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被評價為“孤篇壓全唐”,你對唐代詩人張若虛的這篇詩作是怎麼認為的?

對月微醺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歷來評價很高。聞一多先生稱譽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原來為吳地樂府歌曲名。相傳此曲與《玉樹後庭花》都是南朝後主陳叔寶所作,張若虛以此為題作了這首深沉、寥廓、寧靜而又不失生活氣息的詩,詩中以月為主體,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花月夜》借鑑了宮體詩的一些寫作技法,表達了一個關於時空、人生意義這一宏大厚重的主題。全詩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景、第二部分寫哲思、第三部分寫遊子思家,三部分巧妙地熔於一爐,引人共鳴。

詩中處處寫景,處處抒情,一切景語皆為情語。詩人通過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意境。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到你。


裁文剪史


引言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人張虛若僅存二首詩作中的一首,直至千年以後才被後人所稱讚認可。全詩章法結構獨特,意境深遠優美,富含人生哲理。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一、獨創的章法結構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借鑑了宮體詩的一些寫作技法,其章法結構,以整齊嚴謹為基調,以錯落有致求變化。三十六句詩,可分為九組,每一組四句,一組一換韻。

在韻腳使用上,在張虛若創作這首詩之前,人們所創的詩換韻比較隨意,無規律可循。而這首詩的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使長篇詩作在韻律上變得跌宕起伏,多為後人效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韻味無窮。詩中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伸縮變化,讀者引人入勝。

二、唯美的詩情畫意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失傳。張虛若卻以歌曲名中的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作為詩的中心內容展開創作,可謂別具一格。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家遊子的離愁別緒。

這首詩因月起筆,最後寫月落結,首尾呼應。把天空和地上的明月、江流、青楓、白雲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以及遊子、思婦等種種細膩的感情,通過環環相扣、連綿不斷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人物,轉情換意,似斷似續,使詩歌既完美嚴謹,又有反覆詠歎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可謂意境絕美,蘊意深遠,耐人尋味。讀來詩中有畫,把人帶入到詩作所織構而成的畫卷之中。此詩之前從沒有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悽美多情。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照千古的一輪明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輝煌。而此詩之後,仍然無人能把春江花月夜刻畫得如此完美無缺。

滄海變桑田,江月依舊在,詩篇永不朽。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不是有“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影子;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許是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三、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唐詩的國度裡,有把田園山水寫得很美的,有把思鄉之情寫得很濃的,有把人生哲理寫得很深刻的。但能把景、情、理巧妙融入一首詩中的應該張虛若是第一人,可謂空前絕後,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於同一首詩的空白。更是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的景物詩。

當詩人站在春江邊,遙望一往無際的江天一色和一輪明月時,空明寂寥的夜晚,似乎心也是那麼的透徹,思緒萬千:發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開創了用詩探究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一般來說,寫到這裡已經很了不起了,但詩人還不滿足於此,緊接著馬上作答了人生和江月的一個客觀規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就告訴我們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相對永久的,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傳,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天空,像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奔騰遠去,從而讓詩篇也生波瀾,將詩情推向一個更深遠的境界。正所謂江月有情,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描寫大自然景色轉到了感悟人生景象上,再由月和江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上。

所以說這裡的詩句,讀來眼前一亮,充滿著人生與自然的哲理,表達了一個關於時空、人生意義這一宏大厚重的主題。它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思考。也可以說是整首詩的高潮部分和點晴之筆。

四、遲來的公正評價

張若虛出生於初唐與盛唐過渡的一個年代裡,但是關於他的生卒和生平事蹟,卻從未有過詳細記載。要追溯他的人生歷程,只能從"吳中四士"這個團體中去找,因為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名氣卻遠不如其他三人大,因為這四人中的張旭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大家,素有"草聖"美譽;賀知章更是科舉狀元,唐朝著名的詩人;就連最不起眼的包融,都被寫入了《唐才子傳》。

可是張若虛卻在史書中,沒有任何單獨的傳記,通過那些有限的信息,後人才得知,原來她生於江蘇揚州,最大的官也只做到了兗州兵曹。不僅如此,就連張若虛的才華也一同被埋沒了,任何唐朝所撰寫的詩集中,根本找不到張若虛所寫的詩。即便是那一首名揚天下的《春江花月夜》,也同樣被唐人給忽略了。

