用:本品有抗菌、抗炎、解熱、抗腫瘤、抗生育、興奮心臟等作用。

藥理:動物實驗證實,其煎劑對心臟有明顯興奮作用,此作用所含鈣有關,並有緩和的解熱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靈桿菌及感病毒、羊毛狀小芽孢癬菌等有抑制作用;有避孕作用,其粉末混合食喂飼大鼠、小鼠,能抑制動情期,降低生育率,並有明顯抗垂體促性腺激素及抗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其作用原理為抑制了腦下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形成,特別是抑制了黃體生成素,也可能是它使上述激素直接失去活性。此外,對絨毛膜上皮癌及惡性葡萄胎有一定治療作用;對子宮和小腸平滑肌有不恆定的興奮作用。

臨床報導:①治療急慢性肝炎:用從紫草根中提取的紫草紅素製成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13例,均治癒: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157例,治癒139例,顯效6例,好轉12例;慢性肝炎13例,治癒84例,顯效14例,好轉2例;此外肝硬化4例,也均取得一定療效。②治療嬰兒皮炎、外陰溼疹、陰道炎及子宮頸炎:採用紫草菜油浸劑外塗,均取得良好療效。③治療玫瑰糠疹:用紫草每日水煎服,10日為一療程。觀察70例,痊癒87例,進步25例,無效8例,平均服藥9天,最多不超過2個月。

中藥古今研究:紫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