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這2名本科畢業生,雙雙放棄留學機會,投身上海鄉村建設!

都是出生於1997年的男生,都在武漢大學

攻讀經濟學類專業,2019年本科畢業後都選擇投身於鄉村振興建設,陳浩傑劉錚這兩個人身上有太多共同點。從武大畢業後,他們相繼來到上海第一批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奉賢區青村鎮吳房村,成為幫助村民追求小康生活的奉獻者。

武漢大學這2名本科畢業生,雙雙放棄留學機會,投身上海鄉村建設!

一腔情懷落腳鄉村

陳浩傑是奉賢區青村鎮元通村人,童年時常到吳房村玩耍,"步行15分鐘就到了"。他笑稱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散養",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喜歡到吳房村瘋跑,夏天還會來這裡釣小龍蝦。在他的記憶中,吳房村人煙稀少,是小孩子的玩樂聖地,側面反映出吳房村當時較為貧困。

談及為何放棄留學機會來到吳房村,陳浩傑坦言,當時錄取他的幾家國外大學,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因此他想先工作一段時間,積累經驗,再出國留學。何況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大方向之一,他也是"憑著一腔情懷,響應國家大業的召喚"。

武漢大學這2名本科畢業生,雙雙放棄留學機會,投身上海鄉村建設!

臨近畢業,在"散夥飯"的餐桌上,陳浩傑與另一位當時也在吳房村工作的同學向劉錚描述,他們在吳房村如何招商引資,有趣又有意義。當時劉錚已經準備出國,但他的學校2020年2月才開學,聽了同學兩三個小時的"嘮嗑"後,他準備先去吳房村實習一段時間。"人生選擇有時很奇妙,我當時頭腦一熱就來了,並不很慎重,也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想法。"

劉錚的家鄉在甘肅省嘉峪關市,那裡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雄關巍然,大漠蒼茫,與江南的小橋流水迥然有別。原本劉錚只是抱著實習的想法來到人生地不熟的上海,但是隨著將新鮮事物引入鄉村,看著原本貧困落後的鄉村一點點變得優美先進,自豪感從他心底油然而生,他決定留下。"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如果不能完全投入,僅僅把它當做一個階段性過渡或者跳板,就享受不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了。"

他們為鄉村帶來生機

"我們的大學同學,大多數都去了清華北大這樣的國內名校讀研,或者出國留學,還有一些進入券商、四大等金融機構工作,我們兩個算是另類。"活潑健談的劉錚不諱言來到吳房村在朋友圈中是一個特殊選擇。"但是我和大學同學經常交流,我感覺我和浩傑的工作是最有意思的。"

劉錚和陳浩傑在吳房村的日常工作,充分發揮了所學專業知識,又能夠切實改善村民生活質量。他們負責尋找優質的、適合鄉村發展的產業,經過評估後,通過投資引導形式,導入到他們正在開發的這片區域裡。

武漢大學這2名本科畢業生,雙雙放棄留學機會,投身上海鄉村建設!

劉錚(左)和陳浩傑(右)在吳房村合影

劉錚目前正在做一個生鮮供應項目。

當地農民種植蔬菜水果,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農民對市場信息瞭解不多,看到種植某種果蔬賺錢,往往盲目跟風,結果第二年市場價格下跌,經濟收入減少。二是農民通過當地合作社種植果蔬,採摘後銷售渠道有限。因此劉錚致力於尋找可靠的投資方與當地合作社對接,投資方既能為農民市場信息,又能帶來銷售渠道。

陳浩傑則關注構建完善的村內歸併平移機制。部分鄉村老人子女成年後,由於經濟狀況問題無法自建房屋,一大家人不得已居住在擁擠環境中,這是鄉村一大實質性痛點。陳浩傑參與探索農民自建房的創新模式,通過資金引導,包括實體公司、社會資本、金融機構的加入,搭建比較完善的定價體系,確保村民在不用出資的情況下,就可以獲得兩套房。