為什麼這麼好的一首詩會被唐朝的詩海埋沒?難道是唐人對其詩不認可?由於信息量有限,所以這些都無從考證。

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最早評價其詩的是清末的王闓運,稱為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繼而又有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稱《春江花月夜》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最為推崇的是當代,有人稱其詩為"孤篇蓋全唐"。

對於"孤篇蓋全唐"之說,還是有許多不同聲音,這也確實有些不妥之處,所以我還是認同此詩為“孤篇橫絕全唐”之說更切實際。不管如何,今人總體上對此詩還是推崇之至的。

結語

《春江花月夜》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是唐詩走向頂峰的一架梯子,是古體詩通向格律詩的一座橋樑,對唐詩有開拓性意義,文學地位舉足輕重。這也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石潤居


說《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是不準確的定義。這個判斷出自二十年前拙作《江月照千古 孤篇蓋全唐》中,發表在廣東惠州《芳華》文學雜誌上,收錄在二OO二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楊柳依依》裡,後來做博客又通過和訊博客網和紅袖添香網散播到網上,被人轉用,造成影響,受到過質疑。

當時作出這種判斷,一是個人認識水平有限,二是根據前人“孤篇橫絕”的評價,還有聞一多先生的評論:“在這 首詩面前,一切的讚歎饒舌,幾乎是瀆褻”,“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

我說江月照千古,是說後世凡讀唐詩者無人不知春江花月夜。而我說孤篇蓋全唐顯然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孤篇蓋前唐”。在張若虛之前,沒有什麼詩篇能比得上《春江花月夜》,而盛唐詩壇如浩翰星空,佳作數不勝數,我個人至今也沒能一窺唐詩全貌,更別說對所有作品朝廷比較衡量了,是沒有資格作判斷的。

但這一詩篇對唐詩有開拓性意義,文學地位舉足輕重。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在古詩向格律詩的墨跡中直到過一定的作用。然而初唐詩壇始終被六朝浮華文風所籠罩,描紅點翠,堆香積玉。宋之問、閻朝隱等宮廷倖臣成了詩壇上一夥把頭式人物,阻礙著詩歌的發展。盧照鄰和駱賓王始終在齊梁餘風裡打轉,沒有大的作為;王勃和盧照鄰又一個早死、一個遠宦。劉希夷本來可以有些貢獻,卻因為舅舅宋之問欲奪他“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詩句將其殺死。這些詩人們雖然才華橫溢,卻並沒有實質性地起到開拓作用。詩風萎靡是初唐的特徵,以至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發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嘆。是的,王楊已死而李杜未出,那個時候的確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正是在這個時候,在《全唐詩》中存詩僅兩首的張若虛寫下了《春江花月夜》,把大唐引進了一個詩歌的朝代。

在這裡必要對詩篇朝廷賞析,只說它對唐詩的影響和討論題主提出的問題。而詩全長,我寫《江月照千古孤篇蓋全唐》一篇賞析文字用了三千多字。這首詩用樂府舊體,卻具備了格律詩的雛形,中唐以後的格律詩,就是從這裡開始發展起來的。在韻腳使用上,在這個篇章之前的詩換韻很亂,無規律可循,而《春江花月夜》四句一轉韻,平仄韻互換,使長篇詩作在韻律上變得跌宕生姿,多為後人效仿。杜甫的古風和歌行體詩作就吸收了這種用韻法。而在內容鋪排上,一反前人細膩刻畫,運用大開大合手法,立足於江邊,利用水流和明月作介質,在江海之間來回歌唱,使其氣勢十分宏闊深遠。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又引發人生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單看這兩句,再看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何其相似!由此可見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由人生感慨而及於人,切入離人怨婦的主題,而其中關於野渡孤舟與寂寞空窗的動人心魄的描述,使初唐那些令人肉麻的表達一改而為人生悲歡離合的深沉感喟,使怨中飽含社會生活的艱辛與無奈。這林林總總,對後世詩歌的發展影響是深刻的。

我個人認為,說《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有點偏執,但這一輝煌詩篇,的確一掃初唐萎靡詩風,開闢了通篇盛唐的道路。因此前人評價它”孤篇橫絕“,在建安風骨與盛唐詩壇之間,架起了一座獨木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