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人为何敢说 千州万州不如鬱林州 因为有这样的历史

鬱林人常说“千州万州不如鬱林州”, 不禁让人好奇鬱林人是从哪里培育出的这种自信与气魄。然而好奇之余,或许可以从鬱林州发展的历史源流找到些许答案。事实上,在经历了秦汉以来的长期开发后,至唐宋时期,玉林盆地的经济地位、交通地位逐渐彰显,而真正的崛起实则仰赖以南流江为经济通道的“西米东盐”贸易,而且正是此种南北向的经济活动使之有别于其他腹地的发展模式。

鬱林州为什么能成为鬱林州?鬱林州之于桂东南的中心地位为什么能千年不衰?这个可以从交通地理、历史、地理及经济地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鬱林州形成的交通地理分析,玉林之地理,以三山两江为主干,其间的玉林盆地由东北至西南呈葫芦状。南流江古称合浦水、廉江和晏水,发源于广西大容山主峰莲花顶南麓,向南蜿蜒流经北流、玉州区、博白、浦北、合浦等县,主干全长287公里,西南流至合浦注入北部湾,是玉林、北海两个地级市的“母亲河”,也是桂东南地区的主体河道。从上而下,支流繁密,终端在合浦县分流入海,并在北部湾形成了一个宽广的网状河系,冲击成广西最大的一片三角洲-一南流江三角洲。南流江流域面积达9704平方公里,属广西流程最长、流域面最广且水量最富的独自入海

之河。南流江东边是“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云开大山,西侧自东北向西南,又依次排列着大容山--六万大山-一罗阳山,三者平行伸展。北流江古称又名圭江、容江、绣江,发源于云开大山南段西北麓,有大小支流13条,江水丰沛,自古利于通航,在桂东南绵延250多公里,流域面积165平方公里,曲折东北流至今藤县汇入西江(浔江段), 往北溯漓江,通灵渠达湘江。秦汉时期,从北流江上游(北流县城)至南流江上游(玉林市东茂林镇),相距约15km.其间途经桂门关(又称鬼门关、天门关)。桂门关位“鬱林州城东三十五里,双峰屹峙”, “形阔三十余丈,昔为马援征林邑经此,立碑石谒尚存。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显然,自秦铸灵渠后,即打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湘江一灵渠一漓江一西江一浔江一北流江一桂门关一玉林一南流江一合浦一北海。因此,玉林盆地实为联接两江水路交通,乃至联通湘桂水路与北部湾

地区的重要纽带。南流江、北流江与玉林盆地成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河段和腹地。这为在南北两江流域创置郡县、移民拓殖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地理条件。沿此路线可上朔至浔江和郁江,从而加强了浔江和郁江沿岸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今广西地区西江沿岸及南流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和发展。据记载,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 马援征交趾,“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宗南下,汇集合浦”, 即充分地种用了秦代开辟、西汉利用的湘桂水路和西江航道,并将这一水路向南开拓至合浦。新开拓向南延伸的路线,即在今藤县北流江口进入北流江朔江南下,至今北流县城附近舍舟登陆,过鬼门关,至今玉林市东茂林附近马援营转入南流江,经马门滩直下合浦。当时为人马粮秣中转设置的军营城堡,史称"马援营”,至今遗迹尚存(位于茂林镇东南,南流江东岸)。因此,秦至三国吴,今桂东南郡县城市均分布在浔江、郁江、北流江、南流江沿岸,显然这与自然禀赋的水路交通密切相关,也为后来今桂东南经济的开发和加强与中原的联系创造了理想的交通条件。

玉林人为何敢说 千州万州不如鬱林州 因为有这样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