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正值秋高氣爽的中秋佳節與國慶節雙節之際,電影老廝雞應網友的推薦,觀賞了一部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影片。沒錯,就是電影《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的創作是基於1942年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白熱化狀態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地區的旱災事件,因為旱災的發生,導致了三百多萬人的飢慌且瀕臨死亡的狀況。這部電影激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一輩革命家和前輩們對78年前的那場災難的回憶,這部電影恰如其分的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同時這部影片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災難發生時中國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卻高於生活。我認為這是一種思想精神層面的不同。《一九四二》這部電影非常接地氣,與芸芸眾生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電影老廝雞看完這部影片之後,發現這部影片大體分兩條主線來進行敘事,一條主線是敘述大人物的政治管轄,另外一條主線是敘述老百姓的苦難生活,兩條主線在大饑荒的背景下最終交織到了一起。影片一開始,是一群飢餓的民眾跑到財主老范家,想混口飯吃,不料東家欲報兵。一場打鬥開始,死傷無數,老範的家被燒,兒子被殺,糧食財物在混亂中丟失不少。一邊是被侵犯的無辜財主,一邊是飢餓的可憐災民,該同情誰?憐憫誰?從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段上來看,是以天災為基點和背景創作出來的,而這種以天災為背景的故事則可以拍得更加直接、更加用力一些,因此,這部戲的導演以“低投入高產出”的優勢,成功贏得了觀眾的共鳴!不得不說,這部戲從表現手法上來看,是相當成功的一部作品。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一九四二》這部通過災難背景演繹出的人物形象和細節展示,同其他類型的災難片相比,這部戲更能深入地捕獲人的心性,通過人們經歷漫長而艱辛的一個過程,痛苦一點一點的加劇,希望一秒一秒的被剝奪,生命一絲一絲的被抽乾與耗盡,直至最後的絕望。影片最打動電影老廝雞本人的片段就是:一條長長的逃荒隊伍,曲折蜿蜒,一眼望不到盡頭,人們由如螻蟻一般,渺小而又無助,掙扎在生死線上。當看到瞎鹿為了賣女兒給自己的母親治病時,老東家從自己僅剩的一袋小米中分出一碗給瞎鹿;當看到嫂子沒有奶水身子太虛的時候,星星甘願將陪伴自己多年的貓殺死煮湯供嫂子喝;當瞎鹿看到老東家兒媳婦挺著大肚子一步步艱難地往前挪時,瞎鹿毫無遲疑的答應載著她一起逃荒;當栓柱艱難的擠上火車但第二天早上睜開眼卻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在身邊時,他毅然跳下了能給他帶來生存希望的火車……這一幕幕在通過這種細節性的手法描述出來之後,著實讓電影老廝雞為之感嘆,感覺就是自己身臨其境了。人性之美在蒼涼的冬天裡如熊熊的火焰,溫暖著人們的心靈,表現了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優良品德。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影片中還有一段扣人心絃的情景展現:大年三十,有人來災民區買人,老範女兒受不了這種飢寒交迫的生活,自願讓老範賣了她。他們一心想逃到陝西,結果到陝西境內了,老範唯一的孫子卻窒息而死。現在是真正的家破人亡。原來充滿希望,想象著白手起家東山再起的老範不想前行,只願死的時候離家近一點。路上遇到一個剛死了母親的孤女,認她做了孫女,以後兩人相依為命。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電影老廝雞認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有時就像一個人一樣,會把歷史的苦難看作自己的隱私,總是希望人們知道得越少越好。然而,老廝雞覺得苦難是歷史留給人類最重要的經驗,如果我們喪失了對苦難的教育和記憶,不僅會導致民眾對苦難的麻木和良知的敗壞,而且一旦條件允許,很多人會失去判斷自己行為價值的能力,搖身一變,他們可能成為一場新苦難的製造者。飢餓會讓人感覺遲鈍、苦難會模糊人的記憶在這部影片中完美地展現出來。但對倖存者和其他活著的人來說,重新敘述那些苦難的故事,讓曾經的苦難重現在當代人的公共記憶中,就是對逝者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對歷史創傷的一種修復。因為只有從苦難的記憶中,我們才能發現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如何與扭曲人性的苦難進行抗爭。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在電影老廝雞看來,這部電影沒有像馮小剛導演之前的電影那樣大量抒情,也沒有了馮導以前電影中那種市井民眾的調調,也沒有了類似於紅色電影的那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而是完全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拍攝和展現這部電影所要展現的歷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以及中心思想給了臺下的觀眾,恰如其分地將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通過細節描述的手法體現出來,不得不說,這部影片對於馮導來說,是自己影片史上邁入新臺階的一大進步!

今天的我們生活富足,衣食無憂,但我們要銘記歷史,銘記為中國歷史拋頭顱灑熱血光榮犧牲的戰士們,還有經歷過苦難日子的前輩們!向他們致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時,祝願自己的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人民日子越來越好。


本文由電影老廝雞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