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会替代微信吗?

陽光8818


钉钉替代不了微信,微信也替代不了钉钉!虽然疫情期间钉钉因为停课不停学用户爆增接近11亿用户,接近微信用户规模,但钉钉主要使用场景还是企业办公应用场景,微信主要使用场景还是生活应用场景。而且钉钉主要还是企业办公功能比较完善,其他的社交体验功能还待完善,虽然近期刚增加了圈子功能,类似微信朋友圈功能,效果还不知道怎么样,“圈子”在钉钉的内部定位是“数字化社群运营平台”。“钉钉圈子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用户群界限,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可以用钉钉圈子来进行社群的数字化运营”,还是着重于企业应用。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钉钉和微信的话,我认为是这样:

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2B)。

钉钉是做什么的?

一句话介绍:钉钉是以统一通讯为基础的沟通、协同平台。

1.沟通:

消息必达——钉钉的消息具有已读未读功能,很多人觉得反人性,但企业沟通中确实需要。Ding功能在应用内未读是可直接发送短信,甚至电话直接通知。以后人事行政发个重要的多人通知方便多了。认证企业员工最多获得1000分钟免费通话时长,注意钉钉用得是运营商电话线路的通话,而不是流量的网络电话。

2.协同:

企业市场包罗万象,自己不可能都做了,所以推出ISV应用平台,类似于工作领域的App Store。除了第三方应用接入,企业自己也可以直接将原先的办公应用通过Api接口接入。要肯定「钉钉」的切入点,也感谢有这样一款产品诞生。团队沟通问题一直饱受人们诟病,高效沟通,高效协作,成了更多人共同的追求。企业级沟通应用诞生是必然,但这款产品难免有些不足之处。  

1.天生就不是为工作而生

如果说钉钉的功能设计“少有人情味”,那微信便是把“人性化”做到了极致。

在这个一开口就“谈情怀“的世界,微信显然比钉钉要更有温度,但也正是这样的温度,让微信注定不可能成为适用于工作的IM软件。

首先,微信的定位就不是一款工作软件,而人们会将其应用到工作中来,完全是因为习惯驱使。

由于平时习惯用微信沟通,对ToB的沟通产品并不了解,很多人就将这一习惯延续到了工作中。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把微信当作私人生活的通信工具,而不是工作道具,这便是用微信谈工作难以提高工作效率的症结所在。

大部分的人会静音工作群,因此如果你在微信里交代工作,对方很可能根本看不见,即便是通过私信传达,很多人也可以选择“装死”,等到回复尚且困难,更别谈执行和跟进的问题了。

对比钉钉的「消息必达」,微信的情怀倒像是“让打工族有机会对领导的信息视而不见”,信息传递过程中损耗太大,很多沟通自然就成了「无效沟通」。

再者,微信会降低人们对工作的专注度。

第十二次全国阅读调查表示,人均每天读微信超40分钟,多数人基本上每12分钟看一次微信。

设想一下,原本只需要保持2个小时的专注度就能完成的工作,由于你工作途中不经意刷刷微信,打乱了原本的思路,看完后不得不重新整理思绪和灵感,完成工作的时间很可能从2小时变成了3-4个小时。

再设想一下,如果在微信群里讨论开会,亲朋好友的一句消息,公号里推送的一篇文章,朋友圈里一则有趣的动态,都可能夺走你的注意力,很多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复,可能一句:“中午吃什么?”就能带跑整个讨论主题,最后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这让人不得不疑问:”微信到底是让人利用碎片时间工作,还是工作时间碎片化了”

由此可见,不论是微信的功能特性,还是它引导人们产生的使用习惯,都决定了它不适合为工作服务。

在C端越强大,离B端就越远。团队沟通是为了让工作变得有效率,但沟通的重点并不在于说话,而在于协作。而微信,除了基本的“说话”,并没有一些适用于协作的功能。例如,在微信里,没有组织架构,没有群发功能,统一交代事情只能靠微信群,这一设计应用在C端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针对B端,难免捉襟见肘。另外,在微信里传输文件十分不便,也没有多人在线会议的功能,更不能查询聊天记录,重要信息也无法在线的储存...

可见,微信并没有针对团队工作的功能设计,「一个生活方式」的微信,它强调的是私人沟通体验,在乎的是个人的兴趣和社交,若脱离了“个人”这个场景,微信就显得很是笨拙,你会发现它在其它方面并不擅长,而这些短板也必将会拖累工作效率。太偏向于C端,也注定无法服务好B端。但即使如此,我也并不提倡像钉钉那样增加很多类似于团队协作软件的功能(比如任务,云盘,审批,签到,考勤等),或许我们可以有一些提高沟通效率的手段。

所以钉钉和微信都会以独立的两个场景继续存在,无法相互取代,钉钉优在企业办公应用,微信优在个人生活应用。





德到新零售


钉钉暂时取代不了微信。因为,一个产品要替代另外一个产品。一般会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新生产品非常贴切用户需求,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②、固有产品暴露了重大问题,导致用户抛弃;

