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敬仰的洲際導彈之父

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週年的日子。不禁讓我們想起傑出的航天科學家,洲際彈道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屠守鍔。

令人敬仰的洲際導彈之父


1940年屠守鍔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我們親切地稱他為“屠老總”,他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呼。屠老總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這句話也是那個年代激勵我們攻堅克難的動力。

1957年9月,屠守鍔作為聶榮臻元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顧問,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促成了導彈技術的引進,而後,他便和戰友們開始了中國第一枚導彈的仿製工作。在從仿製到獨立研製第一枚地地彈道導彈的過程中,他成了導彈設計研製的行家裡手。

1961年,蘇聯撤走專家、撕毀了合同,屠守鍔臨危受命,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全面主持導彈技術工作。屠老總是一個不信邪的人,面對多方阻力和壓力,他只平靜地說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他廣泛聽取意見,深入科研生產一線,潛心研究,參與制訂了“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這個規劃經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中央專委會議批准實施後,對中國導彈與火箭技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還參與和主持選定了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導彈技術方案和研製途徑。

帶頭攻堅克難,奠定我國戰咯彈道導彈地位

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為加快戰略武器發展,我國在研製成功多種導彈基礎上,開始部署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這需要集中全國力量進行突破。

這時屠老總被任命名為洲際彈道導彈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屠老總支持完成“在國內靶場有限射程進行洲際導彈飛行試驗”。

國外洲際導彈飛行試驗需要在射程10000公里以上的海上(美國等西方國家)或陸上(蘇聯)靶場進行,而我國陸上僅有2000-4000公里射程的國內靶場,而在70年代中國,並不具備在海上進行發射的條件。我們在屠老總領導下,探索在國內有限射程條件下進行洲際導彈的飛行試驗方案,經過大家不斷計算、分析,思考,改進,終於確定採用特殊高、低彈道飛行試驗彈道方案,實現在國內靶場有限射程條件下進行洲際彈道導彈飛行試驗方案。這在世界上是首例。

經過五年左右時間,我們攻克了地下井熱發射、大直徑彈體結構、推力矢量控制、數字化制導控制、彈頭突防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完成了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的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並保證了1971年9月我國第一個洲際導彈首飛成功,打破了當時美蘇兩大國在洲際彈道導彈上的壟斷。

令人敬仰的洲際導彈之父


從他手裡誕生的“長征二號”的創新之舉

在研製洲際彈道導彈時,屠老總提出了,在洲際導彈基礎上研製發射重型返回式衛星運載火箭的設想,這種運載火箭後來定名為“長征二號”。

在“長征二號”研製過程中,火箭二級發動機的選擇是一個關鍵問題,屠老總根據彈道優化的結果,提出用一級發動機用在二級上,一、二級採用同樣的發動機,簡稱“一代二”,即使用一種發動機完成二級火箭的設計,當時這在世界上是首創。此後用於發射國外衛星的長征二號E捆綁火箭(即“長二捆”)以及載人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一級二級和助推器全部都只用一種發動機,簡化了長征火箭方案,這對提高火箭可靠性和降低成本是十分有利的。現在美國SpaceX公司名震全球的法爾肯9運載火箭,出於簡化系統、降低成本目的也是全箭採用一種發動機,但距離我們長征二號火箭已時隔40年了。

完成“長征二號”,屠老總年歲已高,逐漸退居二線。然而“長二捆”的研製,再次讓他重回航天第一線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歐洲運載火箭和航天飛機接連失事,出現衛星運載火箭的短缺。我國利用這個時機,果斷出擊,一方面利用現有長征二號和長征三號推向國際市場,同時籌劃將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簡稱“長二捆”,它是利用長征二號火箭,採用捆綁方式構成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實現低成本的單位運載能力)推向國際市場。

1985年中國正式向世界宣佈: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以低廉的價格,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中國航天人果敢地邁出這一步,也彰顯了中國航天技術的成熟和勇氣。

令人敬仰的洲際導彈之父

這是我們第一次研製捆綁火箭。當我們決定要“打入”國際市場時,“長二捆火箭”並未成形,其方案還只是停留在圖紙上。不過,我們的方案得到了西方國家衛星公司的認可,並跟他們簽訂了發射合同和預定的發射日期。然而,我們與美方簽訂的合同要求中方在合同生效後18月要完成一次成功的發射,正常情況下,研製一枚大型捆綁火箭至少需要4到5年,所以長二捆火箭的研製任務是十分緊迫。

屠老總避開國外的質疑之聲,親自上陣,親臨第一線和有關專家一起討論,研究捆綁火箭動力學數學模型、計算方法、試驗方案,同時屠老總也積極宣傳研製捆綁火箭對中國航天發展的積極意義,支持技術創新,推進中國運載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在這一場智力與時間的競賽中,經過我們的努力和全國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和協作,終於在1990年7月16日,長二捆火箭成功進行了首次發射。中國航天人創造了18個月研製一枚新型捆綁火箭的世界航天新紀錄。這個奇蹟不但凝聚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膽略、拼搏精神,也凝聚著屠老總對中國航天的風險。

“沒有總設計師的架子”

屠守鍔作為我們的領導,在日常工作以及平時與我們的相處中沒有任何“架子”。我們有時會開玩笑地稱他“屠老頭”,他也不生氣。

1971年,在我國第一個洲際彈道導彈在酒泉發射場進行首次飛行試驗期間,各方領導、主管人員、專家和技術人員聚集在發射場,發射場規定領導在專用的小食堂吃飯,但屠老總堅持要和我們一起在大食堂排隊打飯。他花白的頭髮在我們當中特別顯眼,我們擔心他年紀大,排隊站時間長了身體會吃不消,紛紛勸他不要排隊前往小食堂用餐。屠老總笑笑說:“沒有關係,我身體很好,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可以談談工作上的事。”屠老總和大家打成一遍,平易近人的作風深得大家的欽佩。

屠老總作為航天技術科學家,他在晚年重點是把握方向,即使退休也沒有放下中國的航天事業,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中國“長二捆”的快速順利研製成功,也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國際影響力。他能很好處理各方關係,團結我們形成一個龐大的攻堅克難的科技團隊,報效國家。屠老總忠於國家的品格和攀登科學高峰的鑽研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歡迎關注,分享有價值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