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朱元璋逼死的吗,朱元璋一生有什么遗憾?

天天开心历史


朱元璋,25岁参加红巾军起义,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令,率兵北伐,攻占大都,推翻元朝统治,成为明朝开国皇帝。随后,定西南,平西北,扫辽东,最终统一全国。在政治上,朱元璋实行中央集权,大兴特务统治,整肃贪腐,勤政廉政;在军事上,废除大都督府,集皇权军权于一身,北伐残元;在经济上,与民休息,兴修水利,移民军屯;在文化上,重视教育,重兴科举,兴文字狱。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朱元璋建树颇多,为明朝300年大业打下根基,促成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稳定。

刘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天下,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即位后,设立军卫法,肃正纲纪。刘伯温被赐归后,受丞相胡惟庸诬陷,罹病而终。

现在,对于刘伯温的死,史学研究大多指向是朱元璋所为。

第一,朱元璋害死刘伯温有绝对动机。朱元璋认为,朱元璋自己率领文臣武将九死一生打下大明王朝,大明王朝理所当然属于朱家,不容外人染指。所以,朱元璋千方百计铲除异己,大肆杀害开国功臣。而刘伯温文能之乎者也,武可定国安邦,智慧超凡,卓著功勋,运筹帷幄,自然成了朱元璋铲除的对象。

第二,刘伯温卓尔不凡,能力超群,威望过高。朱元璋生性多疑,担心公高盖主,养虎为患,为限制刘伯温发展势力,自然要打压排挤刘伯温。所以,寻找时机对刘伯温革职、赐归。

第三,刘伯温为人刚正,不循私情,敢于谏言,奏请国事,与宰相胡惟庸成为政敌。因为个性原因,刘伯温被朱元璋认为心生反骨,加之胡惟庸设计陷害,所以指使胡惟庸毒死刘伯温。

那么,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纵横驰骋,九五至尊,天下昌明,朱元璋一生留下什么遗憾吗?

有,肯定是有的。

第一件事,未能迁都。天下大定,百废待兴。因为国力的原因,朱元璋暂且把南京定为首都。经过20多年的文治武功,大明王朝朗朗乾坤,繁荣稳定,朱元璋规划迁都西安。怎知世事难料,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心若死灰,迁都一事至死未成。

第二件事,没有攻打日本。朱元璋登基之时,四海称臣,万邦来贡。但是,倭寇犯边挑衅,更有派往日本的使者被杀。朱元璋龙颜大怒,准备效仿忽必烈攻打日本。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展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决定不打日本。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朱元璋剿杀日本,何来以后我泱泱中华蒙受倭奴奇耻大辱?如果朱元璋天灵有知,这一定是他的千古憾事吧!





历史长河的一条鱼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三大憾事:

1.结发的妻子不能白首偕老。

2.精心培养的储君英年早逝。

3.隔代传位却最终主少国疑。

这里面涉及到了三个重要人物:

皇后马秀英,皇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文。



分开说:

1.一个男人得积几辈子的阴德,才能娶一个像马皇后一样贤惠的女子作为妻子。

应该说朱元璋的第1桶金就是马皇后给予的。当她选择嫁给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还只是一个大头兵。

朱元璋建国之后,马皇后并不居功自傲,虽说不参政,但依然有相当重要的话语权。朱元璋起家的那一帮淮西勋贵,那一帮骄兵悍将都只听马皇后的。

马皇后不但是皇后,更是这一帮人的嫂子。有她在,朱元璋的戾气就会被收敛。

马皇后当得上一个贤字。

马皇后去世后,打开了朱元璋心中被封印的残忍的第1道的枷锁。

2.从朱标当太子到朱标病逝,当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心中仅有的善良荡然无存。

朱元璋还是王的时候,朱标便被立为世子。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又做了太子。30年朱元璋与朱标的君臣,父子关系从来都是融洽的。

朱元璋不怕朱标夺权,甚至还尽量放权给他,去培养他的这个接班人。

他对朱标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不但因为朱标是他的嫡长子,更是因为朱标的善良,胸怀宽广。如果朱标没有病逝的话,他本应是大明朝第二任极有作为的帝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当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朱元璋面临着老来无后的时候,他只能用最残忍的手段去给那没有长大的朱允炆扫清一切登基的障碍。

3.作为朱标的长子,朱允文被朱元璋隔代传位。可朱元璋却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去重新培养一位新的接班人。

应该说朱允文是优秀的,如果没有他那些更为优秀的叔叔们,那些王爷们,包括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他极有可能继承朱元璋的遗志,如果朱元璋能再活得更久一点,如果朱允文能长得更大一点。

中国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永乐大帝,但是可能更会杜绝明朝300年的兄终弟及。

他的羽翼的还未丰满,是他的爷爷,朱元璋却龙御归天。留下了一个主少国疑的摊子。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估计生前会杀更多的人。


4.都说帝王是最无情的,而太祖朱元璋恰恰是最专情的。这三大憾事他无人诉说。只能深深埋在他那被伤的千疮百孔的心中。

5.刘伯温的死跟朱元璋有关系吗?