从目前来看,这两方面都未看到什么迹象。

一、钉钉功能很强大,但还未完全贴切用户需求

钉钉是阿里开发的一款社交产品。但不是唯一的社交产品,曾今开发有“旺旺”、“来往”等产品,企图从淘宝电商沟通切入到社交,挑战腾讯微信,然而都没有成功。

①、钉钉之所以有今天成绩,因为发现了微信遗漏的角落

而目前的钉钉,这是换了一个思维。抓住了腾讯微信的一个弱点:“企业内部沟通协作,需要保密性以及沟通的透明性”。而微信并没有做到这些场景。比如:

  • 领导发一个任务消息给下属,领导是无法知道下属看了没有看。唯一的途径是需要等待下属回复,如果下属回复了,才知道下属看了。如果没有回复,就有两种可能,下属在忙没看,也有可能下属看了,装作没看到。

  • 另外,有一些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或者重要的信息,微信保密性不够,用户不敢通过微信发送。

当然企业沟通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需求。钉钉抓住了微信这个遗漏的角落,从开发出来开始就主打企业沟通。钉钉下发的消息,发送者可以知道接受者是否阅读。钉钉还支持“澡堂模式”,也就密聊模式。所有密聊消息看完30秒内系统自动删除。之后,钉钉还扩展了大量的企业管理小程序。

居于这些企业用户的需求,钉钉终于壮大起来。因为大部分的年轻人也是要参加工作的,一个单位用上钉钉,就相当于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都装上了钉钉。

②、钉钉虽然企业沟通站起来了,生活沟通依然离用户有点距离

前面说到钉钉通过企业这个渠道,成功站起来了。但是腾讯也不会让你星星之火燎原,立即推出了“企业微信”弥补这个企业沟通空缺,并且也开发了大量的企业管理小程序接入其中。而且,快速打通了企业微信和微信,让工作生活两不误。

钉钉虽然通过企业沟通起来了,它生活沟通体验依然不如微信,微信的用户已经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用微信登录的程序还非常多。钉钉也就只能先巩固已得阵地。

大家应该也可以感受到,钉钉除了上班工作用,其实下班是很不想用的。为什么呢?因为谁都想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如果没日没夜的都是工作信息,而且还被监控到很久都没有看领导发的信息,感觉心里压力巨大。

所以,钉钉虽然站起来了,但从贴合用户需求来看,还差了那么一点点。

看完用户需求,我们再看看微信目前的状况,它并没有暴露出太多重大问题,导致用户恐慌要抛弃它。大家对微信的抱怨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很多人因为看不惯腾讯的游戏产业的负作用,所以对腾讯的微信垄断也颇有微词。这不影响腾讯微信的产品的使用,毕竟社交关系、圈子、都在哪呢。程序功能也满足使用。

因为微信对腾讯来说是一个社交工具,也是一个重要的入口。所以很多可以产生增值收益的程序都在微信有入口,比如;朋友圈、视频号、小程序、公众号等等。这让部分用户觉得有点点小意见。但也不影响大局。毕竟人家也是要赚钱的。

自从微信的朋友圈接入微商广告后,就有不少用户颇有微词。对微信有意见。不过腾讯给出了开关,可以让用户选择不看谁的朋友圈。给了用户选择的权利,也就没有啥意见。所以,对腾讯也影响不大。

总结

总之,从目前形势来看,钉钉还不足以威胁到腾讯微信。钉钉只是站住了一个角落而已。将来怎么样,就看双方的发展了。

我是数智风,用经验回答问题,欢迎关注我,如有不同见解欢迎评论。


数智风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先说答案,短期内微信不太可能被任何一种聊天工具所取代,但是长远的看微信可能会被一种新的聊天形式所取代。

什么是新的聊天形式?

比如组织在线的形式——钉钉。

很多人觉得微信和钉钉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聊天的工具。

但实际上不一样,微信的基础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也就是C to C的聊天,个人和个人是平等的,可以即时迅速的对某个人发送各种信息。

但是钉钉是以组织为基础的聊天形式,其实现了组织的在线化。

什么叫做组织在化?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在一个聊天软件上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那么钉钉肯定比微信更适合。

因为组织可能是金字塔结构,或者说是一横多纵结构,也就是说一个人发出一条信息,下面各个阶层的组织都可以收到,比如说总经理发一条信息只给中层看,那么中层就有可能收到,他如果发一条信息是直接给底层的执行者,那么中层可能就会被隔过去。同时它还可以针对某一个部门,某一个机构,甚至某一个执行小组发布信息,这就是组织的在线化。

这样的聊天结构在微信里边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微信的基础就是个人和个人的聊天工具。

微信的聊天形式基本上就基于这两种,就是个人和群,所以他无法实现一个人对某一个支线组织的全部的信息传递。

所以钉钉的最大价值不是说他满足工作需要,是一个办公软件,而是它提供了一种组织在线的可能。

那么组织在线和人人聊天,哪一种更有前途呢?

举一个例子,如果某个城市的市民都安装了一个新的聊天软件,然后每一个id都可以被编辑入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小区,那么这个全市的人都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组织,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被市长直接管理。

这就是新形的聊天工具,你觉得他有没有可能取代微信?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