作為本地人,陳浩傑有天然的方言優勢,他經常與村民聊天,傾聽他們的需求。"集中居住項目推動起來很艱苦,每一步都有困難,但村民說這個項目令他們非常高興,這讓我充滿了成就感。"陳浩傑心滿意足地說道。

鄉村讓他們快速成長

在工作中快速成長,這是劉錚和陳浩傑的一致願望。而鄉村振興工作滿足了他們的願望,不僅能接觸不同事物,還能和一群同齡朋友共同成長。運營吳房村的思爾騰公司是一個初創企業,公司的主體力量就是這群年輕人,他們自己去設計項目,爭取盈利,養活團體,實際上決定了公司的未來走向,這種自主性讓他們在工作中更積極,更充滿幹勁。

曾經,劉錚為了出國留學,學語言、考試、準備材料,前前後後忙了好久,一朝放棄,家人感到著實可惜。他的父母認為,兒子即使不出國留學,首選也是回到家鄉考公務員。劉錚承認,家裡確實很舒適,但他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從小就有一種要跳出舒適圈的強烈慾望。"這樣人生才會有更多因緣際會,才能激發我的創新潛力,做出真正給我帶來成就感的東西。"最終,家人還是理解了他的選擇,而他也確實在吳房村收穫了成長。

陳浩傑的父母則非常支持他回來建設家鄉。填報大學志願時,陳浩傑迫不及待想離家看世界,因此填報的幾個志願都是外地大學。如今雖然回到家鄉,但他並不住在家中,而是與劉錚在外合租,以此鼓勵自己獨立成長。如今他和父母的關係更好了,這是投身鄉村建設給他帶來的意外之喜。

"20-30 歲可以說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時光,是最敢於嘗試,最有拼勁的時候,而且沒有家庭負擔,可以無牽無掛一心撲在工作上。"兩個人不約而同地說,儘管是個人選擇,但在繁忙充實的工作中,他們確實產生了將青春奉獻給鄉村建設的願望。

武漢大學這2名本科畢業生,雙雙放棄留學機會,投身上海鄉村建設!

基層就業是畢業生到城鄉基層或者參加國家和地方基層項目,為國家和地方基層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一種就業形式,是高校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

武漢大學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畢業生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應徵入伍、到艱苦行業和艱苦崗位就業創業等等。按照教育部統計口徑,2019年學校到基層就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數分別為1279人和3166人,分別佔畢業生總人數的19.32%和48.87%。學校畢業生擁有家國情懷,積極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投身西部建設。2019年學校共有787人到西部地區就業創業。

2019年,學校繼續表彰126名自願到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創業的學生,給予他們近40萬元獎勵;與26個省份開展定向選調招錄合作,與數十個地市人社會部門建立密切聯繫,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參與社會治理。

武漢大學這2名本科畢業生,雙雙放棄留學機會,投身上海鄉村建設!

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曾為新生親授"新生第一課",引導學生勇於擔當時代的使命與責任,激勵他們胸懷家國、在國家重點行業、領域貢獻才幹。學校領導多次分赴部分省份看望慰問選調生,在學生中營造爭當選調生的濃厚氛圍。此外,學校還開展特殊培訓,組建選調生髮展研究會,開展選調生訪談活動,舉辦選調生工作推進會和培訓班,分管校領導趙雪梅副書記先後主持召開選調生工作推進會、赴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創業畢業生代表表彰座談會等。

武漢大學這2名本科畢業生,雙雙放棄留學機會,投身上海鄉村建設!

在今年兩會上,竇賢康代表指出,高校就業工作要創新方式方法,開拓就業渠道,鼓勵學生到基層就業,引導學生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如今,越來越多的武大學子選擇投身人才窪地燃燒自己,點燃中國發展的火炬,用奮鬥書寫對祖國的熱愛,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關注"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武漢大學官網、官微,武大招辦官微,上觀新聞

圖片來源於:武漢大學官博、上觀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