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感受文人書畫的承前啟後

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感受文人書畫的承前啟後

國慶中秋長假幾天,故宮博物院的《趙孟頫書畫特展》吸引了眾多觀賞者。這是趙孟頫作品的超級大展,展出107幅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

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感受文人書畫的承前啟後

趙孟頫,《自畫像》

一位文人,歷經宋元兩代,名滿四海,榮際五朝,書法超邁唐宋,承續“二王”,備極姿韻與法度,繪畫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學生中有《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他,就是趙孟頫。

  一代宗師作品的超級大展

國慶中秋長假幾天,故宮博物院“變成”美術愛好者的聖地。在北宋王希孟11.9米長的名畫《千里江山圖》展出火爆的同時,匯聚107幅藝術精品的《趙孟頫書畫特展》也吸引了眾多觀賞者。

這是故宮博物院年度重磅大展,也是前所未有的趙孟頫作品超級大展,展覽全面涵蓋了趙孟頫的書畫經典,包括書法作品《秋興詩》卷、《歸去來辭》卷、《酒德頌》卷和繪畫作品《秋郊飲馬圖》卷、《秀石疏林圖》卷、《水村圖》卷、《紅衣羅漢圖》卷等重要作品。同時,介紹了趙孟頫藝術發展的脈絡和對後世傳統文人書畫的影響,欣賞到他朋友圈和與他有淵源的後代藝術家的傳世之作,這些人物包括鮮于樞、錢選、黃公望、吳鎮、文徵明、董其昌。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是中國書畫史上開風立派的宗師大家。他出生在南宋末年,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又深得元世祖忽必烈賞識,在元朝做了30多年大官,封魏國公。他69歲逝於吳興,諡文敏,逝世之日,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從藝術角度講,趙孟頫開創了元代新畫風,開啟了文人畫新時代,其山水、人物、花鳥作品幾乎無一不精,畫作《三馬圖》和楷書《圓通殿志》前年曾拍出1.26億元的天價。他的書法造詣極高,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都寫得得心應手,尤以楷書和行書著稱於世。針對當時頹靡的書壇,趙孟頫提出“書學二王”的主張,並親身實踐,所創的“趙體”書,書風遒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使他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現在仍有很多人學習書法選擇從臨摹“趙體”入手。

他還是一位忠於愛情的男子,一生只有一位夫人管道昇,沒有納過妾,而管女士也是一位書畫家。這次展覽有一幅趙孟頫、管道昇和他們的兒子趙雍合作的《墨竹圖》,顯示出趙氏家族藝術氛圍的濃烈 。

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感受文人書畫的承前啟後

趙孟頫、管道昇、趙雍合作的《墨竹圖》

  “書畫同源”深刻影響後代書畫

《趙孟頫書畫特展》設在故宮武英殿。在展廳入口處,主辦方以趙孟頫所繪《秀石疏林圖》配一小型樹石盆景,做出一個造型,並在畫中左側展現出該畫尾紙自題七言絕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是趙孟頫“書畫同源”理論的名句,對後世文人畫影響至深。當然,這幅《秀石疏林圖》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枯木竹石圖是歷代文人善畫的題材,約始於唐代,至北宋文同、蘇軾有較大發展。趙孟頫繪竹石,在繼承文、蘇二賢基礎上,將書法的用筆融於繪畫之中,強調以書入畫,形成一時風尚,有元一代盛行不衰。此次展覽中,有一幅趙孟頫晚年所繪的《古木竹石圖》,體現了“書畫同源”理論,他用書法的“飛白”寫出石及樹幹,章法簡潔,筆法蒼健灑脫,透出力度。竹以流暢的筆調,以“個”字或“介”字,一筆一筆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筆墨情趣,體現了文人畫的風雅韻致。

