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發展歷程之現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連環畫風光不再,青黃不接,越來越走向“文物”。據瞭解,如今還在連環畫領域堅持的藝術家與三四十年前連環畫鼎盛時期相比,比例為1:100。在賀友直曾工作過的連環畫重鎮——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已經沒有一位專職的連環畫師。

連環畫發展歷程之現狀

80年代租書店

上世紀90年代起,連環畫突然以收藏品的身份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後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1999年武漢舉辦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套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四冊裝連環畫《山鄉鉅變》就從當初定價的0.94元飆升至4900元成交,40年升值5000餘倍;2008年舉辦的連環畫精品收藏拍賣會上,以民族故事為題材的連環畫《布克奇傳》以9680元成交;前不久剛剛舉辦的上海國拍第四屆連環畫拍賣會上,登場的560種近千冊連環畫拍品成交率高達97%,其中上海世界書局1927年6月初版全套24冊(連函套)《三國志》以2.3萬元成交,一套程十發《歡迎毛主席》12開精裝本以1.2萬元成交。

與有著成千上萬印數的連環畫出版物相比,作為畫家創作原始記錄的連環畫原稿,有著獨一無二的收藏屬性,更是物以稀為貴。2004年北京榮寶第47期藝術精品拍賣會上,戴敦邦16幅彩繪《逼上梁山》連環畫原稿以22萬元成交;2005年中國嘉德四季第三期拍賣會上,程十發創作於1957年的彩墨中國畫40開冊頁《召樹屯和喃諾娜》連環畫原稿以1100萬元成交;2006年北京華辰秋季拍賣會上,沈堯伊創作於1989年的5集926幅長征史詩連環畫原稿《地球的紅飄帶》以1540萬元成交,創下國內連環畫原稿拍賣紀錄。

可惜,連環畫閱讀市場卻連年萎縮。據瞭解,現代連環畫在選題和繪畫手法上落入窠臼,選題依然沿襲數十年前,多為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傳統故事,卻少了對當下的關注,缺乏原創性。如今,連環畫新品屈指可數,能被讀者認可的更是寥寥無幾,由此導致連環畫印數急劇下降。像至2018年為止僅存的連環畫畫刊《連環畫報》,銷量從二十世紀80年代的128萬份降到2000年以來的1萬份。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李新告訴記者,2000年後,該社出版的連環畫印數多在3000冊至5000冊之間,而在連環畫鼎盛時期,這個數字是數萬乃至近百萬。他感嘆:“連環畫不能有藏家沒讀者,拍場上價格再高也只代表曾經的輝煌,我更希望連環畫是深受大眾喜愛的讀物。”他認為連環畫脫離讀者進入收藏領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對於連環畫的未來,李新倒是持樂觀態度,“我到好多幼兒園做過實驗,現在的孩子不知道連環畫為何物,但是當我告訴他們,拿連環畫給他們看,發現沒有人不喜歡這種讀圖形式的。”他們通過農家書屋使得2006年出版社的連環畫銷售額大幅增加,達到600萬元。“我覺得連環畫還是有生命力的,像民工書屋、社區書屋和中小學校圖書館,都是未來連環畫的潛在市場。”

連環畫發展歷程之現狀

70年代小兒書攤

不過,在美術評論家謝春彥看來,或許人們應該正視連環畫的式微。“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樣式,作為用多幅畫面連續敘述一個故事的繪畫形式,連環畫發展的黃金期是與特定時代聯繫在一起的;如今社會改變了,傳播故事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不能指望現在的連環畫還和從前一樣。”他希望注重民俗特色文化的連環畫能夠為今天的藝術家保存、傳承下去。“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市民階層需要代言人,當然,不一定非得以連環畫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