有人说刘伯温因为犯了朱元璋的忌,他太聪明,所以被朱元璋逼死。

可是史料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朱元璋逼死的刘伯温。但我们可以用后世嘉靖皇帝的几句话,还说明一个臣子在帝王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所谓忠臣奸臣,只是长江黄河之分。

长江水清能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

黄河水浊也能灌溉两岸数省田地,

黄河泛滥了要治理,长江泛滥了也要治理。

大臣没有所谓忠奸之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如此而已。

所以世上可能真的没有两全法。


西门不带刀


朱元璋打下集庆后,改名应天府,采纳了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立了根据地,势力向南发展,很快占领了安徽南部,接着向东南方向发展,就到了浙东和浙西地区,而当时的浙西有张士诚占领,朱元璋只好向浙东发展,虽然浙东没有浙西那么富庶,但在当时也是富庶之地、人才辈出,朱元璋也深知浙东地区的重要性,如果浙东地区的人才能够为己所用,对日后的发展会有好处,而这些人才中,最有名的就是刘基,也就是老百姓熟知的刘伯温。

传说刘伯温年轻时在青田山里读书,发现一个山洞,出于好奇,就走进去看看,发现里面有一块石牌,上面写着六个字,“卯金刀,持石敲”卯金刀,持石敲,刘伯温一想:卯金刀合起来不就是劉字吗,不是让我敲吗,于是就照做,敲碎了石牌,出现一个小洞,从里面取出一个石匣,得到了一部天书,从此开启了逆袭之路。

而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文采出众,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史书上评价刘基“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但是当时元朝社会问题严重,刘基又为人正直,经常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因此得罪了权贵,干脆辞官还乡。等到天下大乱,刘基用自己的军事才能组织乡民自保,保住了自己家乡的一片安宁。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学识,就派才子孙炎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敬佩孙炎,于是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兴,建造礼贤馆安排刘基、宋濂等人,任命刘基为自己的军师。

朱元璋对于刘基的依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政务

军事上 典型案例就是龙江之战,陈友谅师出无名联合张士诚夹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并没有同意。陈友谅的战船高大,取名“塞断江、混江龙、撞倒山”,战船高度与城墙持平,船上的士兵直接可以进去城楼,太平城失守。紧接着陈友谅直奔应天府,刘伯温献计主战,最后在龙江湾设伏,让康茂才诱敌深入,结果陈友谅大败。自此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的对峙,出现了转折点;

政务上 在攻打元大都时,朱元璋到开封考察建都事宜,而对于后方的政务全权交给刘基处理,而不是当时的宰相李善长。

对于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众说纷纭,说不好的原因,其中则以朱元璋对于刘基的封功为依据,朱元璋对于功臣共分封了6公、28侯、2伯,共计36人,其中封公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中,5个武将,1个文臣。28个侯全是武将,2个伯文臣其中汪广洋、刘伯温(诚意伯),朱升要了一块免死牌,可以世代相传,但是最后免死牌没起到作用。对于刘基的功劳,朱元璋给的封赏待遇确实不高,但是从更多的史料记载朱元璋和刘基关系还是很好的。

蜜月期总会结束 就在朱元璋全权让刘基处理应天府政务时,刘基和李善长等人结下矛盾,李善长也时时刻刻和刘基作对,最后这也让朱元璋和刘基之间产生了嫌隙。有一次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求雨,刘基则说了要做完三件事才能下雨,一是安置阵亡将士遗孀;二是给因建设国家工程死去的工匠抚恤;三是给从张士诚那边投降过来的将士应有的待遇,而这三个错误全是朱元璋干的,但是等到朱元璋做了这三件事,还是没有下雨,朱元璋大怒,刘基因此被赶回老家。回到老家的刘伯温,意识到朱元璋不再信任自己,就不与地方官有来往,怕引朱元璋怀疑。而胡惟庸趁机陷害刘伯温,说刘伯温看风水相中了一块宝地,有帝王之气,刘伯温赶紧赶回京城,找朱元璋承认错误,不再回家。胡惟庸因此当上丞相,刘伯温担心胡惟庸不适合当丞相,长期抑郁因此得病,朱元璋准许刘伯温回乡养病,胡惟庸去看刘伯温,然后送刘伯温回老家,到家后刘伯温就去世了。因此个人认为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没有太大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