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作品信息」:

「品名」:鱼化龙

「泥料」:底漕清

「容量」:420cc

「艺师」:范夕芳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对龙的崇拜折射出炎黄子孙的精神追求。

龙又是民族发祥和文化的象征,在民间工艺品种都可以见到龙的形态、龙的威仪、龙的吉祥。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常常以龙为题材,而『鱼化龙』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品。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在民俗民风中有『鲤鱼跳龙门』的憧憬和向往。

故事出自《三秦记》,

据载:“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

传说,黄河上一个山口曰:“龙门”。

因河床较高,水势冲泻而下,鱼类要游向黄河上游,很难越过龙门。

凡鱼类能跳上龙门,就可以变成龙。明代作家邱浚就有一对著名的楹联:“谁谓犬能欺得虎,焉知鱼不化为龙。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鱼化龙壶』引用典故,承载文化,所以成为传统砂壶中的经典而生命不朽。

『鱼化龙壶』的生命力在于积淀厚重的文化内涵。

宜兴紫砂自明、清两朝的兴旺和繁荣,直至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

千姿百态的壶艺造型,其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都是采用“拟物造型”的方法,与茶道结缘,与文化联姻。

传统的紫砂壶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外溢,是人文理想通过壶体造型的寄托,由作品内涵默化出真诚与责任。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鱼化龙』就是富有生命的艺术创作,洋溢着灵气,呈现出祥瑞、祈福的意蕴之美。

『鱼化龙壶』以鲜明的立意,阐述鱼跃龙门、前途无量的畅想与追求。

这一款式,由唐凤芝始创,经百余年依旧不失古意,历久弥新,是前辈对紫砂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作为技艺楷模,是年轻一代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民国·唐凤芝制鱼化龙壶

『鱼化龙壶』的生命在于传承独特的制作技巧。

宜兴紫砂制作工艺作为一种富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制壶人在长期的时间摸索和工艺改进中,选择并最终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国内仅见的“打泥片、围身筒”制作技艺。

『鱼化龙壶』作为紫砂壶花器的形制范畴,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强烈的个性风格,显示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设计思路,使之凝固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文化流派。

从清末邵大亨的,黄玉麟的伯公唐凤芝的“鱼化龙”,朱可心的“云龙壶”等等,都是壶风朴实稳重、形体优美、光润内蕴、功夫独到。

▲清·邵大亨制鱼化龙壶

从他们制作的“鱼化龙”的整体形象信息来分析,前辈壶艺家的传统美学理念非常强调以自然为师,寻找新的视角切入。

▲清·黄玉麟制鱼化龙壶

尽管『鱼化龙壶』的设计形式早已被人们所熟悉,他们依然将龙、鱼、云等物象符号在制壶中高度提炼,变现得惟妙惟肖。

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创造方式,时至今日,还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朱可心制云龙壶


范夕芳

摶砂 | 鱼化龙 · 范夕芳(含鱼化龙壶型详解)

1971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陶艺世家

从小跟随家中长辈紫砂制作,

后进入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从事制壶创作,

近年学习全手工花货制作。

2002年创办维芳紫砂工作室,与业内相对小有名气,作品深受海内外壶友欢迎。

在20多年的从业过程中基本功扎实,擅长各个传统壶型制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