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感受文人書畫的承前啟後

趙孟頫,《人騎圖》,紙本設色,30x52cm,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擅長人馬圖,本次展出他的多幅名作,記者略記其中兩幅。一為《人騎圖》卷,描繪一位頭戴官帽腰繫玉帶的紅袍青年男子騎於馬背之上,男子微有髭鬚,左手牽韁,右手持鞭,右腳輕踩馬鐙,神態優雅自足。馬匹孔健有力,左前蹄微起,呈行進之勢。畫面佈局、人物形象和馬匹寫實畫法,都深受唐代畫馬圖影響。另一幅為更有名的《秋郊飲馬圖》,為趙孟頫59歲所作,仿唐人的工筆設色畫法。清秋郊野,一唐裝圄官在池畔牧馬,紅色衣袍在青綠的草坪映襯下顯得尤為奪目,突出了主體人物。十匹駿馬活躍多姿,或奔騰追逐,或徐步緩行,或俯首就飲,或引頸長鳴,意態生動。此圖在佈局上富有特色,以中景露地不露天及開式構圖,把平視、仰視、俯視三種造景方式有機地加以揉合,靈活地處理景物,使畫面開闊舒展,疏密有致。畫法上,將唐人的青綠重彩法與宋以來的文人筆墨法加以融合,別具新意。如人物線描工細勁健,又類似篆籀用筆,古樸中見雋秀;樹石、坡陀行筆凝重,勾、皴、破、染並用,工謹中含清逸;青綠、大紅重色中又兼施赭石、水墨,濃麗中顯清雅。

趙孟頫49歲時創作的名畫《水村圖》卷,是其最後一幅可靠的紀年作品,曾為董其昌收藏,後收入清內府。該畫以水墨寫江南水鄉平遠開闊的景色,從用筆到構圖都受到董源的影響,但董源的畫法已完全融入趙孟頫的個人風格之中,於不經意間表現出來。山用披麻皴畫出,景物以平遠的形式展開。渴筆較多,用筆松秀含蓄,“寫”的意味較濃。畫家借景抒情,表現了一種靜穆的心態和對“平淡天真”的追求。此圖重要之處在於其對元畫獨特風格的形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此可見趙孟頫在開創元明清文人畫潮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上博拿出多幅代表作參展

《趙孟頫書畫特展》的多數展品來自故宮博物院,部分展品來自上海博物館和遼寧博物館。記者現場看到了來自上海博物館的4件趙孟頫作品,分別是《杜甫秋興詩》卷、《洞庭東山圖》軸、《歸去來辭》卷和《千字文》卷。

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感受文人書畫的承前啟後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絹本設色,60.8x26.6cm,上海博物館藏

《洞庭東山圖》描繪了位於蘇州的洞庭東山景色。一人佇岸眺望太湖,但見波光粼粼,輕舟盪漾。遠山雲霧迷濛,崗巒隱約,近處小丘浮起,草木叢生,初步具備了兩岸一水的構圖樣式。作者承續了江南董巨畫派清潤柔婉的筆意,主要以稍加疏放的披麻皴,並略染青綠,開元代設色山水新風尚,有人稱之為淺絳山水。趙孟頫另有《洞庭西山圖》,惜已佚去。

《千字文》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歷史上許多書家都寫過《千字文》。趙孟頫一生曾以各種書體多次書寫《千字文》,草書之作存世不止一件。此次共展出兩件,一件為上海博物館藏,一件為故宮博物院藏,可相互對照。有專家稱,此作風貌爽利硬朗,功力純熟。然點畫略顯單調,且多硬峭之筆,結字亦少虛和柔潤姿致,而多章草體勢。

  “鐵粉”乾隆臨仿《紅衣羅漢圖》

故宮《趙孟頫書畫特展》感受文人書畫的承前啟後

清乾隆帝弘曆仿趙孟頫《紅衣羅漢圖》,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中國書畫史上一代宗師,趙孟頫的“鐵粉”眾多,清乾隆皇帝弘曆便是其中一位。名畫《水村圖》卷中,引首為乾隆所書“清華”兩個大字,並鈐印鑑4方。事實上,在多幅趙孟頫的書畫作品上,都能看到乾隆大大的印鑑,有的上面還有他的題詩題款。更有趣的是,乾隆還臨仿了一幅趙孟頫的代表作之一《紅衣羅漢圖》,並在引首用佛家之語題字“不著一相”。

在趙孟頫原作《紅衣羅漢圖》中,只見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於大樹下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堅毅,似在說法。根據趙孟頫題記所言,因他常與西域僧人往來,“耳目相接”,故能對西域僧人的神態特徵刻畫入微。圖中羅漢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現手段取法唐代閻立本,以鐵線描勾勒,用筆凝重;設色濃麗,以赭石、土黃、石綠與大紅袈裟形成鮮明對比;構圖採用由左向右的開合形式,引人聯想。

《紅衣羅漢圖》入請內府後,“藏家”乾隆皇帝對其臨仿,這件仿品也在這次展覽中展出了。圖中人物動態神情、樹石佈置、筆法風格皆嚴格仿自原畫,筆法精工,設色古雅,看得出這位“鐵粉 ”皇帝的認真勁兒。

據悉,《趙孟頫書畫特展》已展出一月,12月5日閉幕。展覽分兩期,換展時間預計在10月下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